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欣,劉祖德,張 超,王 偉,肖偉元,董宇啟,韋 民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 200127)
高等醫學教師信息化教學現狀與思考
周 欣,劉祖德,張 超,王 偉,肖偉元,董宇啟,韋 民*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 200127)
高等醫學院校信息化教學的硬件條件已基本成熟,但高等醫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及信息化教學能力參差不齊,有待提高。對高等醫學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培訓,是高等醫學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對高等醫學教師信息化教學現狀做一簡要概述,以期為醫學院校信息化建設改革提供參考。
信息化教學;高等醫學教師;信息技術
社會科技水平的發展帶來的是信息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各個行業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社會的逐步信息化正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對教育的信息化提出了具體要求,高等醫學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一部分,也需要積極探索、努力實現高等醫學教育的信息化。傳統的醫學教學資料有局限性和時限性,而信息化教學資料不僅內容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理解,而且能長久保存、持續更新[1]。傳統高等醫學教育理念和模式已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需要進行變革、發展、更新。醫學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問題相對容易解決,而軟件方面,即醫學教師信息化教學理念和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并不能輕易做到。對高等醫學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理念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是醫學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關鍵[2],因此要成功實現高等醫學教育信息化,首先需要培養和提高高等醫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和信息化教學能力。
高等醫學教育信息化是指,將信息技術全面用于醫學教育的各個領域(例如醫學教育管理、醫學教育教學和醫學教育科研等),利用信息技術對醫學教育體系,從教育觀念、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組織、教育技術、教育評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從而達到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培養全方位醫學人才的目的,是醫學教育模式發展的新階段。醫學教育信息化與傳統醫學教育的區別在于,醫學教育信息化通過信息技術將醫學知識進行圖像化、視頻化、網絡化等信息化處理,通過信息化工具讓教師和學生能夠對醫學知識進行分享、協作討論和溝通。具有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醫學教師能夠使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具體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創新信息化教學流程,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信息化時代,各種信息資料的豐富性、多樣性、易獲性都處于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高等醫學教育中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醫學生可以較為容易地獲得豐富多樣的醫學圖像、醫學視頻等資料,這樣的變化對于處于高等醫學教育中的教師、學生、課程內容、授課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傳統高等醫學教育更多的是要求醫學生掌握豐富的醫學知識,考核側重于醫學知識的記憶,教學目標注重使醫學生掌握更多醫學知識。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醫學資料,且內容的豐富程度遠超過教師課堂傳授。在這樣的變化下,醫學教學目標逐漸轉變為提升醫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個人素質,教師教學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3]。
傳統的高等醫學教學方法以教師課堂講授理論知識、帶教見習臨床病例、指導臨床實習操作為主。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醫學生通過在網上搜索、下載模擬教學軟件等方式就能得到大量的醫學知識、臨床病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目前,階段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已經開始逐步應用[4],信息化教學方法將不僅僅是課堂學習的補充,更是高等醫學教學改革的新方向。
傳統高等醫學教學中,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教師講授、課堂學習、臨床見習等。在信息化時代,醫學生有多種途徑可以獲得醫學知識,例如互聯網、視頻網站、在線課程等,學習方式及學習地點不局限于課堂或醫院病房,醫學生可以自行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及學習地點。
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這種模式不僅存在于高等醫學教學中,從我國小學教育乃至大學教育,目前都以這種模式為主,教師是知識傳授的主體。而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和學生地位平等,教師除了要傳授醫學知識,更要幫助醫學生構建系統全面的醫學知識體系,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通過信息化模式引導醫學生進行學習,甚至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互相協助。在信息化教學時代,教師更多扮演的是引領者的角色。
目前,國內主要的高等醫學院校均已建立數字圖書館、校內網等,信息化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全國90%以上的醫學高校已建有各自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財務管理系統、選課排課系統、學生管理系統等,但各管理系統大多各自獨立運行,容易形成信息孤島,相互之間資源共享不夠;高等醫學院校均建立了信息門戶網站,內有教學頻道、精品課程等在線教育內容,但內容大多疏于更新、缺乏維護、少有互動,醫學資料較為陳舊。
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理念與信息化教學能力:高等醫學院校中,不同年齡段教師信息化教學理念與教學能力存在明顯差別,例如大部分年齡在46~60歲之間、教學經驗豐富、長期實施傳統教學的教師不愿意主動改變教學模式進行信息化教學,當高校有相關考評要求時才會被動增加部分信息化教學。這類教師具有較強的醫學教學能力,但信息化教學意識不強,信息化教學能力較弱。而大多數年齡在26~45歲之間的教師雖然善于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善于使用各類信息化教學工具,但是部分教師教齡較短,教學經驗不足,在教學中盲目使用多種現代化教學工具,忽視了教學重點的突出。這類教師能夠積極主動接受信息化教學理念,具有較強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但部分年輕教師醫學教學能力相對較弱。
