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升++張亮 盧中昊
摘 要 圍繞如何提升畢業生第一任職能力、助力院校打造“暢銷產品”,文章分析了人才供需差距,探討了培養目標和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提出了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的思路,建議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實踐教學環境,優化模塊化教學方法,建立全過程考核體系,賦予畢業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關鍵詞 任職能力 實踐教學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66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First Post Graduates' Ability to Work
LI Gaosheng[1], ZHANG Liang[2], LU Zhonghao[1], ZHA Song[1]
([1]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Changsha 410073;
[2] Faculty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2)
Abstract On how to improve the working ability, help college graduates first to create "selling produ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alent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goal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times,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content update ideas, suggestions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rea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environment, optimize the modular teaching methods, establish the whole process assessment system the ability to give their graduates.
Keywords ability to work; practice teaching; talent cultivation
近年來,如何提高公安院校學生①、地方大學培養的國防生②的任職能力,得到了廣泛關注。關于如何實施相關的課程改革,例如醫學儀器③、彈藥工程學④等,也得到了深入研究。總體來說,緊扣市場需求,是人才培養的重心,任職能力培養方面仍有待提高。本文擬圍繞人才培養存在的實用性不足、提升實踐能力的教學改革舉措等做進一步的探討。
1 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 供需雙方差距較大
用人單位是人才培養工作的終端用戶,其對人才綜合素質和工作崗位的具體需求,是大學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教學改革的指揮棒。近年來,無論是國防和軍事單位,還是企事業單位,都有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反映,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與工作實際頗有距離,難以快速適應。
大學所講授的知識,往往是共性理論加上一部分專業基礎知識,而企事業單位所需要的通常是實用性很強的硬件設計、軟件開發、系統集成等技能。工作單位所配備的儀器設備、軟件、裝備、工具甚至材料等,是畢業生很少使用的,甚至是從未接觸的。學習能力稍差的畢業生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心理素質低的畢業生可能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影響工作熱情,導致草率跳槽或對自己的否定。
1.2 培養目標更新滯后
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各方對于從業人員的需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對此,教育教學部門的應對措施有所滯后。具體到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方面,多年來沒有及時修訂。當前大學對學生的培養工作中,多重視理論知識傳承,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基本延續應試教育思路,學生主要獲得了知識量的積累,既沒有樹立探索新知、分析并解決疑難問題的創新精神,又沒有養成工匠精神,應用指向性和目標定位不清晰,落后于時代發展要求。
1.3 培養條件建設不足
在理論講授和傳承為主的導向下,高校的施教環境和人才培養條件通常只適合開展課堂教學,而缺乏實踐性、拓展性教育訓練手段。隨著技術的進步,功能強大的儀器設備和綜合化的信息平臺在各行各業隨處可見,對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操作思想有一定的要求,很多畢業生對此沒有深刻的認知,因為其在校期間僅接觸過老舊的訓練教具,沒有接受良好的任職訓練。
2 提升實踐能力的教學改革舉措
2.1 轉變指導思想
對于畢業生工程素養的提高,應當作為一條準則納入培養目標。這是由于當前社會上大多數工作崗位,并不要求所有從業者擁有非常強的創新能力,也沒有那么多高難度的挑戰,通常只是要求具備規范的技術應用能力。只有少數人需要從事理論創新,這方面的訓練可以留待研究生階段實施,因為時至今日,本科畢業之后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仍然不超過20%。因此,需分析任職能力構成要素,將學校教育定位于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有機銜接。基于此,新時期的院校人才培養,應當緊扣第一任職需求,對各學科專業對應的預期職業進行分析,確定相關工作的典型任務,以培養出更多的優秀應用型人才。
2.2 更新教學內容
在當今時代,以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理應成為一種新常態,這是對人才培養的頂層謀劃。要做好這項工作,需研究預期任職崗位對能力和素質的需求,調研和分析學生的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結合平時的思考和論證,找準學校教育和任職崗位的對接點,研究如何重構課程標準,并向任職基礎的知識體系定位轉變。
為此,可研究國內外高等院校(特別是職業類院校)的課程設置情況,開展同類課程體系對比分析,重點研究各院校提高畢業生任職能力的舉措,吸納眾家之長。進而研究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相互支持與融合舉措,研究示范性課程教學對提高能力與素質的作用。在保證其系統性的前提下,將第一任職需求反饋到本科課程設置改革中。
