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莉(泰山醫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山東泰安271016)
基于學科交叉的體育人才培養
□和莉(泰山醫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山東泰安271016)
基于學科交叉的體育人才培養存在組織之弊,制度之匱,課程之隘,教學之殤等問題,可以采用優化組織,改善管理,完備制度,構建課程,改革教學等策略推進學科交叉教育,促進體育人才培養。
學科交叉體育人才培養
回溯歷史,科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綜合、分化、再綜合三個階段。當人類所探索的整個世界己經從持續的鉸鏈發展到體系、網路、秩序和法則之時,學科由散亂轉向概括、交叉就日益成為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在在機遇與挑戰中,利用現有的條件,基于跨學科優勢,持續地推進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毋庸置疑:跨界與融合是21世紀大學教育蛻變與成長的必然趨勢。走學科交叉之路的優勢尚未全部顯現,但不走學科交叉之路絕對沒有未來。
1.1、組織之弊
目前,體育學科跨專業培育的架構問題困難重重。其一,我國體育高等教育的專業組織多采用“?!骸怠獙I教研室”層次的一種直線職能制的組織結構,實行學術權威或行政領導下的層級管理和控制,也就是所謂的“科層制”組織結構。相對而言,這種結構是管理結構優先于知識生產結構的安排,“行政權力”占主動地位,很容易抑制學術組織及其成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從而對跨學科探索和培養的開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和控制力。其二,剛性的布局標的引發開拓與傳播、研與教的冷淡和闊別。體育院系重視術科教學、忽視科學研究的狀況普遍存在,難以構造研探和教化的協力,跨學科研究推動菁英培植方面的措施不多、舉步維艱。
1.2、制度之匱
其一,傳統人事制度的僵化。體育院系內部基本上以系或教研室為單位對教師進行人事管理與考核。教師隸屬于固定的“專業團隊”,各自耕耘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其二,現有的評價制度是強調分專業、分部門的評價制度,并不利于教師參與跨學科教學。有的教師因看重于專業領域的發展,擔心降低自身在原研究畛域的貢獻度和感染力等,勉強承擔跨專業的工作,即便參與,時間和精力亦無保障。其三,部分高校已經嘗試建立“師資卓絕中心”、“教育成長中心”等組織加強師資的培訓工作,但各校在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設計尤其是其跨學科教學能力的提升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革和提升空間。
1.3、課程之隘
其一,體育專業的課程組織較為單一。雖然“綜合課程”正在被廣泛接受,卻因其開發與實施往往受到知識瑣碎化問題、教師的知識和跨學科教學能力問題、學校組織結構問題、課程考核與評價問題等等,顯得步履維艱。其二,課程體系窄化。近代大學的學業系統,通常呈現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倒金字塔”式的邏輯結構形式,這樣的組織形式考慮了單學科知識的縱向銜接,卻沒有考慮到多學科知識的橫向拓展,“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由知識層面向能力、素質層面的遞進和輻射效果”。
1.4、教學之殤
有調查顯示,體育教師對自己的專業有著高度的忠實度。這種現存的“學術部落和領土”成為團隊教學的阻礙因素。當和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一個團隊,對一個交叉學科課程的主題進行闡釋和延伸時,他們不可避免的會經歷某種程度的困惑: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2.1、優化組織
對學科布局架構的重組、優化,化“隔離”為“協同,是跨學科教育、科研和創新活動有效實施的關鍵。當下,一些體育院系進行的學部制變革,就是很好的學科組織優化的舉措。它凌駕于學院層次的跨學科機構之上,可以打破單純專業知識的狹溢視域,沖開學科壁金,卓顯知識能源的集聚效應;同時,也可以防止學術聯合體或專業文化的“隔離”,緩和學科之間的擯斥、傾軋和固守,強化學科間的交流和融洽。
2.2、改善管理
當今社會,大量的工作崗位需要綜合人才,其職責要求亦是跨學科的。例如,健身教練不僅應具備強身塑形的相關技能,亦應擁有運動營養、休息調整的相關知識,乃至損傷處理等應急醫學能力。因而,必須適應市場的多元央浼,改良專業在學科下的細化和禁閉,以問題為指引,擴張課程組合的視野,增補跨學科領域的組合。同時,任何專業的直接任事對象是學生,理應貼近學生的需求和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專業的設置不一定是學科劃分邏輯下的結果,也可以是個人特定興趣和目標下的特定領域。
2.3、完備制度
通過制度建設來優化管理體系、提升管理效力,積極建立相對靈活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比如,大力推行績效津貼軌制改革,對教師的“職務”管理向“職能”經管轉變,大力培養跨學科教師。在師資遴聘上,突破院系桎梏,讓教師以能夠進入到跨學科機構和項目的任務中,亦或扶植交叉學科崗位,積極為開展跨學科教學和科研儲備知識和能力,乃至可以設立校級跨學科復合型“人才搖籃”。
2.4、構建課程
其一,問題性課程組織??鐚W科課程該如何構建,如何設計,如何將具有密切關聯的學業知識融合貫通,建設新的課程結構?已有研究表明,跨學科課程的創設,有兩種常見的方式:一種是在課程體系的基礎課和專業課中設置“模塊課程”;一種是圍繞課程目標重新整合課程內容,開設跨學科“綜合課程”。就“模塊課程”而言,是饜足人才培養所需專業才能和職業素質的可選擇部件,其有機構成可以在學科知識結構框架上形成一種相對寬口徑、共享學科背景的課程組合。
