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樹煜,張筠莉,付純剛
(錦州醫科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1)
醫學生醫德教育實施途徑研究
胡樹煜,張筠莉,付純剛
(錦州醫科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1)
從醫德概念的界定出發,明確醫德培養要從醫學生開始;分析當前醫德教育現狀,根據醫德教育現狀及不足,從開設醫德相關課程、建立醫德標準體系、樹立道德模范、建立道德檔案等方面給出醫德教育實施途徑。
醫學生;醫德;醫德教育
醫德是每個醫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是現代文明的體現。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一部分醫院對外承包、醫生收取紅包、無原則開藥等現象已經引起了民眾對醫德的質疑,醫患關系緊張。要想改變這種緊張的醫患關系,就必須從其根源——培養醫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出發。醫學院校是培養未來醫生的場所,不但要進行專業技能培養,更要進行醫德教育。在校期間對醫學生開展醫德教育,是幫助其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培養優良品質的最好時機。
我國衛生部于1988年頒布了《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其中第二條指出,醫德即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醫務人員應具備的思想品質,是醫務人員與患者、社會以及醫務人員間關系的總和。可以看出,醫德包含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并不是單純的職業道德范疇,還包含了各種關系。
醫德教育歸納起來就是“厚德修身,精術濟世”。“厚德”是指醫學生應具備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與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高尚品質。“修身”是指以仁心仁愛、治病救人為行醫職業道德,不受物質利益誘惑,不貪圖名利,不畏權貴,具備正直誠實、忠于職業操守的優秀品質。“精術”是指在學習專業技術上刻苦鉆研,勇于探索,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牢固掌握醫學知識,敢于面對挑戰,勇攀高峰,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研作風。“濟世”是指學以致用,用所學知識幫助有需要的人,具備懸壺濟世、無私奉獻的高尚道德情操。
2.1 拜金主義滋生致使部分人醫德喪失
在經濟不斷增長、物質不斷豐富的現代社會中,相當一部分人獲取物質利益的欲望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道德底線,這樣的從醫者金錢至上,不考慮病患疾苦,把患者的身體健康當作價值商品,收紅包、要回扣,嚴重缺失職業道德。個別“無德”醫生的做法嚴重影響了整個醫療隊伍,加深了醫患矛盾,增加了社會風險系數。在這種激烈沖突的社會環境下,必須進行全面的醫德教育和整改,以緩解社會矛盾。
2.2 重視專業教育,忽視醫德教育
很多院校重視專業課程教育,學時充足,師資配備精良,而對于公共基礎課程和道德教育、素質教育課程卻不以為然,學時少,師資缺乏,造成很多學生錯誤認為只要把專業課程學好就行,逐漸形成功利主義、現實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與醫德精神背道而馳。
2.3 歐美醫德教育模式不適合我國國情
歐美國家對醫學生的選拔非常嚴格,不但要經過筆試,還必須通過面試,每年在數十萬考生中醫學統考上線的只有400人,在這些人中只錄取37.5%。進入醫學院校后,還會通過學年考試進行淘汰,將不合格的學生轉到其他專業,通過這種方式嚴格選拔醫生,提高醫學生的道德素質。有專家建議我國也可實施歐美國家的醫學生選拔模式和制度,但是筆者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我國暫時還不具備條件實行這種高考制度和專業教育制度,所以,高等醫學院校要在現有政策下,努力做好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和素質教育。
3.1 重視醫德課程,樹立道德觀念
醫學教育,德育為先,學校和學生都要重視德育課程。醫德教育課程包括思想理論課程、政治課程、職業道德課程等,教師課上課下都要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學生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同情心,樹立救死扶傷、忠于事業的堅定信念,培養學生誠信友愛的優秀道德品質以及不畏困難、堅持不懈、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3.2 開設相關課程,提高職業素養
開設醫德相關課程,有助于提高醫學生職業素養。開設醫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有利于醫學生處理好醫患關系,避免矛盾和沖突。開設法律課程,讓醫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知法犯法,同時具有自我保護意識,通過法律保護自己不被有過激行為的患者侵犯和傷害。
3.3 建立醫德標準,提高個人修養
建立醫生道德標準,不但可以提高醫生道德素養和個人修養,還可以以此嚴格規范醫生的言行,做到科學管理、系統管理。醫學生在上學期間參照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逐漸形成道德習慣,為以后的工作做好鋪墊。
3.4 樹立道德模范,加大弘揚力度
鼓勵學生積極做好人好事,以班級為單位每學期都組織愛心活動和公益活動,并將其作為優秀班級評選的考核指標,要求全體學生參加,關注養老院、孤兒院等,力所能及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對在活動中有突出表現的道德模范給予相應的獎勵和表彰,加大弘揚力度,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3.5 建立道德檔案,及時幫扶教育
為每名醫學生建立一冊道德檔案,將其在學校和社會上所參與的公益活動及與品德修養相關的事例記入檔案,學生畢業時可以隨同簡歷一起寄給用人單位,增加學生的信譽度。對于在校期間學生在道德方面出現的問題,輔導員和任課教師有責任隨時隨地進行幫扶教育,采取約談、教育、警告等必要的糾正措施,避免學生出現較大偏差,防患于未然。
醫德是從醫者的最根本操守,是醫療行業的底線,是每名醫生的道德標尺,良好的醫德醫風是構建純潔醫療體系的基礎。醫德教育是個永恒的話題,是從醫者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大學期間正是青年人形成人生觀、道德觀的關鍵時期,醫德教育可以幫助醫學生形成良好的醫德品質。醫德教育模式多種多樣,各院校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醫德教育體系。
G416
A
1671-1246(2017)01-0005-02
遼寧省教育廳本科教改項目“公共基礎課程學業水平評價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375)項目成果;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醫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研究與實踐”(JG14DB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