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摘 要】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的界定,具體介紹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的幾種有代表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課堂展示教學和情景教學,提出要正確處理好理論教學和課堂實踐教學;虛擬情景與“真實體驗”;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以及課堂實踐教學形式和內容等關系。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
在全球化、網絡化影響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大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的理解上,不應把的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對立起來,以有效加強實踐教學的實施。
1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的界定
在廣義實踐觀指導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可分為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三個層次。其中,課堂實踐教學處在第一層次, 是整個實踐教學的基礎,校園實踐教學是課堂實踐教學的延續和拓展,社會實踐教學則是課堂實踐教學和校園實踐教學的指向。[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從單純的“社會實踐教學”向“課堂實踐教學”的拓展,從內容上看是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為了深化和鞏固學生的認知而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是理論教學的深化和拓展;從形式上講,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活動,是師生的教學互動。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應該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組織下,為了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目標,根據既定的教學計劃,利用直觀鮮活的圖像、案例、情境等,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調研、研討等方式直接參與教學活動,感知社會,體驗人生,實現“教化”與“內化”、“知”與“行”相統一的一種教學模式。[2]“課堂實踐教學”的內涵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特點要求其最重要的落腳點還是在課堂。
一般的專業實踐主要目的是技能的掌握和熟悉過程,是技能和經驗的積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則不同,其實踐的主要目的既是了解社會也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理論,仍然是一種認識問題,不同的是,由從書本、教師那里認識,轉向從實際中認識。[2]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切學生可以廣泛參與的教學形式都應當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過程中,課堂討論、主題論文、自主學習課堂展示、情景教學自學自講、調研報告等等,一切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學生參與形式都應當被運用和被創造出來,從而突破“走出去、請進來”的局限。[3]這是對“實踐教育”思想的一個發展,也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統一起來,把課堂實踐教學看成是實踐教學的組成部分,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2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改革和創新,通過豐富多樣實踐教學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實效性,這是擺在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本著形式與內容相結合的原則,我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下面介紹幾種在我校教學實踐中行之有效的課堂實踐教學方式。
2.1 案例教學
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教師所提供的案例,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分析和研究,使學生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進行分析、評判和討論,進而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作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系統掌握,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性,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案例教學能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使課程的實效性和教學質量大大提升,案例教學運用對課本知識具有引導作用的真實案例,通過以案論理,有效組織課堂討論,提高了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案例教學的創新點在于案例的選擇應注意突出案例的生動性、探索性、針對性和典型性,就我們面對的醫學生而言,案例選擇要注意和醫學專業的相關性;注意選取學生熟悉的校園內生活事例以及本地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這樣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案例教學總結環節,教師要注意考量所用的教學案例是否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是否能使學生通過討論掌握相應的原理和有關方法論;是否實現教學目標等問題,以實現案例教學的實效性。
2.2 課堂展示教學
是讓學生用表演、ppt等形式把要講授的內容展示出來的教學方法。當代學生知識豐富、思想活躍,有很強的表演欲和探索欲,因此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在知識的舞臺上盡情展示,可以使大學生更加喜愛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這也是我們運用得較為成功的一種教學方式。首先根據所講內容全面合理的分配找出要叫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課堂展示的專題,然后教師在教學過程初始進行安排、布置和動員,如依據教學學時安排,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的主要內容,分16個專題,讓班長或學委協助把每個班分為16個專題小組并選出組長,每組人數視教學班人數而定,每個小組從上述16個專題中自選一個專題進行準備。對學生的要求是:從選題到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再到學生發言要充分發揮專題小組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團隊精神;要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以及所學專業來講解,以此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其次教學實施過程:和教師正常教學進程相銜接,每次課程都安排有專題小組的發言,時間是5分鐘的,然后是5分鐘提問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價和補充。這樣,學生自主備課,學生參與講課,全班同學參與討論,最后教師對一些難懂問題以及重點問題進行補充說明,將學生講解、課堂討論和教師點評相結合。最后要求每個小組成員為此次活動寫出感悟,并把ppt和感悟一同發到班級的公共網絡上,通過網絡這個第二課堂,學生和老師、同學之間做進一步的交流。這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在于:學生在準備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已掌握的知識,避免所謂的和中學政治課所學內容重復,學生聽不進去的現象;通過自主學習和課堂實踐討論,學生可以對一些以前似懂非懂的問題有明確的認識;學生可以在追蹤相關熱點問題時自覺和理論學習相協調;學生還可以體驗到老師備課的辛苦,從而珍惜老師的勞動,加深了師生間的情感溝通。但是,嘗試把課堂展示實踐教學融入日常課堂實踐教學中,也有可能有一些問題,例如:有些專題小組在審題時出現偏差,導致文不對題,或者有些觀點從網絡直接借鑒而來,存在有偏頗乃至于錯誤;專題小組講解時忽略條理性重點不突出;個別小組存在僥幸心理和應付現象。這就要求教師要站高一線,及時更正和指出,幫助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和理論水平。這種課堂教學方式還需要在課堂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改進以推動課堂實踐教學的發展。
