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燕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藝術系,江蘇 南京 210000)
?
高校影視鑒賞能力與素養的提升研究
孫 燕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藝術系,江蘇 南京 210000)
影視鑒賞課程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優勢,除了培養學生影視鑒賞能力外,還應注重學生創新意識、想象力與創造力、啟迪思維等綜合素質的培養。該文通過研究影視鑒賞課程的性質和特點,設計和調整了教學內容,改變單一的教學方法,增加課內外的實踐教學,盡可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實現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
影視鑒賞能力;教學改革;創新意識;啟迪思維;
影視藝術作為視覺文化的代表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們消遣娛樂、精神享受的一種方式,它以其生動逼真的視聽語言,深受大眾青睞。同時,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價值觀念。電影之所以發展迅速,與其內容、文化、信仰、感情等因素息息相關,而每一部經典影片又是各種因素的集中體現,值得我們去品鑒、回味,從中汲取營養或舍其糟粕;通過電影藝術,讓我們對一些深邃難以理解的東西,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影視藝術鑒賞課,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影視鑒賞能力和藝術審美素養,而是整體素養的全面提升,即通過對優秀影視作品的欣賞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情操;啟發學生思考,從影片中獲得有益的啟迪,增強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達到綜合素養的提升。
在這種背景下,各高校根據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2002)的精神,以及《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的實施意見,都開設了藝術類公共選修課,這些課程中基本上都包括影視類課程。高校包括高職院校也開設了影視鑒賞這門課程,由于是全院性的選修課,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專業,他們欣賞影視的角度、審美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公共影視課程無論從形式和效果上來看,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大部分學生在思想上不重視這門課,以獲得學分的心態來對待,缺乏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開設影視鑒賞課程以“美育育人”的目標就很難實現。
因此,有必要牢牢把握“美育”的性質與目標,通過對影視作品的分析與鑒賞,引導學生理解、認識影視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特征,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尤為重要,這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藝術素養,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校影視藝術教育主要是通過影視鑒賞(或影視欣賞、電影鑒賞、電影欣賞)課程來進行的,雖然開設時間比較晚,但通過各種政策的實施,特別是在教學計劃中明確影視鑒賞課程為藝術限定性選修課之一,學生必須選其中一門并且通過才能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影視鑒賞課程的發展,對學生審美素養、創新精神及健全人格的培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種種原因,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改革和解決。
(一)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缺乏明確性
不少高校雖然在教學計劃中開設了影視欣賞,也制定了相應的教學大綱和課程介紹,但是都是流于形式,沒有對這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進行深入的思考。特別是對海外影視引入課堂缺乏對影視主題的甄別,使得西方的意識形態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的價值觀。特別是一些影視中對生命意義的認知、價值觀多元化、審美觀等都會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和道德提升產生影響。所以影視欣賞課程必須把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選取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作為教學理念指導。
(二)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
由于影視欣賞可供選擇的素材豐富,因此教師在選擇上具有很強的個人傾向性,因此任課老師對內容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有的教師上課時側重理論教學輔之以觀影,而有的教師側重觀影輔之以理論教學;有的教師側重審美教育,而有的教師側重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1]所以任課教師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選擇過程中一定要把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審美價值等積極因素融入影視課程中。
(三)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新意
目前不少高校的影視課程還是以給學生放影視為主,中間穿插一些點評。整個授課環節,缺少師生互動,教師的備課也不是很充分,隨意、即興發揮為主。沒有把一些好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上,例如為每部影視提前設置問題,針對一些問題,課堂上能夠進行小組討論、或者案例分析等等,讓學生課后準備。
(四)學生對影視欣賞課程缺乏端正的態度
在影視鑒賞課程中,大部分學生認為這是一門選修課,僅僅注重電影的娛樂性,而沒有有意識地去提高自身的欣賞水平和審美素養。很多學生缺乏影視鑒賞能力,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忽視了影視的內涵性和藝術性[2]。相關調查顯示,大學生喜歡娛樂性強的影視片,忽視影視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他們對低俗搞笑、感官刺激、庸俗低級趣味的電影特別感興趣[3]。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影視欣賞價值觀,提高他們對影視評價的能力,從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來審視影視。
(一)明確影視鑒賞課程的本質,提升影視藝術的認知
影視藝術是一門集文學、音樂、繪畫、戲劇、建筑、攝影等一系列藝術因素于一身,且表現力極強的藝術形式,這就決定了影視鑒賞課的授課方式有別于其他課程。影視鑒賞課程是視聽結合的課程,有些知識點僅用語言無法表達清楚,必須制作出帶有電影視頻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來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影視藝術基本特征中的聲音,它在電影中的作用,如果用語言表述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學生并不能真正深刻體會,若此時結合奧斯卡獲獎的影片《泰坦尼克號》《漂亮女人》《臥虎藏龍》的電影片段來講,效果就非同一般了。特別是獲得最佳配樂獎的影片《臥虎藏龍》,其中玉蛟龍夜盜青冥劍這一段的配樂,《NightFight夜斗》中采用鼓這一樂器,音樂中錯落有致的鼓點,烘托了緊張的追逐氣氛,傳統的中國鼓點帶出了打斗的節奏,有張有弛的節奏控制得極好,使得情節格外的神秘而吸引人。這樣邊看邊聽,影音結合的授課方式顯然比單一的語言表達更生動,更容易吸引學生,同時對所詮釋的知識點,有了更進一步的感受和理解。
