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赫 中國人民大學
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初探
陳紫赫 中國人民大學
信息產業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的關鍵點,以當前信息產業開展情況為基礎,結合近年來工作經驗,對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起到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效果。
信息產業 國民經濟 發展 影響
雖然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但是從實際調查結果來看,我國信息化程度與預期建設情況存在一定差距,必須要采取一定措施來積極開發我國的信息產業,通過有效開發信息產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需要我們引起重視。
在技術創新升級的帶動下,許多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論是生物工程、新能源還是服務型行業,都離不開信息技術,信息產業的先導地位毋庸置疑。在剖析新產業及經濟計劃過程中,均涉及到信息計劃的融入。相關智能終端產品也以相應信息技術為系統為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具有先導性影響[1]。
信息產業不僅能夠直接獲取資金,且能夠滲透至其他行業中,與其他行業建立聯系,有效帶動經濟行業整體系統的優化升級。通過增加資金開發范圍,縮短信息流通時間,實現資源的轉化,從整體上帶動國民經濟的經濟發展能力,使其不再只是單一創造經濟機會,幫助更多企業或者部門發掘更多的經濟突破口,這也是信息產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催化作用。
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而言還具備軟化作用,具體體現在經濟結構、企業結構、消費框架等方面。一般情況下,信息產業對經濟結構的軟化能力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國民經濟行列中出現了軟行業,相關數據信息服務行業;其二,信息產業及軟件行業的興起發展促使原本硬性企業更加軟化,利用信息產業提供的時效性數據與信息環境,使過去傳統企業的運營理念、管理形式等內容均出現變化,進一步實現了外延式與素養式軟化的和諧統一。在實際發展信息產業過程中,極大影響社會公民的消費結構。消費需求不斷增加促使產品結構不斷升級,從整體上促成了新型經濟結構[2]。
信息產業長期以來都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其產業規模的增加與占比的擴大,預示著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與國民經濟占比的增加,簡單地說就是指信息產業自身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以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為例,2016年1-9月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速為8.6%。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1.3%,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6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下降1.4%。直至2017(字體)年上半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已經高達13.9%[3]。近日,我國相關部門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文件中明確指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更加完善,進一步發揮文化市場的積極作用,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信息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的隱性貢獻具體體現在信息產業能夠對傳統經濟產業進行改造,從而不斷提升傳統產業經濟發展力,這也是專家口中的“外溢作用”。眾所周知,信息產業與相關經濟產業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即其他產業對信息產業需求量越大,信息產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也就越快,全面擴大相關產業范疇。信息產業對于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信息產業就越能夠促進相關產業的經濟發展。2016年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經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2568億元,同比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5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7元;將其與上年同期進行比較提高0.25個百分點。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影響。
從現階段信息產業建設情況來看,要想發展好信息產業首當其中的是信息化。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走向具有影響。但是在發展中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如資源開發不足、信息化意識薄弱等。因此,若想要建設好我國信息產業,就必須要從提高意識的角度入手切實強化人們的信息意識,從思維、行動多個方面入手開發建設信息產業。在開展信息產業前需要國家部門設置與之對應的憲法,為其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當前,我國關于信息化經濟發展的管理政策內容不完善,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備,為信息產業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從法律監管、企業運營等方面入手增加管理,整頓經濟行業,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將工作重點放在網絡監管、信息安全、電子通信建設上,以此來保證信息網絡的安全與通暢性,為信息產業提供優質的經濟環境。同時要堅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深度發掘自我經濟潛力,預防可能出現的經濟風險,建立科學完備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促使其更好的帶動國民經濟增長。
針對我國經濟企業多分散的特點,各級政府部門需要迅猛建立對外發布信息為民提供信息服務的“電子政府”,第一時間將公文或者經濟信息上傳至平臺,聯合企業經濟行為,發揮好自我中介服務功能。同時,各級政府部門需要注重信息化基礎設備建設,普及無線網絡,為企業建設信息化工程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建立經濟網絡與數據資源庫,由點到面,由淺至深的發展,使信息網絡走進千家萬戶,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良性循環。
在建設信息產業過程中,必須要以自身經濟能力為出發點,逐層滲透,穩步推進。對于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科學技術能力比較高,居民收入與消費能力也相對較高。政府部門可以優選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區進行信息化示范性建設,在實踐中積極總結經驗,在掌握一定能力后逐漸推廣。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積極總結經驗與不足,針對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對于一些已經建設信息化的經濟企業,需要致力于開發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從調查結果中得知,我國信息企業規模較小,很難與一些跨國的信息企業進行比較,若是能夠聯合多家企業,集合多家企業經濟優勢,不斷擴大發展規模,將會有效實現經濟互補的目標,從整體上提升了企業自身的經濟發展能力。除此之外,實時跟蹤世界信息產業的發展動態,增加信息化建設研究力度,廣泛吸收國外企業的優秀經驗,勇于嘗試全新技術,從而有效增強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能力,對加快我國經濟產業化發展具有一定幫助。
信息產業技術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的信息操作能力,專業的知識修養與外語能力,還要具備收集信息與經濟管理能力。當前信息產業已經掌握了電子、通信、管理、資源、經濟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在推動信息產業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尤其是我國加入世界經貿組織后,信息產業的工作內涵與內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向服務行業延伸。信息技術的普及發展,國外新思想的入侵,為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全新挑戰。基于此形勢,我們必須要及時優化信息人才體系,注重信息人才隊伍的建設,這也是我國發展信息產業經濟的必經之路。
發展信息產業、培養信息人才隊伍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即信息教育。以提高信息人才整體文化素材為重點,注重信息人才的專業教育與繼續教育,致力于培養一大批高水準操作能力強的信息人才隊伍。充分借鑒西方國家優秀經驗,一般情況信息人才的培養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基礎教育。我國現有高等教育院校內計算機、生物工程、信息技術及相關專業都需要增設軟件工程及網絡設計等信息專業課程,為學校畢業生講授專業的信息工程知識,為經濟市場軟件公司提供一批又一批的技術人才。其二,理論教育。以研究生教育為例,在教學中側重講解軟件理論知識,為高校教育與發展培養專業的軟件開發高學歷人才。其三,職業培養。部分軟件公司需要設置內部培訓中心或基地,旨在依據動態的市場需求與企業發展需求,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強的計算機編程人員,員工不僅可以獲得國家認證的資格證書,還可以同時獲取學位。與此同時,在培育形式上,要采取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上崗培訓等多種形式,以此來構成多形式、多層級的人才培養結構。
綜上所述,信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重要構成,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但是現階段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還不完善,信息作為關鍵要素其價值沒有被全部開發。因此,基于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我們需要遵循國家政策法律要求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優化調整經濟結構,從而全面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1]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課題組. 信息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影響程度的分析[J]. 經濟研究,2015,(12):17-26.
[2]常夢雄,游光榮. 縱觀國際經驗及發展趨勢,充分認識和發揮電子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作用[J].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學報,2017,(04):1-6.
[3]鄢顯俊. 從技術經濟范式到信息技術范式——論科技—產業革命在技術經濟范式形成及轉型中的作用[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12):139-146.
陳紫赫(1991.7-),男,漢族,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投資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