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來超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天潤城分校 江蘇南京 210000
中學體育教學中特殊體質學生的教學方法探討
鄒來超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天潤城分校 江蘇南京 210000
本文通過資料法、觀察法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中學體育教學中特殊體質人群的教學方法進行初步的探討,旨在強調說明特殊體質的學生群體在中學體育教學中不應當受到“冷遇”,而應當得到應有的關愛和重視,并為這些特殊群體的學生的體育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特殊體質;體育教育;教學方法
中學體育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其基本任務是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改善和加強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然而,在當前中學體育教學中,大多數體育教師對待因傷、病或者其他身體生理原因不能參與體育課正常學習和鍛煉的學生,差不多都采取了“見習”的處理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這部分“見習生”基本處于“無管理無鍛煉”的狀態。隨著運動科學的發展,以及中學體育教學改革中健康目標中心地位的確立,對這些特殊體質的“見習生”的處理備受關注。學術界對中學體育課中特殊體質學生,或者叫弱勢群體的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不多見[1]。本文通過資料法、觀察法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中學體育教學中特殊體質人群的教學方法進行初步的探討,旨在強調說明特殊體質的學生群體在中學體育教學中不應當受到“冷遇”,而應當得到應有的關愛和重視,并為這些特殊群體的學生的體育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特殊體質學生我們也稱為“見習生”,主要是因為該部分學生由于身體或心理上的原因,無法進行正常的體育課鍛煉,所以跟體育教師請假要求見習。他們主要通過“見”來在課堂上學習知識。但實際上,這部分學生往往只有“見”而沒有“習”,達不到新課標的要求。
1.2.1 身體損傷類
一般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急性損傷即直接或間接的外力一次性的作用而導致受傷,傷后癥狀迅速出現,病程一般較為短暫。慢性損傷體現在軟組織的慢性損傷,骨的慢性損傷和軟骨的慢性損傷,一般為陳舊傷,急性損傷后處理不當而導致復發者;勞損傷,由于運動負荷安排不當,長期超負荷運動而超出組織的承受能力。癥狀出現緩慢,病程較長。
1.2.2 急性病類
急性病,指發病快速、病情變化不穩定、癥狀較為嚴重的疾病,例如中樞神經系統:腦溢血,腦梗塞,冠心病等; 心血管系統: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急性左心衰竭,高血壓腦病等; 呼吸系統:呼吸衰竭,肺梗塞,成人呼吸窘迫綜合癥(ARDS)等;消化系統: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等; 泌尿系統:腎功能衰竭等; 其它:各系統癌癥。 很多突發性疾病都會引起發燒. 常見的有:急性闌尾炎等。
1.2.3 慢性病類
慢性病是一種多變并且比較緩慢的疾病。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某種病類不易察覺,生病時間較長而且不容易被治療,缺少專業的發病原因,病情比較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發現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異常和精神病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如高血壓、頻繁性感冒、神經衰弱、關節炎、支氣管炎、哮喘、習慣性便秘、白血球或血小板低下、慢性胃炎、肥胖、高血脂、高血粘、血管硬化、冠心病、慢性肝炎、膽囊炎等,這些慢性病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害且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
1.2.4 心理偏常類
心理偏常類的學生一般分四種:一是由于身體素質較差,在以前的運動鍛煉中受過傷或者感受過失敗的痛苦滋味的,從而產生自卑感,缺少勇氣和信心的那部分學生,因此他們會在體育課中躲避自己的缺點,把自己隱匿起來,不愿意參加學習鍛煉;二是指對于一些課程中技術要求高,學習壓力大的項目,因為學生自己本身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從而產生了不良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失去耐心;三是指部分學生對體育課程不感興趣,甚至嫉妒反感,認為太累太辛苦,主要體現在部分女學生身上;四是指學生不喜歡自己的體育教師,對他的教學方法產生了反感的情緒,致使他們討厭體育課,逃避體育課。
在學校中安排教學任務要有一個系統合理的方案,教學任務要按照學生的身體心理的發展順序,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教師可為特殊體質的學生設計一些有意義或者以具有引導性的教學內容和生動的問題,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探索和發現意識,讓學生都能夠克服困難、主動學習、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的樂趣。如武術教學中教學任務的安排,可按照當前學生學習和掌握技術的情況安排基本的拳法和腿法技術動作,讓特殊體質的學生先學習,然后再安排組合動作的技術逐漸到一串聯的技術動作,激發特殊體質學生的學習興趣[2]。學生在興趣引導下,感受學習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個自我心理調節的過程,同時可使特殊體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增強學習信心,摧毀他們的負面情緒,使其情緒朝著正面、積極地方面發展。
