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敏琳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 330000)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設計職業創新教育
鄒敏琳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 330000)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被傳承和發展,需通過教育承載和實施。本文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分析,提出藝術設計職業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培養出有重視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職業設計師,創造出具有民族特點和創新性的藝術作品。
傳統文化;藝術設計;高職;創新教育
隨著中國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現代高職教育也日益進步,相應的藝術設計教育也在發展,但教育體系還不完善。高等職業學校有技術性和經濟性的本質特征,高等職業藝術設計教育除了具有技術性和經濟性之外,更應該尋求更新的方法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我們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來說,傳統的文化價值就是巨大的資源。藝術設計高等職業教育目的是要培養藝術設計職業型人才,同時也需要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因此,藝術設計職業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方式培養出合格的中國特色設計師,更好的弘揚本民族的從傳統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高等職業教育起源于80年代初的短期職業大學興起的產物,它是以技能培訓和技術應用為代表的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一般在讀2~3年,而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在讀4~5年,更偏向與文化學習和理論研究。那么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就應該有針對職業要求和生產服務要求,來培養技術性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藝術設計高職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提出創新意見,首先針對當代藝術設計高職教育做了以下分析。
(一)教育缺乏職業性
當代的藝術設計高等職業教育只強調單一課程的認識,不考慮技術性的精通。比如進入大學的第一年,學生學的課程大概都是素描、色彩等藝考過的課程,教師教學過多從造型、明暗、色彩關系等方面講述,忽略了設計本身,沒有把這些基礎課和設計本身聯系起來。不僅如此,大二的課程與課程之間過分的獨立教學,這樣會造成學生對專業職業性的迷糊,走出校門之后不知道應該從事什么行業。所謂的“藝術設計專業”,它不僅僅是藝術,它更是一種職業,一種技能,學生在學校所學的更多的是基礎,缺乏實踐能力教育。其原因是教師只是從教材上進行設計認識,并沒有從實際工作中得到經驗,也將不能給學生傳遞職業的現實要求。所以學生對藝術設計專業的職業性的認識不夠全面,最專業的認識是模糊的,并將導致對其自身專業素養上要求的無目的性。藝術設計專業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產品設計、人物設計等多個方向,在如此范圍大的情況下,需要針對專業職業方向制定與之聯系的課程體系。
(二)教育缺乏生產服務的直接性
當代的藝術設計高等職業教育缺乏職業技能實踐培養,缺乏生產服務的直接性。職業教育應注重技能的培養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學生實踐課程安排缺乏,實訓內容單一。教師教學只對本課程的基礎練習,缺乏對實際項目的聯系。教學培養方案缺少實踐課程的,比如設計專業模型制作,軟件操作實踐課程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這是學生參加工作后能夠直接生產服務的。所以課程設置應從讓學生多聽轉向讓學生多動手操作,來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教育缺乏民族性
當代藝術設計教育更多的是依賴于國外的設計理念引進,從某個角度講會造成民族特性的缺失,例如大一基礎課程素描、色彩、構成等,都屬于西方設計理念課程,學生的學前考試內容相仿,卻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例如哲學思想、書畫、陶瓷雕塑、文學、園林等傳統文化。如此以往,將會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多的追求西方設計技術的高超,造成中國藝術設計沒有靈魂,更談不上創新。中國的優秀文化才是我們藝術設計的基礎,藝術設計教育內容一旦有了民族性,那它就是獨特的,結合現代高超的技術將會形成一種創新教育。
