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博+田海蓉
【摘 要】由近十年在知網論文上發表的體育舞蹈教學論文本身構成的具體經驗與理論成果,通過內容總結、語言提煉、邏輯分析的方式可以看出,體育舞蹈教學的研究是以各個范疇與一般取向的出發與落腳,形成了包括體育舞蹈教學特點的研究、體育舞蹈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研究、體育舞蹈教學內容的研究、體育舞蹈教學能力培養的研究、體育舞蹈教學現狀分析與探索等五類基本探索模式。
【關鍵詞】體育舞蹈;教學;中國
一、體育舞蹈教學特點的研究
體育舞蹈教學特點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音樂與舞蹈技術相結合是體育舞蹈教學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二是男女舞伴搭配是體育舞蹈區別于其他舞蹈的一大特點,使得這一方面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第三,體育舞蹈是體育與藝術的結合,怎么樣培養舞蹈綜合素質也受到研究者青睞。
(一)音樂與舞蹈技術的結合
音樂與舞蹈之間的組合關系是與生俱來的,體育舞蹈包括10個舞種,兩大類舞蹈,它們所采用的音樂都大不相同,它不僅有高雅、舒緩的摩登舞音樂,也有熱情、歡快的拉丁舞音樂。每個舞種的音樂雖然是勻速的,但是為了使舞蹈跳出來更加的具有吸引力有時就需要舞者在跳舞時變換自己跳舞的節奏,就會讓觀眾看著有抑揚頓挫、眼前一亮的感覺。所以,怎么樣讓音樂和體育舞蹈有著內在的聯系性,把音樂和體育舞蹈協調統一、完美的結合起來,對體育舞蹈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二)男女舞伴間的配合
體育舞蹈不同于其它舞蹈的一大特點就是體育舞蹈必須在男女舞伴的配合下完成。在表演或比賽中男女舞伴之間是一種和諧的默契關系,有了這種關系他們才能隨著音樂把舞蹈的感覺表現的淋淋盡致,而這些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男女舞伴關系上。
(三)舞蹈綜合素質的培養
體育舞蹈是體育與藝術的結合體,它既有藝術的觀賞性又體育的健身娛樂性。我國的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體育舞蹈專項和體育舞蹈選修課,體育舞蹈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也逐漸的凸顯出來。它不僅能帶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提高參與者的綜合素質。第一,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體育舞蹈的練習可以使學生腿部的彈性和靈活性增加、腰部轉動的靈活性增強、協調能力增加,這些都是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表現。第二,可以塑造學生的形體美。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重視形體美,體育舞蹈的練習就實現了他們對形體美的追求。第三,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在體育舞蹈的教學中教師教會學生如何欣賞美和怎樣追求美,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學會技術動作,掌握體育舞蹈的理論知識,達到在教學中對審美的追求。
二、體育舞蹈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研究
體育舞蹈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體育舞蹈的教學內容和任務而采用的各種方法與途徑的總稱,是現代體育藝術類教學方法的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體育舞蹈的教學內容,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下,進行思考和練習的過程,同時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交際能力的培養。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可以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一)多媒體教學在體育舞蹈中的運用
體育舞蹈不同于其它的體育項目,它包括10種舞種,每種舞蹈都有自己的高難度動作。有些高難度的技術動作不僅僅是靠教師做一遍示范動作學生就能馬上學會的,教師有時通過描述性的言語不一定能把這些復雜的技術動作講解的非常透徹明了,這時就需要借助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教學,尤其是多媒體技術。
(二)分層教學在體育舞蹈中的運用
分層教學是一種新興的體育舞蹈教學方法,它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一個集體中允許差異的存在。學習體育舞蹈的學生本身也是經過千挑萬選才能被選入進來學習的,但每個學生還是存在著個體上的差異,需要教師區別的對待。分層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按照學生分層。根據學生的不同的情況和水平,把一個班里里的學生分為幾個層次,針對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二是按照目標分層。根據學生的不同的層次來制定不同的目標,目標的制定一定是能讓學生通過努力后達到的;三是分層評價。由于學生所分配的層次不同,所制定的目標不同,就需要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公正的評價。
(三)分組互動教學在體育舞蹈中的運用
分組互動是在“分層教學”和“合作互助教學”的基礎上建立的。體育舞蹈中的“分組互動”教學法就是以分層教學方法為主線,針對全體學生的;以合作小組的形式;用來培養學生在體育舞蹈學習中的團結合作意識,調動學生對體育舞蹈課的學習積極性,最終目的是讓全體的學生的舞蹈能力都得到顯著提升。
(四)意念教學在體育舞蹈中的運用
意念訓練是心理訓練的研究內容,在和肢體運動相關的很多領域被廣泛采用,貫穿于體育運動訓練整個過程中。學習體育舞蹈動作技術的過程,不僅是對人的身體素質的鍛煉,也是對人的心理素質的鍛煉過程。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時,要求學生把它想象成比賽時的情景,用比賽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用這種意念的方法能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五)非語言教學在體育舞蹈中的運用
在體育舞蹈的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組織、有計劃的傳授體育舞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它也是教師與學生進行語言與非語言的相互交流的過程。體育舞蹈教學中的非語言教學手段包括教師的示范動作、眼神、表情、手勢、鼓掌聲、著裝、口哨聲、音樂等等。在體育舞蹈教學中非語言手段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體育舞蹈教師的重視。