(二)多元的授課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課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方式,重視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例如,講解對比蒙太奇時,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根據自己對其定義的理解,找出影視片段中運用對比蒙太奇的地方。這種教與學的互動,改變了以往被動的聽課方式,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學的能力。分組討論也是互動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分組,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和課后的學習活動中,培養了學生溝通交流、團結協作的精神,因此,影視鑒賞課程的學習并非是一種鑒賞能力的提高,而是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
2.理論講授和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
現在的大學生對很多經典影視作品并不陌生,但他們卻不一定具備影視鑒賞的能力,因為他們缺乏分析和鑒賞影片的素養,即缺乏對影視作品的思想內涵、表達方式、電影特技等方面的認知。因影視藝術表現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講解電影特技知識點時,可以把理論知識和視頻觀看相結合,觀看一些影視制作現場的花絮;亦可課后組織學生到拍攝現場觀摩,通過現場觀摩,把理論知識外化為實踐表現,有利于知識的消化、吸收。還可以將影像拍攝實踐作為教學的一部分,把知識點融入實踐中。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影像拍攝設備更輕便、更普及,像現在的智能手機就能完成簡單的影像拍攝,而視頻編輯軟件也能進行后期的剪輯工作,這些無疑給影視教育開展實踐教學帶來了福音。在課堂教學中,可結合知識點進行拍攝制作練習,如景別,拍攝近景、中景、遠景的人或物;在課堂之外開展實踐拓展嘗試,指導學生進行主題性的短劇拍攝,學以致用,并鼓勵學生交流拍攝心得、體會,對自己拍攝的作品進行評論,此時,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對影視藝術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認識,提高他們對影視作品的思辨和理論分析能力;同時,在實踐中培養了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
3.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相結合,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為課外能創造更自由的學習環境,更開放的選擇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更好的學習方式,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愉悅的情感體驗,這不是“寓教于樂”的最好體現嗎?首先,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社團如電影社團、戲劇社團、文學社團等社團活動,從中獲取與影視相關的各種知識,拓寬視野,增強學生感受經典影視作品魅力的能力;其次,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創作實踐包括影片賞析、影評和微電影的編導拍攝。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撰寫影視評論:從評論影視構成要素的某一點開始,逐步提高到對影視作品其他要素的全面剖析,通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影視鑒賞力和影評寫作能力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同時,指導校園影視作品創作,鼓勵學生參加大學校園的微電影比賽。此外,網絡平臺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將經典影片、影視評論等相關內容上傳到QQ、微信或微博上,可以隨時隨地與學生探討,網絡平臺不僅延展了有限的課堂教學,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
影視藝術是一門反映社會生活廣闊的綜合性的藝術,它對學生的性格、思維方式、行為處世方式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在網絡信息發達的當今社會,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沖擊著學生的思想,他們在理想信念、價值觀等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認知偏差,大學階段又是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影視鑒賞在學生的心靈、靈魂塑造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又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因此,影視鑒賞課程就成為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獨立認知判斷能力的重要陣地。
影視鑒賞課程在素質教育中獨特的優勢還在于通過影視鑒賞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改變他們的思考方式,如陳凱歌導演的反思網絡“暴行”影片《搜索》,由于思考的角度和立場不同,大家對這部影片褒貶不一。一種是認為一向清高、擅長拍攝文化底蘊深厚影片的陳凱歌,為了迎合市場竟然拍攝這樣淺顯流暢的大眾影片,實在有失他被譽為“大師”的身份。對于他的蛻變,不免也讓我們對電影發展的前景有所擔憂。任何事物如果同質化過于嚴重,都不利于這種事物的正常發展,電影藝術亦是如此。當下銀幕上幾乎都在上映通俗易懂、明星扎堆的商業大片,稍有晦澀的藝術電影則難覓蹤影,這種現象很值得深思。可見,有部分小眾對陳凱歌導演的影片期望很高,同時讓我們深刻地意識到影片風格應多樣化,讓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影片占有一席之地,這才是電影發展之路。另一種則認為《搜索》是一部很不錯的影片,它是反映當代年輕人題材的作品,對人肉搜索、網絡暴力、媒體邊界等問題做了一番探討。這部影片圍繞著是否應該“讓座”這一社會熱點和“互聯網”時代下理性的缺失展開。針對這兩個問題,學生在分析影片時往往需要從多角度、全方位去分析和思考問題,不能片面。
從“讓座”看傳統美德。我們提倡尊老愛幼、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等傳統美德,但要以自愿為前提,而不應該強制執行,它屬于道德范疇,并沒有觸犯法律。影片中女主人公因坐公交車時不愿給旁邊站著的老年人讓座,遭到集體討伐、惡言相向,乃至身敗名裂。然而現實中也不乏其例,年輕人不給老人讓座,竟然遭到人身攻擊的新聞也屢見不鮮。顯然,大家沒有意識到“讓座”是個人自覺自愿的行為,也沒有考慮讓座人本身的狀況,認為年輕人必須要給老年人讓座,但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如影片中的主人公身患絕癥,亦或表面看著無恙卻懷胎三月的孕婦等,所以,我們提倡在自身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把傳統美德發揚光大。總之,看待問題要從正反兩方面看,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寬容也是一種美德。