(一)對中國傳文化內容認識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經歷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沉淀下來,在不同自然環境、地域環境中,孕育出特殊的經濟結構、社會制度中的文化和習慣。例如哲學思想就有儒家、道家、釋家等思想;例如古典文學有最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楚辭漢賦,唐宋詩詞,元曲等;書畫藝術包括書法和繪畫,書法又包括篆書、隸屬、行書、楷書等,國畫又包括工筆畫和寫意畫;民間藝術有皮影、剪紙、編織、繡花、獅子舞等;建筑包括華表、廟宇、古塔、寺院、民宅(四合院、窯洞等)、長城、天安門、牌坊、亭、檐、木雕、磚雕、石雕等;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學習步驟;飲食文化從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宗教各有不同,食品和器具都是豐富的;茶道從環境、禮儀、操作方式都有著特殊的講究……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廣泛而豐富,如傳統的哲學思想、古典文學、書畫藝術、民間藝術、園林、建筑、音樂、戲劇、飲食、茶道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認識如此悠久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民族自信感油然而生。所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是必要,中國傳統文化與高職藝術教育結合,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化,這是藝術教育的職責所在。
(二)高職藝術設計教育與創新
1.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提煉和學習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元素可以提煉到現代設計之中。例如中國銀行的標志設計,設計體現了“中”字,另外標志的形態是以中國的銅錢為原型設計的,寓意為天圓地方,這表達了靳埭強設計師更深層次的含義,極富中國特色。又如澳門區徽的設計,提取了中國民俗元素——蓮花,代表意思是澳門繁榮發展,港鳳凰衛視的臺徽設計,以中國傳統藝術圖案“喜相逢”為靈感,又結合中國傳統太極圖案,以二鳳相對形式表現,圖案表達富有動感,反應欣欣向榮,體現出濃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如此簡潔造型傳遞了中國傳統語言信息。中國的傳統吉祥圖案還有很多,比如“年年有余”“多福多貴”“方勝”“云紋”“福祿喜壽”“平安富貴”等都是典型的元素,這種概念化的思維方式卻能精彩的表達民族文化語言,應該成為藝術設計教育思想。
2.中國傳統文化技藝與高職藝術設計課程的影響
高職藝術設計課程多都是以手繪、電腦制圖為主,卻忽視了傳統技藝的操作。例如剪紙有雕、鏤、剔、刻、剪的技法,陶藝主要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條盤筑、捏塑、素坯彩繪等等。皮影主要制作方法有畫圖、裁剪、雕刻、著色、刷清油、裝配六道工序,經過這六道工序之后,富有神韻生動的影人才能形成。還有中國刺繡文化等,中國傳統文化技藝技藝技法豐富,如何去記憶和傳承也應該是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重任,可以針對不同專業方向開展不同的中國傳統技藝課,例如剪紙、皮影的技藝可以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結合,陶藝、木雕技藝可以和環境藝術設計相結合,刺繡和現代服裝設計結合,如此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技藝,潛移默化的給藝術設計提供資源,學生又多了出手繪和電腦制圖的另外一種或幾種技藝,為以后參加工作會增加了更多的機會。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地域都會運用不同的文化沉淀,早就了世界豐富的民族性格。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能夠持續至今,那么中國傳統的復興是不可回避的。中國高職藝術設計教育是應該開始“文化的覺醒”了,高職藝術設計教育順應時代創新思想,而創新思想的源泉之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唯有這樣才能催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理念和思想。那么,如果一味的模仿西方設計理念和效果,不僅失去了本國文化特色,還失去了巨大的文化資源。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是藝術設計的很好創新載體,當然也不是全屏的回歸傳統,而是去取精華,順應時代,和藝術設計實踐性相結合。高職藝術設計教育應總結出一套教育體系能夠培養出尊重本國文化,熱愛中國文化,具有保護本國文化意識的設計師。只有如此中國藝術設計領域在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
總而言之,當今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世界文化相互共享,重視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深厚,教育是傳承它的重要方式。藝術設計高職教育方式是傳承和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有把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藝術設計結合,才能引導出多樣和創意的藝術作品。所以在高等職業藝術設計教育,培養學生的傳統意識,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藝術設計高職教育除了對學生技術性和經濟性的培養,還要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了解和分析,可以不斷的調整藝術設計教育的方法,避免封閉式、產業化的藝術設計教育,提高學生對傳統技藝的興趣,以便于更全面的傳承中國優秀的文化,進而發展藝術設計職業創新教育。
[1]李學英,舒彤.中國傳統圖形賞析[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