曹珍
【摘 要】美國生態文學作家雷切爾·卡遜的代表作《寂靜的春天》揭露了濫用殺蟲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并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越演越重。本文以《寂靜的春天》中的生態和其反應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依據,通過農藥化肥地膜對農業環境的污染來思考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寂靜的春天》;生態環境;環境污染;農業發展
一、引言
1962年,蕾切爾·卡遜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在美國問世時,這是一本有爭議的書,標志著人類首次關注環境問題的著作。卡遜不僅開啟了一項生態環境保護的運動,也標志了一種對認識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高度。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中,農業發展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這是以犧牲農業資源與環境為代價的。農業資源環境是農業存在和資源環境發展的根本前提和物質基礎,農業的發展依賴并受制農業資源環境的條件。隨著農業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并且也逐漸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人類生存的瓶頸[1]。通過研讀《寂靜的春天》,文章以其指出的保護生態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為指引,通過對農藥化肥地膜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研究,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進行了一些思考。
二、農藥化肥地膜對農業環境的污染
(一)農藥對農業環境的污染
胡啟山(2012)研究指出,我國用7%的耕地面積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其中農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噴灑的農藥利用率一般為10%,約有90%殘留在環境中[2]。邢華(2012)當農藥進入土壤或蒸發、散逸到空氣中,或隨雨水及農田排水流入河湖,污染水體和水生生物,繼而經過飲用水或食物進入動物和人體內,導致一些慢性疾病的產生,影響人類健康[3]。從學者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農藥對農業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影響是極大的,我國四大流域的水體全都受農藥的污染,若不加以控制,像這樣長期下去,對人類的生存有著毀滅性的威脅,就更不要說農業發展了。
(二)化肥對農業環境的污染
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卡遜闡述了“殺蟲劑”對生態環境有著極大的危害,若母雞吃了含有DDT的苜蓿,所生出來的雞蛋里也將含有DDT。奶牛吃了含DDT的干草,所生產的牛奶里有DDT的殘余。同樣的,過量的使用化肥會引起土壤酸化、土壤地力下降、板結。土壤的酸化可以活化土壤中的有害金屬,甚至導致有害物質的釋放,使有害物質的毒性加強或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身體健康產生不利[4]。
陳春仁(2014)的研究指出由于不合理、過量的施用化肥,華北平原地區2012年土壤有機質已經降低到1%左右,全氮含量不到0.1%;在東江平原,多年重用輕養,使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從10%-15%下降到3%-5%。這些表明了土壤地力都不同程度的在下降[5]。由此可看出,化肥會污染土壤使土壤的氮含量降低,生產者為了增加土地肥力會加大化肥的使用,這樣的循環首先造成了土壤肥力降低,酸化程度提高,進而使農作物產量與質量下降,直接影響農民的收益,導致貧窮,最終可怕地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三)地膜對農業環境的污染
地膜覆蓋技術已成為我國農業應用最為廣泛的農藝技術之一,但同時地膜殘留污染也成為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嚴昌榮(2014)指出由于地膜不易分解,土壤中的地膜會阻礙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滲透,影響土壤的吸濕性,這會阻礙土壤水分運動,其運動速度越慢,水分滲透量越少[6]。過度使用地膜對農業環境的污染與農藥化肥一樣是非常大的,會污染土壤,同時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考
(一)關于人的意識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在《寂靜的春天》中,卡遜提出人們大量使用“殺蟲劑”,是由于政府向他們隱瞞了“殺蟲劑”的危害,人們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忍受著“殺蟲劑”的危害。同樣,現今的人們又有誰能夠清楚的了解農藥化肥地膜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和自身健康的傷害呢。人們只是知道農藥化肥地膜會對生存的環境有影響,但是這影響究竟是怎樣的嚴重他們是不清楚的。人們不是很清楚的了解白血病,不孕癥,腦門炎等疾病發病率高的原因是什么。現在中國的農村人口依然占總人口數一半之多,農民生活還很貧困,在他們的意識中加大農藥化肥地膜的使用是增加收入的途徑之一,并不是很清楚當農藥使水資源變為毒水,化肥地膜使得土壤酸化、板結,失去肥力,最終農業資源枯竭后,他們將失去賴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資源。王建明(2013)研究發現資源節約意識的資源節約情感和資源節約知識兩個維度對資源節約行為存在顯著主效應[7]。這也為增強人們農業環境的情感,增加人們保護農業環境的知識可使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因此,要促進農業的可持發展,重要的是需要讓人們意識到大肆的污染農業環境,可能帶來短期的收益,但他們需要長期付出失去供養他們的土地與水資源喝自身健康的代價,除此,過度的使用化肥農藥地膜不是他們增收脫貧的法寶而是讓他們更窮的罪魁禍首。當人們意識到與農業環境和諧共處,掌握保護農業資源的知識才是他們持續良好生存,農業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政府也需要發揮它的職能為農業環境的保護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主力軍。
(二)關于政府職能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在《寂靜的春天》中大量使用殺蟲劑主要的原因是大量的昆蟲威脅到人類的利益,為了保護人類的利益,化學家研制出了“殺蟲劑”。中國十幾億人需要靠有限的農業生產資源生存下去,在這種農業生產資源需求遠遠大于供給時,人們也只能冒險謀取暫時的生存,即使以自身健康作為代價。陳云曾經指出要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需要控制人口數量。而中國人的傳統思想是養兒防老,主要的原因是中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人們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只能通過養育孩子來防老。因此,政府需要加快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宣傳正確的生育觀,減少人口對農業環境的壓力,促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除此,政府需要增加對科研機構的資金投入,激勵科學家研制出對農業環境危害和人類健康的有助于增加農業生產收益的清潔的“農藥”、“化肥”、“地膜”。
【參考文獻】
[1]何安華 樓棟 孔祥智.中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研究[J].,農村經濟,2012(02):3-9.
[2]胡啟山.農作物農藥污染的綜合防控[J].科學種養,2012(10):53.
[3]邢華.簡析農藥殘留對人體的危害[J].現代農業,2012(01):42.
[4]張北贏 陳天林 王兵.長期施用化肥對土壤質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11):182-187.
[5]陳春仁.:化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南方農業,2014(24):124+126.
[6]嚴昌榮 劉恩科 舒帆 劉勤 劉爽 何文清.我國地膜覆蓋和殘留污染特點與防控技術[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4(02):95-102.
[7]王建明.資源節約意識對資源節約行為的影響——中國文化背景下一個交互效應和調節效應模型[J].管理世界,2013(08):77-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