其二,全面性課程體系。通識課程之間彼此的相關性,課程知識的廣博性、多元性和統整性,促成學生得到健全平衡的全人教育;掌握學科群的專業特質是跨學科課程設計的樞紐;基于問題和研究的課程鼓勵“深度研習”,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其三,開放性課程設置。從目前來看,在跨學科課程設置上,應該更加注重“四性”的培育,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集聚人才培養的新優勢。具體表現在:更加注重創新性,突出學生革新魄力、踐行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植;更加注重綜合性,注重基本理論的學習積累和學生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形成,突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更加注重包容性,“堅持多元文化觀點,培養學生運用不同的觀點和方法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等;更加注重選擇性,不拘泥于課程設置的系統性,突出靈活多樣、開放合作,培養學生能夠應用多個不同專業領域的研究方法,等等。
2.5、改革教學
協同性團隊教學。要著力凝練“素養卓越、結構平衡、視野廣闊、合作流暢”的教學師資隊伍。首先,教學團體內部必須能夠解決沖突,有效地進行交流、協商并彼此互相信任。給予每個學科觀點同等待遇的表述和地位,將眾家的觀點聯系起來、盡可能地使課程的精髓擁有多樣的可能性。其次,要增加資源和支持,重視計劃和實踐。既要促成體育教師們參與相關培訓,從而幫助其學習到這門課程所需的技巧,又要評價和獎勵方面加大投入。再次,老師們的教學方式迥異,這就能夠從多種角度闡釋同一個問題,博采眾長,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識和辯證思考的方法。同時,強調研究性教學設計,力求實現科教互促。
訪談對象:泰山學院體育學院的領導。
問:學生獨立思維、自由表達、批判意識、創新精神的缺失引起反思——課堂的終極目標是什么?
答:要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協作、自主、探索的學習氛圍,提供一種有利于知識整合和創新的批判性教學環境。課堂屬于學生。學生獲得職業成功,須要的是頭腦的秩序或者說是思維的構筑。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整合已有的知識,進入未知領域,并將知識用于實踐,將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要重點培養學生利用已知從新評價已有的論斷,并獲得新的結論的才能;同時,熏陶學生挑戰教師、超越自我、自立思考、主動思維的能力。
問:交叉學科下體育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去做?
答:教師們要明確告知學生的角色和責任,怎樣尋找機會參與學習過程,怎樣規劃并主導自己的生活。把學生組織在若干小組內,結合某個主題或問題,在多名學科教師的聯合指導下,釆取“基于問題的自主學習、“基于小組合作的學習、“基于案例的輔導教學”等教學環節設計,針對重點、圍繞難點、聚焦疑點、關注創新點,促進學生掌握并運用“向知識提問”和“向問題解決提問”的互動交流,從而實現新知識的生成和綜合能力的養成。即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讓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問:基于體育人才培養的學科交叉模式有哪些?
答:可以歸納為五種跨學科教育模式:第一,主輔修模式。學生完成任一種主修課程和一定的選修課程,便可形成跨學科知識基礎。第二,雙學位模式。這是對現行學位制度的補充和完善。第三,實驗班模式。開設跨學科的綜合性試驗班,旨在培養學生擁有三個及其以上學科范疇最基本的理論和要領。第四,通識型模式。在國內,早年的西南聯大,現在的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都致力于開展“基于通識教育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的培養模式。第五,學際型模式,也就是跨學科學位模式。目前,北京大學已經開設有生物信息學、生物醫學工程、納米科技、應用語言學等跨學科專業。
[1](英)羅納德·巴尼特著,藍勁松譯.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英)安東尼·史密斯,弗蘭克·韋伯斯特著,侯定凱,趙葉珠譯.后現代大學來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吳向明等.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及其啟示[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12).
[4]高桂娟.大學知識創新與組織變革[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3).
[5]孫德林.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6]郭德紅.美國大學本科跨學科課程的設置與教學[J].中國電力教育,2007(5).
[7]徐皓人才培養如何持續創新——教育部試點項目總結性評估帶來的思考之二[J].中國遠程教育,2007(12).
G807
A
1006-8902-(2017)-05-LXY
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學科交叉視角下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批準號:J14WH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