2.3 情景教學
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根據教學中所觸及到的某些現實問題,設定出典型的情境,讓學生在其中扮演相應的角色,通過角色的行為闡釋自己的見解。[4]情境設置的原則是生活化、情節化和適度原則。模擬法庭: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課堂實踐教學中,直接利用我校具有的實踐教學設施——模擬法庭,針對某一教學內容或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組織模擬法庭, 事先組織好活動內容,學生根據各自身份寫出知識要點并在內部溝通,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都由學生自己扮演。在法庭審判時要求學生應按規范進行活動,通過這樣的情境模擬,加深了對相關原理的理解和領悟,增強了理論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課堂導入情景: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設計出適合學生特點的反映現實道德行為的模擬場景,讓學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自主地思考和調整自己的道德行為。如針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組織學生進行環保行動,組織學生在校內和醫院中調查垃圾處理方法,寫出調查報告,在全班介紹調查結果,以此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組織學生進行小品比賽: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布置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道德實踐劇的編寫和表演,然后在全年級范圍內進行匯報演出,由教師評委和學生評委打分,由教師或學生進行點評,這樣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寓教于樂的學習過程,這比單純地使用視頻資料或者文字資料效果要好得多。
3 正確處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中的若干關系
3.1 課堂理論教學和課堂實踐教學的關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有系統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理論教學側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實踐教學側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應該在理論指導下去積極實踐,通過實踐把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在課時安排上,應根據具體的課程,保證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能發揮出應有作用的前提下,要盡量讓學生多實踐。
3.2 虛擬情景與“真實體驗”的關系[5]
“虛擬”的教學場景不需要花費巨額的投資,可以解決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一直面臨的經費不足的問題,但是,模擬的環境畢竟不能完全代替真實的環境,教師還要盡可能創造條件,帶領學生直接走入社會,讓學生在真實的復雜社會情景中受到鍛煉,得到教育。
3.3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
成功的實踐教學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結果。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我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設計出系列形式,如歷史事件表、歷史寫作、歷史人物訪談、電影評論、書評,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的能動性,每一個小組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歷史時期話題完成作業。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然后由同學或任課教師就調研報告提問,由學生評判小組據介紹和回答問題的情況對小組給出成績。任課教師根據收取的調研報告完成的質量給出每個學生的成績。這樣,學生成績是小組成績,再加上老師評定的成績,二者的平均值就是此次課堂實踐的成績。
3.4 課堂實踐教學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采用何種課堂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是根據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所要解決的學生的具體的思想問題而定。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根據教學內容開設課堂模擬法庭,讓學生模擬扮演法庭中的不同角色,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課上,結合教學內容挖掘一系列的典型案例,讓學生通過討論、辯論、問答、模擬等方式參與其中,以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在新課程方案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并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全盤否定和拋棄,而是對傳統教學模式中合理因素的繼承和創新,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揚棄”。開展課堂實踐教學向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要對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必須積極思考,精心設計,開拓創新,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方式的探索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過不斷創新、嘗試和總結。
【參考文獻】
[1]李春梅,俞麗君.高校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學習月刊,2008(5).
[2]高紅艷,崔海波.“社會實踐”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再思考[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8(2).
[3]吳紹禹,劉世華.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及環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5).
[4]黃旺生.創新原理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若干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10).
[5]邱若宏.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J].學理論,2009(29).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