高等醫學教師是信息化教學的主要實施者,也是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實踐者。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技術的變革以及教學效果的反饋都需要通過教師來進行。通過教師這個載體,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才能得到具體實現。高等醫學院校的信息化設備、信息化平臺需要醫學教師來運行和維護,教育效果反饋和評價也需要依靠醫學教師來實施。要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就必須加強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理念培養、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在高等醫學院校進行信息化教學要對全體醫學教師從教育理念到教學手段進行全面更新,信息化教學需要教師學習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掌握各種信息化教學工具、對醫學資料進行信息化處理等。其學習過程、處理過程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對于部分年紀偏大的教師群體,他們已經習慣傳統教學方式,且滿足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效果,因此對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會存在主觀不重視、客觀有困難的情況。對于這類教師,教學行政管理部門需要給予他們政策上的支持,培訓中需要側重于加強信息化理念的培養,并協調解決教學與科研之間沖突的矛盾,減輕教學負擔和學術壓力,且針對這類教師,應根據其課程特點,制訂符合其理解能力的信息化培訓課程,由簡至繁,逐步深入[5]。通過教學實例、示范課及教學評價,讓這類教師親身感受到信息化教學的優勢,使其自覺主動接受信息化教學。另外,培訓課程內容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增加實踐操作培訓和信息化教學工具培訓,讓教師通過培訓能夠獨立完成信息化課程備課、講授及教學效果評估,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信息化教學的便捷性、科學性。
不同的醫學課程差異較大,基礎醫學課程、臨床醫學課程、見習實習課程的課程內容、上課形式及評估方法各不相同,不能一概套用相同的信息化教學模式[6],應指導醫學教師根據課程的特點采取不同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例如,基礎醫學解剖課中肌肉骨骼系統的結構位置較為抽象,學生記憶較為困難,教師可以通過解剖透視軟件進行講述,這類軟件可以逐層去除人體解剖結構,清晰顯示每一部分肌肉的位置、起止點及功能等,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在臨床見習和實習課程中,學生需要通過問診和體檢來了解疾病的特征,從而掌握病種的臨床特征,但由于見習、實習時間限制和病房收治病種的限制,學生難以見到所有應掌握的病種,教師可以制作相關教學視頻,將患者的疾病特征信息化,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內容。教學管理部門應幫助教師建立信息化教學模式,鼓勵各醫學課程教師了解其課程特點,在信息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建立適合各自學科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備課、課堂授課及課后評價,最終結合本學科特點、教學重點建立適合各學科的信息化教學模式。
現代信息化教學需要教師能夠運用多種信息化教學平臺及信息化教學工具。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例如各種通訊客戶端、云課堂、微課等,教師可以在網絡同步授課,共享學習資料,實時溝通答疑,實現體驗式、模擬式、交互式教學,使課程教學不局限于課堂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通過使用信息化教學工具,例如各種圖像、視頻處理軟件及教學軟件,使艱深的醫學知識轉變為三維立體結構、透視圖或剖面圖等簡明的醫學資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提高教學質量。
傳統教學評價系統通過課程測驗、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評價教學質量,這種評價方式存在滯后性及單向性,教師和學生均無法得到及時反饋,通常在課程基本結束時才能有大致了解。信息化教學時代,利用通訊軟件建立的測驗和問卷系統可以實現每節課后測試及每節課后教學評估,教師可以便捷地通過課后測試系統和問卷系統及時發現教學問題,而學生能夠及時反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依據反饋結果隨時對教學進行改進。信息化教學評價系統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7],使醫學教師能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教學管理部門通過信息化評價系統,不僅可以對每門醫學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還可以記錄每位教師的個人教學數據,通過將數據分析整理,可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參考依據。
教育信息化是國家的戰略規劃,要建立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學體系,實現教育信息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支撐作用和對教育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優質發展的提升作用。高等醫學教育信息化是國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醫學教師信息化教學理念的形成和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是關鍵。通過培養信息化教學理念、建立信息化教學模式、掌握信息化教學技能和實施信息化教學評價等多方種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醫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推進高等醫學院校整體信息化教學改革。
[1]劉喆,尹睿.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涵與提升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4(10):31-36.
[2]彭南生,劉建清,曹陽,等.信息化推動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8):12-16.
[3]黃海林,莊文獻,周玉霞,等.美英教育信息化評估標準對建立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的啟發[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1):1-2.
[4]李曼.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架構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2(8):32-36.
[5]王東勇.信息化教學條件下教師角色轉變的策略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7(6):1032-1034.
[6]楊現民,余勝泉.論我國數字化教育的轉型升級[J].教育研究,2014(5):113-116.
[7]王文君,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實踐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3):67-74.
G420
A
1671-1246(2017)22-0003-03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7年度教師發展項目(JFXM201715);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7年度醫學教育研究項目(YB170720)
(*
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