區別對待是指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注意到每一位學生的異同及特點,利用教學原則中的區別對待的原則進行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得到對自己有利的知識。在體育課中,因主觀、客觀、先天、后天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同學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心理、身體以及傷病等情況。區別對待教學法就是根據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進行區別對待,針對不同特殊體質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有效地解決學生中“學不好”和“學不了”的現象,使每個學生的特長、能力和積極性都得到充分的增強,讓每個學生在不同情況下獲得發展,讓正常體質的學生更加優秀,讓特殊體質的學生能學到應有的知識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特殊體質的學生也能達到教學大綱、教材的基本要求[3]。這樣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學習到相應的知識,得到相應的鍛煉而達到最佳的效果。
在體育課程中對待特殊體質學生應該采用較小量的自主練習。愛玩、愛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即便是特殊體質的學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在教學的課堂中可以適當的分配給那些學生一些練習器械,如給他們每人分配一個籃球、足球、排球等,讓他們也能在見習的情況下做一些輕量的運動。如果這樣安排,我認為那些特殊體質的學生應該是很樂意參加的。
我們在正常的體育教學當中,對于一些有急性病或者運動損傷的學生,應安排他們做力所能及的運動。比如心臟病,腎功能衰竭,闌尾炎這些較為嚴重的急性病,應該安排他們靜坐修養,這些體育教師應在課前對他們進行妥善安排。又如身體扭傷、擦傷、拉傷或者外科手術剛剛痊愈,教師應根據他們受傷的位置安排不同的體育鍛煉。肌肉與韌帶的拉傷,骨折以及擦傷扭傷的學生,受傷期間應該堅決反對他們進行體育鍛煉。而恢復期間,教師應該先教會他們如何進行按摩治療,加快恢復的時間,然后再安排他們進行小幅度的徒手操,短時間的慢走運動。如上肢肌肉拉傷,可以安排他們進行下肢的力量和靈敏訓練,像拉韌帶,高抬腿等。反之,下肢的扭傷,拉傷等,就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上肢的訓練,像俯臥撐,引體向上等。
一些有高血壓、哮喘、支氣管炎或者頻繁性感冒等這些慢性疾病的學生,教師在上課前應該提前了解情況,讓他們該請假的盡量請假,在安排他們做一些適宜的體育鍛煉時也要格外慎重,更要避免長期請假而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對其他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在處理這些學生時,可以根據他們的性別,年齡運動習慣安排一項或者多項適宜的體育鍛煉。如:(1)慢跑,病情不是很嚴重的,可制定4~5圈的慢跑,每次運動的時間最好不超過10 min;(2)24式簡易太極拳,太極拳含蓄內斂、急緩相間正適合特殊體質的學生練習,學生練習時可以增加聯系時間和練習次數達到增加運動量的目的;(3)慢走,對那些有慢性心臟病、哮喘等的學生是最好不過的鍛煉方式,因為慢走運動量較容易控制。慢走時步伐要穩,呼吸要節奏,這是鍛煉心臟和提高心臟工作能力的好方法。
對于那些身體素質差,缺乏信心,缺乏勇氣或者自身殘疾怕同學笑話的學生,他們往往為了逃避自己缺點而躲避體育鍛煉,教師應該多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所想,在體育課上,鼓勵他們積極的參加訓練,多給予他們贊揚,積累他們的自信。而對于那些對體育課程不感興趣,不喜歡運動,怕苦怕累,不喜歡教授自己的體育教師而沒病裝病偷懶的學生,一經發現,教師應該嚴肅處理,因為這些行為,往往會打擊其他學生對體育課的積極性,影響教師和學生的情緒。該給予他們應有懲罰。在課后通過思想教育,讓他們知道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盡可能的減少“假見習”的學生。
(1)教師在平時教育實施的過程中,要兼顧到輔助療法的諸多禁忌,如急性病、37.5℃以上的高溫、內臟出血、骨裂、骨折等,出現以上情況應立刻停止體育鍛煉,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2)教師在批評懲罰那些“假見習生”的時候,不可以用語言侮辱動手體罰,要給及他們適當的懲罰,用語言循循善誘,激發他們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和體育的魅力與樂趣。
(3)教師在對特殊體質學生安排體育鍛煉時,不可以對他們一概定論,統一安排。一定要在課前全方面的對他們的情況做深刻的了解,在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安排不通的訓練,定要強調出針對性。如耐力訓練對心肺功能的增強,力量訓練對運動器官的增強等。
研究中學特殊體質學生體育教學意義重大。總之,在體育課的教學中,見習是常有的事,是我們不應該忽略的問題。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體育特殊體質學生也是大集體中的一員,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也不能一味的放縱他們只“見”不“習”,要保證他們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掌握基本知識,并且適當的參與運動鍛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認真鉆研體育教材,深入了解,熟悉教學內容,才能合理科學的安排不同學生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運動負荷。根據特殊體質學生的傷、病程度,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鍛煉項目,并達到一定時間保證和適宜的運動負荷保證。同時進一步改進教學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消除他們對體育課的厭煩心理,以達到讓他們都能自覺上體育課,都能熱愛上體育課的目的,不斷增強他們的體質[4]。因此,合理安排特殊體質學生的見習活動和加強對體育課的組織管理這些方面,不能忽視,應引起廣大體育教師的高度重視。
[1]劉成.體育弱勢群體與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學刊,2005(5):12.
[2]徐啟欣.對體質差生個性差異與體育教學特點的研究[J].體育科學,1984(3):19.
[3]劉成,李秀華.體質弱勢群體與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學刊,200512(5):180-181.
[4]彭文革.普通學校開展休閑運動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
G633.9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