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赟 李佳欣
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 重慶 40216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創新研究
——以《經典中國故事賞析》為例
夏 赟 李佳欣
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 重慶 402160
本文以實現以文化人、創新思政教學機制為基點,明確提出構建《經典中國故事賞析》課程具有實現思政教學理念的創新、實現思政教學形式的創新、實現思政教學改革的深化的突出價值;同時基于政策導向和現實基礎明確課程性質定位、課程內容遴選、課程實施策略的細化,旨在為課程構建的可行性提供理論支撐。
中國故事;中國文化;教學改革;實施策略
高校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主陣地,目前高校思政教學面臨主流政治信仰的偏離、傳統文化認同的弱化、價值多元化等方面的沖擊,高校思政課必須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針對性的改革[1]。詳細闡述出高校思政課課程實效側面的存在問題。思政課教學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的發展,文化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我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要順應這種發展趨勢,在教學的內容上要突出我國傳統文化教育[2]。說明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程相結合是重要的發展趨勢。
中國經典文化在育人方面已有實踐基礎。作為實踐教學的一種方式,成立關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社團組織、舉辦傳統文化論壇,為熱愛傳統文化的大學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舉辦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活動,積極傳承本民族傳統節日,增進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再次,在思政教學中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堅定馬列主義、社會主義信念,有助于大學生培養社會責任感,自覺維護國家利益[3]。中國經典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從前期研究基礎來看具有可行性和突出價值,但其獨立存在于教學體系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講好中國故事”對于堅守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能,改進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以經典中國文化為內涵的優秀中國故事隨著政策的導向和各界的關注正在以聲音、圖像、文字等形式逐漸普及,功能逐漸被受眾接受。文化育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以中國故事為載體正在全社會逐漸推行,其內涵價值正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以文化人是當前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路徑和渠道,前期的實踐基礎已經證明我國優秀文化具有顯著的育人功能。中國故事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的外化形式和抓手,從理論上來說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同時,經典中國故事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手段逐漸受到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應用,前期的應用基礎表明中國故事同樣具有顯著的化人功能。因此,經典中國故事的育人功能在本質上與以文化人具有一致性。
前期研究成果表明,當前高校思政課程的實施機制還有不足之處,其現實的育人功效還不盡如人意,原因之一是教學內容的陳舊和實施機制創新不夠導致學生學習和接受的主管能動性不足。經典中國故事以我國優秀文化為基點,凝練在歷史長河中的優秀案例,以故事敘述的方式進行教學,一方面以興趣點抓住學習的好奇心,二方面以新形式吸引學生主動性,三方面以新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以上說明中國經典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順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來看,教學理念決定教學行為,是實現五大教學改革的先決條件。但筆者認為教學理念的改革是實現五大教學改革的先決條件。以歷史經驗證明的優秀文化、以學生層面的現實需求、以政策導向的創新趨勢為基礎,構建《經典中國故事賞析》課程,在實現文化傳承的同時,還提出了思政課程構建的新思路,對創新思政教學理念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教學形式是當前從業人員重點關注和研究領域,他具有可視化和實踐化特征,也是2016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的核心關注點之一。為了取得教學實現,教學形式的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結合時代特征和實際需求,以文化的內容、故事為載體,探索和創新思政教學形式意義深遠。
教學機制包括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是教學改革的整體思路?!督浀渲袊适沦p析》課程以發展視角的教學目標、以全新的教學方法、以吸引眼球的教學內容、以實踐基礎上總結的教學策略,構建整體教學機制。不僅從理論上具有可行性,從實踐操作上也具有可行性,一旦構建成功,講師教學機制的革命性創新。
從本課程的影響、實效、規模等方面綜合分析明確定位于通識教育選修課。一方面從本課程的影響來看,由于前期沒有相應課程的存在,也沒有經過宣傳,由此其陌生性決定了其前期的影響范圍;二方面從實效來看,由于沒有實踐基礎,其實效探討僅停留在理論和設想層面,具體的效果沒有參照依據,而必修課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通識教育選修課在開設時具有時代性和不穩定性,其實效決定了其選修課的前期低位;三方面通識教育選修課具有限定學生人數的特點,便于控制規模,全新的課程由于其綜合局限性規模不宜過大,而應該在實踐進程中不斷擴大。綜上所述,從理論上與實踐上綜合來看,將本課程暫時定位于通識教育選修課具有可行性,也有利于該課程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不可否認,高校學生各具特色,具有顯著的專業特征、成長背景和文化習俗,因此在遴選教學內容應該注意以上三個問題。一方面在構建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專業特征,其教材的板塊設置應盡可能多的設計綜合的社會科學,從體育到地理、從科技到國防、從戰爭到經濟;二方面在構建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新生代大學生的成長背景,隨著90后逐漸畢業,95后大學生成為主力軍,他們成長的時代背景和以往大相徑庭,對95后大學生講大躍進的勵志故事、講鐵人王進喜的故事、講饑荒年代的悲慘故事由于其陌生性不能激起內心的共鳴,而95后大學生的興趣點則在于時代背景下與他們成長息息相關產生的時代楷模和先進事跡,比如姚明的高度和劉翔的速度;三方面應充分考慮受眾對象的文化習俗,學生群體成分復雜,首先他們來自不同的省市和地區決定了不同的生產生活習慣,其次來自不同的民族決定了不同的信仰和愛好,再次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語言特征的差異性。
課程想要長期存在并持續健康發展,其規范性是前提、特色性是保障、發展性是基調。一方面規范性是課程存在的前提條件,按照各級教學管理部門的要求,首先是教學文件的編寫要規范一致,設計到教學大綱、教學周歷、課程簡介、任課教師簡介、教學教案等文件,不僅要規范,而且要具有內在的邏輯統一;二方面課程的特色亮點是立足且存在的保障,如果不能吸引學生選修該課程則沒有存在的價值和空間,首先要重視語言風格的多元化,有些地方的方言不僅能增添語言的多元還能平添幽默感,比如云南話作為前電視節目《開心蒙太奇》的基礎就受到好評,其次要重視故事呈現的多載體,以宣講為基礎,植入電影、圖片、動畫、聲音等數碼科技,能體現課程教學的多方位;再次突出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在老師的監管下,引導學生自己講自己的故事,不僅能避免枯燥性,還能激起學生潛在的能動性;三方面該課程的發展性是持續前行的基調,時代在發展,課程也要發展,這也是當前高校思政教學應當重視的問題,以學年為單位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融入具有時代性的前言故事,更有利于課程的持續健康發展。
[1]王國炎.思想政治理論課“大思政”教學改革與建設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5):113-114.
[2]李慧娟.論文化安全視閾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J].經濟師,2016(6):189-190.
[3]陳志宏.以經典閱讀為基礎的思政教學改革與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6(5):173-174.
[4]王子蘄,衛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1):82-85.
G641
A
重慶文理學院校級科研重點項目:講好“中國故事”對高校師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研究(Z2016TY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