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繼川
論封閉經濟環境對加納共和國帶來的金融抑制作用
——以1960至1983年經濟狀況為例
◎范繼川
加納共和國是非洲西部國家,曾是英國殖民地,史上因產黃金被稱為“黃金海岸”。本文擬通過對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加納的經濟環境、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表現,分析計劃和封閉的經濟環境對加納共和國帶來的金融抑制作用。
加納共和國 計劃封閉經濟環境 金融抑制
加納共和國位于非洲西部沿海地區,境內主要以平原為主,水利資源豐沛,全國人口約2775萬(2015年),官方語言為英語,另有多種地方語言,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原始宗教。全國分10個行政區(Region,一級行政區),下設138個地區(district,二級行政區)。加納作為曾經英殖民地,史上因產黃金被稱“黃金海岸”。20世紀50年代,獲得獨立后的加納試圖快速發展成為工業化國家,但計劃經濟模式破壞了其原本脆弱的經濟結構,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加納經濟經過60年代和70年代的管制經濟政策后徹底陷入停滯,直至1983年政府采取了經濟復興計劃,舉措包括廢除大多數的價格和分配管制,取消補貼、改善稅收狀況等,經濟狀況才逐步得以恢復。
加納獨立后,恩克魯瑪政府通過照搬當時蘇聯的計劃經濟發展戰略,希望將加納迅速建成為一個工業國家,計劃經濟在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中占據主導地位。該時期的主要特點如下:一是進口許可。進口許可制度是一個綜合體系,開始于1961年,此后一直持續至20世紀80年代。二是交易管制。1961年頒布匯率管制法案,對加納國內的全部領域的經濟交易活動進行管制。三是利率限制。對市場利率水平的上下限進行明確規定。四是強制貸款計劃(包括要求銀行向特定部門貸款)。加納經濟主要受到上述進口許可和交易管制法案影響,逐步轉變為了一個封閉經濟體。
隨著政府對交易管制的逐步約束,加納的金融市場主要以銀行業為主,此時的證券業和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扮演的作用十分微弱,加納金融市場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加納銀行逐步被賦予央行的職能
一是加納銀行(現為加納的中央銀行)成為了全部國際銀行業務的樞紐,業務包括匯款、信用證、托收和外匯兌換以及旅行和旅游。二是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加納銀行法案在1963年通過。政府要求加納銀行提交報告,在任何貨幣供應量超過15%的年份,并在報告中闡明增長的原因,同時提出控制通貨膨脹的建議。三是加納銀行被賦予設定商業銀行發展規模的權利,同時有權管理銀行體系。四是新的信貸管制措施在1964年引入,來控制和指導政府經濟政策要求的信貸支持。
(二)成立了開發性金融機構
在20世紀60年代初,加納銀行出資設立開發性銀行作為新的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發揮特殊作用,這些開發性金融機構主要以專業銀行的形式支持國民經濟中的特定部門。成立開發性銀行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商業銀行難以實現“借短貸長”的政策來支持中長期項目。下列銀行主要成立分別支持工業、農業以及住房領域。
一是國家投資銀行(National Investment Bank)。1963年成立,主要支持工業。二是農業信貸合作銀行(Agricultural Credit and Cooperative Bank)。1965年成立,主要支持農業。三是住房與建設銀行(Bank for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1972成立,主要支持住房領域。四是商人銀行(The Merchant Bank)。1972成立,用來提供一站式公司業務服務,主要職能包括:公司資金的批發存款業務、提供注冊資本、項目貸款、股票和股份交易、進出口融資、金融咨詢業務。
上述開發性銀行從加納銀行處獲得長期信貸資金,此外,加納銀行還向這些銀行在工農業領域的信貸提供擔保。農村銀行部是加納銀行在1964年成立的農村信貸部門,用來設計農業金融發展的適合路徑,經過七年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該部門發展成為了農業發展銀行(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該部門為中小農戶提供信貸資金,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而現實則引導設立了農村銀行體系,該系統借鑒了菲律賓的農村銀行系統。首個農村銀行成立于1976年,其目標是將銀行服務延伸到農村地區。到1987年,加納全國共發展設立117家農村銀行。
(三)非銀行金融部門發展滯后
非銀行金融部門發展相當滯后。國家保險公司(SIC)于1962年成立,而且處于壟斷地位。國家信托持股公司(NTHC)在1976年成立作為國家的共同基金。目標是利用NTHC來支持政府的國內項目。NTHC購買外國公司的股票,并將股票在柜臺交易市場出售給加納公民,當時這在加納是獨有的業務品種。
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政府的計劃政策對加納經濟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實際增長也僅發生在1959年和1960年期間,此時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10.2%,國家銀行業的初步發展得益于不穩定的宏觀經濟。在1955-1965年期間,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政府通過借貸來為財政赤字融資。國家主導的銀行業在此時完成,大多數的銀行金融機構由國家直接所有或者通過國家機構間接持有。甚至那些外國銀行政府也持股40%。近70%的銀行信貸用來投入到公共部門當中或者投入到國有企業當中,投入到私人部門的貸款比例不足三分之一。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期間,加納大型國有企業在國有銀行中大額透支,大多數變為了不良貸款。20世紀70年代加納經濟的嚴重惡化給加納金融體系帶了嚴重的危機,平均的GDP增長率僅為2.6%,而高額通貨膨脹率在1983年則達到了123%,與之相伴隨的還有低水平的儲蓄率和萎縮的國際貿易。這些都是麥金農金融抑制理論的顯著指標,這些典型的金融抑制特征包括:一是銀行信貸成為某些領域或部門的附屬物;二是政府赤字優先享有銀行的信貸資源;三是過低的甚至負的存款實際收益使得儲蓄者相較于正常狀態下持有更少的貨幣和貨幣等價物;四是銀行過低定價稀缺資本。
在加納案例中,金融抑制主要反映在:一是高通貨膨脹率侵蝕了銀行資本金。二是活期存款占其總存款數的64%,從而限制了長期貸款。三是利率管制造成其實際利率為負值。這導致游離在銀行體系外的貨幣資金比例較高,在1983年通貨存款比例曾高達77%。四是本幣的劇烈貶值導致大量外國貸款無法償還。此外,由于政府在信貸指導中的過度干預,隨著貸款集中于個別部門和私人手中,貸款評審質量迅速下降。管理問題,包括腐敗和內部人濫用信貸資源十分普遍,高通脹率和本幣的劇烈貶值違反了交易媒介需保持穩定的要求。事實上,貨幣體系已經變得非有效,特別是儲蓄和投資過程,即持續累計的儲蓄轉換為投資的過程已經瓦解。在一個官方控制信貸配給的體系下,資本不能有效分配至收益最高的項目上,特別是政府對利率水平的控制,從根本上形成了金融領域的封閉環境,并帶來了較為嚴重的金融抑制作用。
(作者單位:國家開發銀行大連市分行加納工作組)
責任編輯: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