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 要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實現協同發展、創新發展。校際協同創新是實現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關鍵舉措,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實現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有助于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擴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實現校際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豐富高校校園文化活動。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際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35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I Shanshan
(College of Marxism,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achiev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measure of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certain principles. The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contribute to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exp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achieve inter school resource sharing, rich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Key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應遵循原則
1.1 目標導向性原則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共同的目標,這一目標的一致性是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然而,作為高校個體而言在校際協同育人實踐過程中有其實現自身利益的目標追求并呈現多元指向。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共同目標的高校大學生思政工作系統,參與主體主要包括三種,分別是:高等院校及相關思想政治教育部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學生群體。各個主體有各自的利益和目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過程中要不斷的協調各自多元的利益和目標,需要遵循目標導向性原則,化解校際協同育人中各個高校可能交替出現的利益訴求和目標,從而使高校主體間建立積極的協同遠景,踐行于校際協同創新中。因為“目標的一致性,可以減少成員之間沖突的數量和強度,進而改善組織的總體協同。”①再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是一項“潤物無聲”長期育人的持久工程,在校際協同育人過程中要根據階段內容與工作要求對不同高校設定相應的目標,并為其提供實現目標的條件與機會,引導其去實現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從而有效提高高校參與校際協同育人的動機。
1.2 功能拓展性原則
作用的非線性是協同創新運行的方式。那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運行方式也會呈現出作用的非線性,即校際協同育人系統所體現出來的功能和作用,不是各個高校功能作用的簡單疊加,而是表現出遠遠超越各個功能和作用之和。也就是說,從子系統層次到系統層次,不僅有量的積累,更主要的是發生了質的飛躍。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實現的功能價值核心是創新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模式,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現實中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模式有其各自獨特的方式方法與內容,拓展性的學習和整合不同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即便不同高校間有其相同的育人手段和內容,在協同創新非線性作用運行下會形成新的育人工作模式,這種新的模式能在高校校際間產生功能價值的傳遞。因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中要堅持功能拓展性原則其關鍵在于學習和整合。
1.3 內容適用性原則
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在其著作《論語·述而》中講“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即人們在品行修養的習得時還需有一技之長,切合于人們生存的需要,那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機制運行中高校主體圍繞教育內容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大學生日常管理一定要切合于大學生全面發展同時符合要社會認可度。在高校間深入開展和推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即切合當代大學生成長、成長的需要又符合現實社會發展的精神價值追求。
1.4 行為持久性原則
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最終是為學生成長成才而服務的,其本身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育人工程,那么高校間需要以持久合作的態度圍繞共同的價值目標不斷探索、踐行校際協同育人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
1.5 優勢互補性原則
優勢互補性原則是校際協同創新的基本原則也是實現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重要目標之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高校的優勢(包括人力、財力、物力、資源、信息)實現系統內部無障礙流通,畢竟高校所擁有的資源總是有限,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異于其它高校的獨特優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各個高校都有著自己的特點(無論是在工作模式、教育內容、方式方法,還是在宣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面)。但也存在強勢和劣勢,這就需要校際間發揮協同的作用,彌補存在的不足。
2 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的意義
2.1 有助于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基于高校學生德育教育和管理現實基礎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圍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遵循大學生道德品質發生發展規律,綜合利用各種教育方式、方法而建構的系統理論模型和實踐范式。各個高校思政工作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將隨著社會發展、高教改革、學校轉型、學生需求等一系列因素影響而不斷做出調整、變化。但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階段發展、結構格局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只是不同高校思政工作的功能發揮指向性不同,育人各項領域、環節中呈現出效能強度不同。這就需要高校間積極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機制,形成校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互助模式。
2.2 有助于擴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機制構建,客觀上可以促進不同高校輔導員隊伍之間交流,形成合作的常態化,從而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交流育人思想、開拓育人視野、豐富育人經驗、分享育人知識、鞏固育人成果。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進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科學化。高校德育資源需要不斷挖掘、開發、利用地緣優勢,打造高校地域文化育人的特色功能。發揮傳統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實現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的時代融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機制構建,有利于實現高校地域傳統文化育人功能的整合和推廣。這是一種鑄魂的德育資源不可缺失,需要弘揚。河南省眾多高校中利用地緣優勢開發傳統文化育人功能已成為高校提升知名度、打造育人平臺的重要途徑。運用地域傳統文化育人在周口師范學院新生入學教育中邊得到了體現,“品地域文化釋中華文明,強綜合素質”,讓這種文化情操不斷在高校校際之間浸潤。③
2.3 有助于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該創新有助于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提升高校育人內涵建設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④以往傳統大學生思政工作中所形成的條狀隔離、分塊劃片的工作管理方式,已經不適應高等教育發展和育人的要求,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社會發展理念與實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協同創新的發展思路形成和諧的節奏,不斷樹立創新的理念推進該項工作發展,逐步形成協調的步伐厘清該項工作思路,堅持邁向綠色的環境破除該項工作的藩籬,全面營造開放的氛圍實踐該項工作的育人格局,充分汲取共享的成果鞏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目前,許多高校在圍繞高校內涵建設,推進高校轉型,為建設成高水平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而不斷努力。那么在這種高校改革的背景下,就需要高校間不斷樹立協同創新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育人工作方式。
2.4 有助于實現校際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
任何高校在校際協同創新過程中總不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最大目標而傷害其他高校,更不能將其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據為己有,需要時刻發揚共建、共享的責任和擔當。例如在高校校際網絡輿情監控中,高校協同主體需要團結一致,應對網絡不良言論和信息,形成共同抵御網絡攻擊和提校際網絡安全,抗風險的能力。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要及時推廣和分享其他高校先進的管理技術和先進經驗。⑤
2.5 有助于豐富高校校園文化活動
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有助于豐富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推動校園文化活動育人功能的發揮。大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在校際協同創新過程中更能激發他們的熱情和積極性,大學生可以依托高校社團、創新團隊、校園網絡公眾平臺等經常性地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與不同高校大學生群體聯合開展諸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中國夢詩詞大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義務勞動”、“高校誠信校園行”、“大學生心理健康大賽”、“創新創能力大賽”、“微信微紅包助力圓夢——救濟貧困生”等活動從而樹立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增強社會責任感、誠信意識、心理品質、創新能力、奉獻精神等搭載諸多的育人功能價值。另一方面作為主體之一的大學生群體,在校際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中不但促進知識傳遞、文化交流、思想碰撞、職業追求等實現校際協同友誼之花的綻放。
當前,許多高校在圍繞高校內涵建設,推進高校轉型為建設成高水平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而不斷努力。那么在這種高校改革的背景下,就需要高校間不斷樹立協同創新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釋
① 王海建.協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路徑[J].探索,2013.1:139-143.
② 張杰.基于自組織理論的區域系統演化發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
③ 楊越嵐,代聰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建構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4.3:143-147.
④ 趙效萍.基于協同創新理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159-161.
⑤ 王洪賢,楊越明.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構建[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