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剛 (內蒙古工業大學體育部 010000)
淺議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狀況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
王晉剛 (內蒙古工業大學體育部 010000)
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問題成為當今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多種調查與教學實際均顯示,當今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呈現出逐漸下降趨勢,各方面指標均不容樂觀。高校體育教學如何從現存問題入手,進一步分析影響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因素,是當今體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關鍵問題。本文試從當今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狀況入手,探尋影響大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原因,并進一步探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
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體育教學改革
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生活環境的改變,當今在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成為當今體育教學工作中思考最多的一大問題。綜合來看,目前各高校均存在大學生身體素質整體下降,體育鍛煉不足,體育課難以達到改變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效果。按照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已無法改變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的趨勢。因此,考慮當今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整體狀況,針對造成問題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堅持探尋高校體育改革辦法勢在必行。下面,筆者即從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整體狀況入手,嘗試分析影響大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原因,并進一步總結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
總體來看,當今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存在身體素質下降的狀況,身體健康狀況存在諸多問題。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平均視力值中等偏下、絕大多數在校大學生肺活量低于同年齡段所應達到的標準肺活量值、身體耐力較差、心肺功能需進一步增強、綜合素質達標能力較差,甚至有一部分大學生難以完成正常體育素質測試。從這些具體問題來看,當前我國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綜合值令人堪憂。
通過對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所存在問題的研究,發現以下幾點是造成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
(一)大學生鍛煉時間有限
傳統教育觀念下,體育教學長期屬于邊緣化課程,雖然近些年來在中學已加大體育教學分量,強調體育課的重要性。但對于應試教育為主的教學歷程來說,體育課所占的比例仍然微乎其微。另外學生對于文化課的重視度遠遠超出體育課及體育鍛煉,體育達標測試成為必須完成的任務,任務一旦結束,體育鍛煉便重新被忽視。
(二)高校對體育課重視不足
而從校方來看,對于體育課重視度不足,也導致了體育課在高校受重視度不夠,從而影響到學生對于體育課的重視。高校體育教學存在場地器材不足、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教材和教學方法陳舊等問題,無法迎合時代需要,且對于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難以達到教學目標。
(三)難以達成監督,無法控制學生生活習慣
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可根據考試等內容對學生學習生活進行檢驗,甚至監督。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導致體育課后無法對學生進行監督,更無法控制和改變學生的生活習慣。高校大學生剛剛脫離繁重的高中生活,也擺脫了嚴苛的家庭管束,生活習慣與作息時間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非但不能保證體育鍛煉,且可能會因熬夜打游戲、看手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個人身體健康受到威脅。
(四)缺乏終身鍛煉意識
眾所周知,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保持身體健康,需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離不開長期的體育鍛煉。雖然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慢跑、健步等體育活動對于保持身體健康、提高身體素質有好處,但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對于體育鍛煉活動,能夠善始,卻難以善終。大多數學生對于體育活動,存在抵觸心理。他們很難堅持定期和長期進行體育鍛煉,有些學生甚至從來不會自覺進行體育鍛煉,這便導致了學生身體素質整體下降,且有部分學生甚至難以一次性通過體育達標測試。
(一)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理念需進行調整
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需與時俱進,更新觀念。體育課程也應成為素質教育當中的重要環節,身體素質應作為綜合素質當中重要的項目進行考慮,并依據對此的高度認識,重新設置體育教學任務與目標,用新的教育思想與觀念來統領體育教學。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體育教學,根據需要進行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的創新,使體育教學理論與時代發展保持一致。
(二)借助體育教學活動引導大學生主動進行鍛煉
高校體育課程應將大學生作為主體,以促進其充分發展作為出發點,進一步對大學生的特點、需要及身體狀況、心理活動機制進行研究,設置合理的課堂教學內容,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鼓勵大學生加強體育學習與體育鍛煉,并且能夠舉一反三,借助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促進大學生自身意識的改變,教會他們自主進行體育學習及體育鍛煉 ,成為體育教學活動的真正需求者。
(三)增加體育課內容
高校體育課程為適應高校培養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合格人才的要求,必須逐步創建起符合大學生身體素質培養需求的新課程體系。傳統體育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勢必要向體育、鍛煉與健康養生等相結合的綜合性多學科結構轉變,單一的技能提高型體育教學,也必然要向技能、健身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從當前高校大學生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要求出發,體育課程也應成為大學生能力與素質教育體系當中的重要環節。
(四)打破傳統,創建新的教學方式
新的教學方式,即在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內容的前提下,以教師為主導,形成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接受,調動起學生的運動參與意識,使學生能夠更快掌握運動技能。同時考慮到學生身體素質的不同與需求的不同,按照分級教學及“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應設置不同的體育課程,組建不同的授課隊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和最有效的鍛煉方式。
高校體育教學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與潮流,真正符合大學生潛在的心理要求與實際需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體育課的必要性與存在價值,增進學生對自身身體素質的重視度,培養大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唯有如此,高校體育才能真正符合時代要求,為高校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1]高曉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0(12).
[2]魏文,鄭雪玲,陳紅霞.大學生身體素質與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