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艷
(成都鐵路衛生學校,四川 成都 611741)
“工學結合”模式下中職教師的角色轉變
彭曉艷
(成都鐵路衛生學校,四川 成都 611741)
“工學結合”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采用多種校企合作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本文從“工學結合”模式下中職教師的角色轉變入手,重點論述中職教師角色轉變的主要內容,并提出在“工學結合”模式下促進教師角色轉變的策略。
工學結合;中職教師;角色轉變
中職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有其自身特點。《職業教育法》中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時,應當產教結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與企業密切聯系,培養實用人才和熟練的勞動者。”教育部也指出職業教育應當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方針。實踐證明,“工學結合”是符合中職教育特點的新型教育模式,中職教師作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直接參與者和執行者,是提高“工學結合”效果的關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傳統的教師角色已不能適應新型教育模式需求。為順利推廣“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應促進中職教師的角色轉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自古以來社會對教師角色的定位。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師生角色相對單一;常采用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載體的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缺乏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不注重個體差異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考核形式單一,教學效果較差[1]。此外,一部分教師只重視理論知識講授,忽視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沒有緊密聯系。這種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培養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2.1 “工學結合”對中職教師的要求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中職教育強調開放化、職業化和網絡化。“工學結合”模式下,師生均能通過互聯網、媒體等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和知識,同時學生還可以走出校園、進入企業、接觸社會,從而獲得各方面的實踐知識與社會信息;教師扮演的角色靈活、多樣,其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求學路上的伙伴。當然,“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具備一般教師應有的素質外,還要具備“雙師型”教師的各種素質和技能,充分理解“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強的學生管理能力、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了解專業最前沿信息,以改善實踐經驗不足現狀。
2.2 中職教師角色轉變的主要內容
2.2.1 從權威控制者向平等互動者轉變 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是一種不平等關系,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權威控制者,師生角色相對單一,教師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與課上教師講授的不同見解,“沖擊”了教師原有的權威地位。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指導方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及時了解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及需要,注意個體差異,適時給予學生鼓勵和指導[2],加強與學生交流、互動;要與學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學習、積極互動的平等、民主、合作關系,為其學習成長提供更好的條件;要敢于接受挑戰,平等對待學生,真正從教學過程的權威控制者向平等互動者轉變。
2.2.2 從課堂講授者向理論實踐者轉變“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一方面強調學生應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在校期間完成上崗前的實踐訓練,畢業就能頂崗工作;另一方面教師是具體實施“工學結合”模式的最基本的保證,應具備較強實踐操作技能,了解一線管理、技術應用現狀,能為學生進行示范講解,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教師除了要廣泛、及時地查閱文獻外,還要經常深入生產企業一線,親自從事調查研究[2],真正從課堂講授者向理論實踐者轉變。
2.2.3 從單一組織者向多方協調者轉變 傳統教學模式中,實踐活動多由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負責聯系和落實相關教學實踐事宜,教師只是負責組織學生參與,協調方面工作做得較少。正是因為教師參與較少,從而導致其對學生實踐活動認識不足,積極性較差,實踐活動效果較差。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后,大量教學實踐活動都需要教師安排。學生在校外企業實訓時,校方要選派帶隊教師對其進行管理,帶隊教師在實踐過程中肩負著組織、管理、協調、帶習、監督及安全保障的重要職責。此外,在實踐過程中有許多關系到校企雙方的問題需要教師進行協商調解,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綜合協調能力,既要實現學校預期目標,又要使企業收到預期效益,做到互惠互利。教師既要代表學校做好學生的管理引導工作,又要站在企業的立場協調有關學生的管理工作,真正從單一組織者向多方協調者轉變[2]。
2.2.4 從知識的傳遞者向創新精神的示范者轉變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發展的永恒主題,創新教育已成為21世紀教育主流[3]。應通過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造能力的人,而不是儲存知識的機器。學生的創新熱情和動力來源于教師的創新激情。尤其是在“工學結合”模式下,教師更應該具備創新觀念及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必須要有所創新,不能只采用傳統講授法、問答法及討論法等,還要采用有助于學生技能培養的演示法、實踐法等,在教學中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具體實施環境,尋找適合本專業“工學結合”模式的教學方法[2]。教師只有從知識的傳遞者逐步向創新精神的示范者轉變,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3.1 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專業教師培養機制
中職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使其畢業就能頂崗工作。因此,要求中職教師要具備較高的專業實踐技能。但現實問題是新進教師普遍理論知識扎實、動手實踐能力不足,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因此,正式上崗位前的新進教師應到校內外的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實踐鍛煉,加強動手實踐能力訓練,以通過相應的實踐考核,盡快具備初步的“雙師型”教師基本素質要求[4]。
3.2 落實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
學校要創造條件,解決校企合作問題,分批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專業教師通過深入企業學習,了解相關專業的最新動態,掌握最新技術,并將所學新知識及時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同時,教師在實習時可以與經驗豐富的企業一線人員直接溝通交流,并在其幫助下,提高新技術應用能力。
3.3 引進企業人員到校兼職
從企業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企業兼職教師在教學時能把企業最先進的理論和技能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學校相關專業教師可跟班學習,以提高專業技能。這樣既有利于校企交流、溝通與合作,又能壯大學校師資隊伍。
3.4 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研工作
中職學校是一個集教學和科研于一體的單位,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但同時也要搞好科研工作。對于科研工作而言,最重要的是人力投入,如果學校沒有大量教師參與科研工作,其科研水平便無法提高。因此,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研工作。一些專業教師經過多年實踐,已具備一定的科研水平,學校應為這些教師創造更多的機會、更好的條件,讓他們把淵博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既促進專業進一步發展,也使教師自身業務水平得到鍛煉和提高。
“工學結合”模式是對傳統職業教育機制的重大突破。中職教師一方面要轉變傳統的教師角色,扮演好“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各種角色;另一方面要在學校的大力推動下,更快、更好地提升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進而提高“工學結合”模式的教學效果。
[1]王宏臣,馬憲亭,胡田田.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0):130-131.
[2]焦偉紅.職業院校工學結合模式下教師角色的轉變[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51-52.
[3]關瑛.試論教師角色的轉變[J].職業,2012(33):43.
[4]田勇.工學結合模式下師資隊伍建設的機遇與挑戰[J].科技風,2012(20):246.
G451.6
A
1671-1246(2017)01-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