三、體育舞蹈教學內容的研究
體育舞蹈既具有體育的特性又具有舞蹈藝術的特點。因此,訓練體系所包含的內容具有雙重性,是體育與舞蹈藝術的交叉,產生了體育舞蹈個性特征。
(一)基本動作、技術是訓練中的重要環節
因為基本動作、技術是反映選手的專業素養、訓練年限、運動水平的標準,也是裁判在評判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基本動作無論從動作的過程還是形式方面都比較簡單。通過基本動作訓練,能使舞者逐漸掌握各種舞的風格和特點,也能為學習組合動作,進行成套動作的編排奠定必要的基礎。基本技術是有效合理地完成動作的保障。它保證完成動作時身體運行方向、步法、腳位、旋轉角度的準確性,運行中的穩定、起伏、控制,髖部擺動,軀干部位向側延伸,髖部與軀干部位用力的銜接,手臂的擺動與軀干和髖部動作的配合以及斗牛舞特有的身形及其牛仔舞腳與地面的彈性關系和膝關節的彈性動作等達到規范要求。
(二)競技水平及競賽成績總是隨著選手身體素質的改善而提高的
身體素質包含5個方面,即柔韌、耐力、速度、協調及力量。按運動訓練項群分類,體育舞蹈拉丁舞是屬于技巧主導類表現性項目,對選手的身體素質要求有著明顯的個性特征。其運動強度也比較大。個別舞種(如桑巴、恰恰恰、牛仔舞)成套動作完成之后(約3 min,音樂速度20拍/10s左右),選手平均脈搏可達到200次/min左右。特別是在比賽時,初賽、復賽、半決賽,每種舞之間的間隔只有30~40s。也就是說,當一種舞跳完之后在脈搏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就要進行下一種舞的比賽(帶著氧債工作),這樣對選手在身體素質及能力方面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也為我們對拉丁舞選手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提供了參考依據。
(三)體育舞蹈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研究
重點討論了體育舞蹈教學如何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筆者在前文已闡述,體育舞蹈既具有體育的特性又具有舞蹈藝術的特點,實際是體育與舞蹈藝術的交叉,爾后產生了體育舞蹈個性特征。體育舞蹈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脫離舞蹈范疇。通過學習的過程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所謂舞蹈整合能力是選手在舞蹈過程中,瞬間對肢體語言、表情語言以及與舞伴之間情感交流語言等方面進行快速綜合后反映出來的能力。舞蹈整合能力的體現,依附在舞者的音樂感受及表現能力上。舞者這兩方面能力既獨立存在,又相互依賴,二者只有結合才能真正反映出拉丁舞的魅力及藝術性。
2.表現能力是通過動作表現力來反映的;適度的表現也是反映表現能力的一個因素。創編能力是選手舞蹈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素質。創編能力的形成是復雜的,受一定因素的制約,也是諸方面能力相互作用綜合的結果。
3.創編能力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制約,一是動作創編能力,二是選手的音樂素養,二者綜合決定了選手的舞蹈創編能力。動作創編能力是選手在掌握大量的動作語匯基礎上,進行動作組合及成套動作編排方面的能力以及對動作要素處理的能力。
4.音樂素養是指選手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具備較好的音樂感受能力。創編能力是隨著選手認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漸形成的,認知能力的提高是通過創編實踐以及思維活動來實現的。
四、體育舞蹈教學現狀分析與探索的研究
我國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開展現狀自2001年我國體育院校開辦體育藝術類專業以來,我國開展體育藝術類相關本科專業招生的院校迅速發展,截止到2016年全國15所體育院校全部開設有體育藝術類相關專業,并成立了相應的院系。另有資料顯示,除體育專業院校開設體育藝術類相關專業外,全國其他類型的高等院校有400余所高校開設體育藝術類專業。對于各高校體育舞蹈教學內容的安排,有的教師完全按照教學大綱去授課,也有的老師為了給學生們更多的知識傳輸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識。長此以往,無論是機械的按照大綱還是大量的增加教學內容都會給學生帶來乏味或是厭倦情緒,最后也會降低學生對體育舞蹈的興趣。
五、結論與建議
體育舞蹈雖然是一項新興的體育項目,但是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也因此擁有藝術的特質。為了提高體育舞蹈的教學效果,需要提高教師的綜合水平。建設設備齊全的體育舞蹈場館,營造運動方面的人文環境,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興趣。
1.體育舞蹈教學研究內容涉及教學方法、教材與教學內容、教學現狀分析與教學探索、教學模式、學生能力培養以及相關學科等方面。關于體育舞蹈教學實踐方面的研究占有很高的比例,但是教學評價與課程設置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引起研究者足夠重視。
2.研究方法多樣性是現在體育舞蹈教學研究的特點之一,單一性的研究方法已不處于主導地位,原來大部分采用定性的研究逐步轉向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這也是體育舞蹈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3.引進現代化手段和先進的教學思想,擴展教學研究的視野,借鑒相臨學科的研究手段,加強體育舞蹈的教學研究,建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體系,從而促進體育舞蹈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劉光紅.體育舞蹈讀本[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12.
[2] 何忠.論影響體育舞蹈選乎舞蹈表現力的因素[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
[3] 黎璐.我國優秀標準舞選手身體素質訓練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6
[4] 何忠,許志琳.體育舞蹈的運動技術特征及其專項力量訓練[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8.
[5] 楊琳.體育舞蹈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3
[6] 李曉新.體育舞蹈教學對促進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