精煉概念和原理,壓縮和調整課時比例,加強知識與裝備的結合,使課程內容既具有較好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工作崗位需求。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使教學內容既符合學科發展趨勢,又滿足從事信息化條件下裝備應用工作的需要。
教學內容方面,在課堂講授之外,積極增加學生動手實踐和教師演示實驗內容,并為學生提供科研參觀和實習機會,可結合示范性實驗教學中心和創新基地的建設與開放活動,培養工程應用能力。
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及時了解實際工作中的新做法和新經驗,將其融入到實踐教學中。鼓勵教師不使用固定教材,自主編寫講義,隨時增加最新內容。應將課程的知識點加以適當分類,設計具體專題,確保教學內容與培訓對象特點相契合,與崗位任職能力需求一致。
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為例,近年來,物聯網、衛星導航、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可穿戴系統等領域發展迅速,相應的關鍵技術,比如射頻識別、極窄帶低功耗長時在線、無線電定位、多模/多制式通信、柔性電子、液態金屬、可重構/自修復功能材料、石墨烯/富勒烯/磷烯等新材料及其應用,層出不窮,這些是正在發展的新知識,有必要作為拓展內容,加入到相關課程中。如此一來,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為傳統課程注入時代氣息,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應用,對技術類學生進行超前培養。
在課程體系構建上,要跳出經典模式,銳意進取,增加實踐教學課程。同時,要將最新的技術發展內容納入教學體系,不能圖省事,為了減少備課時的工作量,總是拿多年之前已被淘汰的軟件、芯片、元器件來教學,更不應以“原理正確、重在思路”作為拒絕革新的說辭。
課程改革方面,更高的層次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貫穿始終。通過優化課程內容,不斷精煉基礎理論,節約出更多時間以用于專業實踐應用。鼓勵教師創設跨學科課程,為學生塑造寬廣的學術視野和強大的技術觀察力。
2.3 優化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機制下,課程設置強調系統性,以學術化的系統性課堂講授為主要形式。實驗課程中,驗證性實驗居多,答案唯一且明確,實驗開放性不足,與將來面對的工作實踐結合度低。為提高教學效果,可結合學生認知規律,突出對實際裝備和系統的分析,即使是在專業課的講授中,也應該加入仿真驗證或實際測試的音視頻資料。
對于授課的組織,建議實行模塊化切割,以知識模塊的形式依次向學生推出。通過多個模塊的實踐,使學生循序漸進,從基本技能過渡到崗位能力、從初級任務操作漸變到綜合能力運用。
根據當前的技術發展,可以廣泛采用虛擬儀器(Virtual Instrument,VI)技術,訂制或自行運用LabVIEW或MATLAB等較易于上手的編程工具開發虛擬或半實物仿真系統,開設成本低、易實現的虛擬實驗。同時,大力開發虛擬裝備,引進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術來輔助教學,構建逼真度高的實踐性教學軟硬件環境,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擁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開展模擬式教學,使學生形象深入地理解儀器原理,熟悉系統構成,掌握關鍵流程,感受實際場景。通過這樣的“零距離”接觸,進一步了解崗位的需求,從而縮短任職的適應期,達到對其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鍛造。
2.4 改革考評方法
教學改革措施的成功實施,往往要求伴隨著考評方法的配套改革。而這里的考評改革,不但包括對學生的考核,更包括對教師的評估。只有兩方面的量化實施細則都得到妥善修改,才能調動師生從思想上支持改革、從行動上踐行改革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評估體系是最有力的路標,引導著教學工作特別是教學改革事業的發展方向。無論是老師或者學生,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對評估有利的努力方向。因此,開展卓有成效的任職教育改革,要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對學生的實踐學習過程給出合理評價,對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額外的勞動付出給予一定的補償,使其得到與課堂教學相區別的收獲,以維持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對學生實施考核時,可采用基礎實踐考核與綜合實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從學生的實踐設計、操作過程、數據整理分析及總結歸納等幾方面著手,逐一區分并計分。重點針對學生的崗位任職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核。
對于實踐教學,規章制度要有彈性,要充分理解硬件和系統可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突發問題,要持有寬容之心,不能用嚴苛的扣分標準進行衡量,如此方有利于實踐教學的良性發展。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需要鼓勵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大膽探索,勇于試錯,不把最終結果作為唯一標準,而把全過程納入考核范圍。實踐課程應考核其綜合能力,摒棄單一的考核方式,圍繞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這個目標來制訂各種評估策略。
3 結論
實踐課程內容的引入是提升畢業生任職能力的關鍵,而引入什么、如何深入淺出地實施直觀形象的教學過程,則是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斷創新實踐的長期課題。但只要密切關注行業動態,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在教學環節中加入最新科技知識和信息化教學手段,必將產生良好成效。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編號:PLA142003)和國防科技大學本科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編號:Y201406)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劉磊.公安現役院校學歷教育與任職教育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探索[J].科教導刊,2016(8).
② 吳原萍.注重實踐教學機制,增強國防生任職能力[J].甘肅科技縱橫,2014(7).
③ 徐燦華,楊濱,尤富生.加強第一任職能力條件下《醫學儀器》課程教學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4(4).
④ 宣兆龍,李天鵬.基于任職能力生成的彈藥工程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J].中國電力教育,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