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榮
(弋陽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江西 上饒 334400)
[摘 要] 小學語文文本教學主線設計應當與學生語文認知規律相契合。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切準文本解讀脈絡,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多元個性解讀,能夠快速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形成重要課堂教學成長力,為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升做好堅實鋪墊。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主線;設計;教學目標
在設計小學語文文本教學主線時,教師要深度挖掘文本要義,理清作者構思途徑,這樣才能為學生順利進入文本學習提供明確方向。從文本題目切入、從關鍵詞句切入、從懸疑話題切入等,都是文本解讀的重要途徑,能夠啟動學生學習思維,串聯文本思想脈絡,促使學生盡快構建文本認知體系。
一、以文本題目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題目往往是文章的文眼,具有極強概括性、指向性,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抓住文本題目展開探究,常常可以獲得明確的導向啟發,順利進入文本核心。從教學目標展開切入引導,給學生以清晰的學習線索,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1.展開多元個性題解
小學教材文章的題目非常精煉,而且呈現較強概括性。教師在引導學生題解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力,對文本主旨進行多元推演,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清晰的文本解讀思路。文本題目解讀要抓住關鍵詞,并以此展開深度探究,以形成重要學習主動力。
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題目很有特點,什么事情需要這樣針鋒相對地評價呢?兩句話分別出自什么人之口呢?教師可以從對比角度展開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學習就會自然進行。
2.設計細化學習目標
文本學習時,教師要給出具體細化學習目標,以目標為導向,引領學生對文本展開具體學習探究。常規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一般要體現“三維性”,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文本解讀目標設置既要觀照“三維性”,也要注重學生學習認知個性特點,從學生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悟性等角度展開具體考量,設計適合的更高文本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明晰學習操作方向。
如《竊讀記》一文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出學習目標:整理復述提綱,用關鍵詞做好標記,可以分部分展開操作;找出文本描寫語句,體會作者情感變化,可以同桌合作討論,探究心理描寫效果。教師從兩個方面設計學習目標,并且給出具體步驟,學生操作很便利,學習方向非常清晰。設計細化學習目標,這是教師引導學生重要教法應用。學生有了學習探究思路和目標,其操作才會呈現高效性。
二、以關鍵詞句串聯文本思想脈絡
關鍵詞句是指具有總領、總結、過渡、點題、引申等特殊意義的詞句。總領句在文本開頭、結尾處比較常見;中心句則多在段首位置出現;過渡句則具有承上啟下作用。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探析,能夠有效串聯文本思想要旨。
1.開頭結尾關鍵詞句
文本開頭和結尾常常是關鍵詞句比較集中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對文本開頭和結尾進行詳細解析,探尋關鍵詞句的關鍵意義,為文本學習打開綠色通道。所謂關鍵詞句,是指對文本解讀起到關鍵作用的詞語或句子。一般在開頭發揮總領、總起的作用,或直接切題、或直抒胸臆、或引導啟發。如果在結尾處,則是總結、概括和點題,或者是升華主題,給讀者以更深遠的思考,引起讀者的思想情感共鳴。抓住關鍵詞句,無疑是抓住解決主要問題的金鑰匙,教師要在關鍵詞句解讀方面多給出一些具體引導,幫助學生快速建立學習切入點。
如《梅花魂》,開頭第一句就是“故鄉的梅花又開了”,不僅與題目形成照應,也給讀者最直接的信息感知。緊接著寫“總讓我想起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這里點出了外祖父死在異國他鄉,他的“魂”自然與梅花形成關聯。教師在具體引導時,不妨從“梅花”“外祖父客死”相聯系,讓學生在繼續閱讀時,能夠時時圍繞這兩個關鍵詞句展開,自然能夠順利進入到文本要義主旨上。
2.過渡銜接中心句
文本過渡銜接非常常見,教師利用過渡段、過渡句解析,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思維順利實現銜接。過渡句段在文本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文本內涵展示方面也同樣不可或缺。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過渡句段的體會,順利激活學生學習思維。中心句在文段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從中心句展開文本解讀學習,可以提升學習效率。
如《松鼠》一文中,一共五個段落,每一個段落的首句都是中心句。教師不妨讓學生畫出中心句,然后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作用。只要教師提示到位,學生很快就會找出所有中心句。在對中心句進行解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學習,體會中心句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學生經過討論之后,大多會找到中心句的作用:概括、總結、總領、點題等。學生對中心句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對文本理解也會自然提升。特別要讓學生養成中心句意識,這對提升學生文本閱讀認知品質有重要幫助。中心句是對整個段落的概括和總結,如果將所有中心句都串聯起來,可以自然理順整篇文本思想脈絡,對全面深刻挖掘文本內涵形成有力支撐,也為學生思維全面介入創造良機。
三、借懸疑話題梳理認知構成
所謂懸疑話題,是指學生閱讀文本時遇到的疑難問題,以及那些帶有爭議性的話題。教師針對話題展開教學切入,可以激活課堂研究氣氛,順利啟發學生學習思維。
1.抓住爭議性話題
所謂爭議話題,是指不同讀者群體對文本所持觀點呈現差異性,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還比較有限,對文本獨立認知還存在許多短板,但并不是說學生沒有個性見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大膽質疑活動,即使學生所提出的見解比較幼稚,教師也要給出積極的評價和鼓勵,發動學生展開自我探究活動。
如《釣魚的啟示》學習時,關于該不該放掉這條大鱸魚,學生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有主張放掉的,也有反對放掉的。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展開課堂大辯論,設計辯題,然后按照不同觀點將學生分成兩個陣營展開辨論。師生在爭議中逐漸形成學習共識,特別是對父親教育方式展開爭辯,最后都能夠趨同父親的意見,這是教育原則問題。
2.實施開放性訓練
對文本展開個性解讀,這是學習自主閱讀基本方式。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常常利用思考問題設計來展開。其實,文本閱讀學習引導方式眾多,如果教師能夠改進引導策略,利用多種訓練形式展開文本閱讀引導,有可能獲得更豐富閱讀感知體驗。所謂開放性訓練,是指訓練內容、訓練形式、訓練評價都處于開放狀態,讓學生自由選擇訓練內容、自由運用訓練方式,發動學生展開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活動,都具有開放性屬性特征。
教師設計文本閱讀訓練任務時,需要根據學習實際閱讀基礎展開。如《圓明園的毀滅》文本閱讀訓練時,教師給出一組訓練內容,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兩個任務進行訓練:①解詞:不可估量玲瓏剔透;②列表:英法聯軍犯下哪些罪行,分條列舉出來;③簡答:而今的圓明園呈現一片荒蕪景色,只有幾根石柱孤零零矗立在那里,似乎在訴說什么呢?在成果展示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愿參與,對學生的優良表現給出積極評價,并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體味文本要義。
教師作為教學設計者,需要給學生以明確的引導指向,幫助學生盡快理清學習切入點。教學主線設計,是給文本一個提綱,綱舉才能目張,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展開,確定課堂教學明晰方向。
參考文獻
[1]任衛兵.奠基智慧的人生——基于兒童智慧發展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研究[J].青年教師,2006,(11).
[2]蔣秀杰.基于數學思想的小學數學活動及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6,(01).
[3]林秀梅.把握綜合實踐課程理念,扎實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上),2015,(06).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