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其污染具有不可逆性或難可逆性,不僅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損害,還會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隱患。因此,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不言而喻。要切實保障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監督措施必不可少,最重要的就是制度的建立和責任的落實。在眾多的監督措施中,審計是最具科學性和量化性的監督措施,審計人員只有通過專業性和科學性的審計測算,才能用專業性和權威性的審計報告評價生態環境是否受到污染,以及相關人員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據此,本文分析了自然資源審計的組成要素,以及基于生態文明領域的自然資源審計的措施,以期為自然資源審計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 生態文明 自然資源 審計
一、自然資源審計的組成要素
(一)審計的主體
自然資源屬于國有資源。近年來,我國環境問題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領導人對環境問題的問責也已經上升至對領導干部的終身追責制。在這種審計環境下,由企業或個人來承擔資源的審計工作都存在較大的風險,因為其審計職權可能受到當地政府的職權干預,從而難以得到保障,致使審計結果難以具有權威性。由此可見,只有國家審計機關能夠擔任對自然資源的審計,且其審計職權及審計結果具有權威性的保障。因此,其主導自然資源審計的絕對地位無可置疑。
(二)審計的客體
自然資源的審計客體,主要為被審計的地方政府的相關領導干部,以及自然資源管理的有關負責人,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對自然環境的監督與管理,同時也對當地的環境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影響。
(三)審計的內容
從審計工作的角度分析,審計的內容主要包括對被審計區域的環境合規性審計、環境財務審計及環境績效審計。第一,環境合規性審計的主要內容為:一是被對審計地方政府已經制定出的環境保護制度和相關環境政策進行審計,檢查其是否符合環境保護法,審計人員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實地檢驗,同時,對當地的水資源、土壤資源、森林資源等進行采樣檢驗,檢查其是否符合法律所規定的標準;二是對被審計區域的企業所制定的環境制度和具體的執行過程及結果進行審計,檢查其是否符合國家規定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第二,環境財務審計的主要內容為:對被審計區域用于環境保護的財務狀況進行審計,主要審計其資金的使用情況;重點審查國家撥款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企業成立的環境保護項目專項資金、社會公眾自籌的環境保護資金、執法部門收取的環境污染罰金和排污所產生的費用、資源環境的稅收等資金的用途和去向,以及每一筆資金是否該用、具體合理使用的金額數目等。第三,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主要為:審計被審計區域中在環保項目建成后所投入的資金產生了哪些效果,以及這些項目為當地帶來了怎樣的環境、政治、社會和經濟收益等。
(四)審計的方法
自然環境的審計是一項龐大的審計工作,且審計工作耗時較長。因此,對自然環境的審計方法主要有跟蹤審計、合作審計與整合審計三種。第一,跟蹤審計主要的做法:首先,審計工作人員采取多方途徑,對被審計區域相關環境的資料進行收集和了解,通過所掌握的資料對審計工作進行詳細的計劃。其次,在制定計劃后進入審計的實施環節,審計人員需要在實施階段深入實地考察,切實掌握確鑿的審計證據,通過審計工具和經濟學、統計學與環境相關專業知識,來進行審計測試。最后,審計人員在整理出相關證據和分析結果后,出具審計報告。第二,合作審計的主要做法為:審計機關聯合被審計區域的國土資源部門、財務部門、水利部門、環保部門、統計部門等進行合作交流,在各部門的相互交流與配合下,對工作量大的項目進行合作審計。第三,整合審計的主要做法為:以審計機關為了減輕被審計單位的工作量和審計成本為出發點,將多個相互關聯的項目整合在一起,并行審計。
二、基于生態文明領域的自然資源審計的措施
(一)完善審計評價標準及指標體系
自然資源審計不同于企業的財務和資產的審計,其評價指標及標準定位較為困難;當前,我國尚未出臺較為明確的自然資源審計的評估標準和指標體系。在這種法律依據不足的情況下,審計標準和審計結果難以確定,使得審計結果對相關部門的約束力不足。在審計機關的審計過程中,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指標較易確定,但對相關的非財務指標則難以量化,難以在實操層面進行有效的實施。這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對污水排放的處理技術標準、環境對附近生態和居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被審計單位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等問題。為確保自然資源審計得到有效的實施、有效地解決我國的環保問題,有關部門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學、完整、具有國際標準的、可實操的自然環境審計評價標準和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
(二)明確劃分自然資源責任
當前,在國家已經出臺了“領導干部關于環境問題具有終身責任”的政策的情況下,以及審計評價標準及指標體系尚未完善的前提下,有關部門需要明確劃分領導干部對自然資源的責任。環境污染是一項復雜的問題,有些環境被污染,其污染問題可能在領導干部的任職期間并未凸顯;而干部由于只有5年或10年的任職期限,在交接過程中易出現新舊兩任領導干部職責混亂的情況。此外,自然資源還存在跨區域和流動性等特點,上游的環境污染可能會直接影響下游的環境,這樣易出現各個區域之間權責不明、難以負責的情況。因此,有關部門應明確劃分自然資源的責任,按照地理位置、管轄區域,劃分為領導責任、主要責任、執行責任等;責任內容要合情合理、公平公正、具體明確、完整系統,使責任能夠與行為有可能所造成的危害性相符合。
(三)建立生態系統監測大數據
生態系統監測大數據是對責任劃分不清的最有力的數據證明。審計人員應實時根據所監測到的環境數據,將數據錄入生態系統的大數據庫中,并明確標明該環境顯示的數據階段的主要領導干部負責人。同時,該生態系統大數據應實行全國聯網機制,所有具有權限的環境保護人員、審計人員等都可以實時地對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查詢。對于部分領導干部在任期間未出現的環境問題,若在其離任后出現了,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大數據顯示的情況,對其進行測算,明確追責,從而使追責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得到保障。
(四)完善審計監督機制
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區域的自然資源采用專業化的審計手段進行審計后,媒體和公眾也需要對當地的環境問題進行監督。因此,相關部門應建立審計監督機制,鼓勵公眾和媒體積極參與環境監督工作,讓公眾與媒體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目前,審計工作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部分地方政府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引入了一些具有嚴重污染的化工企業。如果等化工企業落地建成并投入生產后,再對其進行審計和逼停,不但浪費了資源,環境污染也未能得到較好的控制。因此,公眾與媒體的監督,能及時阻止地方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而出現的污染環境的行為,從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三、結語
自然資源審計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一些盲點,其中最主要的是面對龐大而復雜的自然資源審計,我國仍缺乏完整系統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審計工作仍存在一定的困難,審計人員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的權威性也難以得到準確的保障。盡管如此,筆者仍然相信,在國家領導人開始重視環境問題,并對領導干部在環境問題上采取了終身追責制的情況下,自然資源的審計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也會更加完善。因此,在未來定能夠還人民群眾一片綠水青山。
(作者單位為高密市審計局)
[作者簡介:馮梅(1982—),女,山東曹縣人,碩士研究生,中級審計師,行政事業科從事審計工作。]
參考文獻
[1] 周一春.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J].西部財會,2015(10):72-74.
[2] 黃溶冰.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審計的探討[J].審計研究,2015(01):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