“互聯網”時代下理性的缺失。“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具有方便、快捷、靈活等多種優點:開闊視野,獲取各種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它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像電子閱讀、網購、微商、網絡支付等依托網絡的產物層出不窮,給生活帶來了便利;迅速傳遞信息,跨時空的無限制交流等。然而超越了“利”的界線便是“弊”。如影片中主人公不讓座事件,經過網絡平臺成千上萬人的評論、轉發,瞬間被扭曲丑化,輿論成為無形的殺手將她逼上絕境。當我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時,不能全盤接收,要善用思辨的能力去理性分析,分清善惡是非,獲取有益的信息來引導我們的行動。
影視藝術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它可以極大地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大學生通過影視藝術教育,可以激發創造的靈感,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4]。影視藝術因其創新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效果,使它得以生存和發展,也因其創新給觀眾帶來無數經典的影片。如當年轟動一時的《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為何能在眾多影片中脫穎而出,是它的故事情節吸引人嗎?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起決定性的因素是特技的創新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聽效果,觀眾被影片生動逼真的畫面所震撼,折服于它所營造的虛幻世界,這些影片能成為經典都歸功于詹姆斯·卡梅隆的創新才能,尤其是堪稱一絕的特技畫面。
泰坦尼克號的故事已經4次搬上銀幕,其中最為觀眾所熟知的是1958年的《冰海沉船》,同樣的故事題材如何做到非同一般,卡梅隆對此進行了自己的創意構思,在這艘輪船上演繹一個關乎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運用模型加電腦特效呈現出身臨其境、震撼人心的畫面效果,如泰坦尼克號撞冰山、沉船的畫面(如海浪、乘客)及救生艇搜尋生還者的鏡頭等。因此,影片無論是在情節,還是在視覺效果上,都顯得與眾不同。為了再現沉船當時的情景,詹姆斯·卡梅隆根據泰坦尼克號研究專家繪制的80多張圖畫DIY了拍攝器具;為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跟隨探險隊12次潛入深海探尋殘骸等,這些影片制作的準備也是前無古人的,由此可見,創意、創新貫穿整個影片的制作過程即劇情的創意構思、道具的DIY制作、畫面的特技表現等。
因此,影視藝術豐富的表現力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此外,也讓我們感受到電影人對事業的執著與奉獻,他們積極思考、不斷探索與勇于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也突破了影視作品娛樂大眾的局限。創意創新無界限,它適用于在各領域學習的學生,唯有創新,才有發展,這是從影片中獲得的有益的啟迪。影視鑒賞課程的學習一方面要重視影片基礎知識的認知和內涵的挖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分析和品鑒影視作品的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創新思維。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影視藝術日趨繁榮,這就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影視鑒賞課程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獨特的優勢與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影視鑒賞能力和審美素養,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沖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達到全面素養的提升。要想發揮影視鑒賞課程“美育”和健全人格的作用,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完美地將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除了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外,還能提高自身影視審美素養,也可以促進他們在啟迪思維、創新思維、解決問題、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從而達到全面提升素養的目的。
[1]張海濤.高職院校影視鑒賞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職教論壇,2011(5):65-66.
[2]劉倩.高校影視教育實踐教學探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21-123.
[3]滕朝軍,母華敏,王強,等.秦皇島市大學生影視欣賞現狀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14-118.
[4]李慧玲.對素質教育下高校影視鑒賞課的思考[J].開封大學學報,2010(3):70-71.
(責任編輯:高 堅)
Study on Upgrading College Students’ Connoisseurship of Movies and Videos and Their Attainment
Sun Yan
(Department of Arts and Humanities, 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ransport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0, China)
Course on appreciating movies and videos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 in quality education. Apart from developing students’ connoisseurship, it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such as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imagination, creativity, instructive thinking, etc.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 on appreciating movies and videos, teaching content has been redesigned and adjusted, simplex teaching has been changed and practical teaching has been increased in order to go all out achieve the best teaching effect and fully upgrade students’ attainment.
Connoisseurship of movies and videos; Teaching reform;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Instructive thinking
2016-09-10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改課題(JX1533)
G642
A
1673-8535(2017)01-0095-05
孫燕(1981-),女,江蘇連云港人,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影視欣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