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祥
摘 要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在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新聞網站是高校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有效輿論陣地。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指導,適應最新網絡形勢,把準意識形態建設原則,確保高校新聞網站的正確方向。同時,高校新聞網站要創新理念、明確定位,加強機制、內容、隊伍建設,積極發揮新聞網絡媒體的政治堡壘作用。
關鍵詞 意識形態 高校 網站 馬克思主義
2015年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高校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任務,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依托新聞網站,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構建和諧健康育人網絡環境,適應融媒體時代國際形勢復雜性的挑戰,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是當前各高校新聞事業的當務之急。
高校大學生接觸網絡人數多、運用網絡能力強,越來越成為網絡思想的先行者、塑造者。目前各高校積極探索新舊網絡媒體的融合,在傳統網站群的基礎上開辟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聞傳播渠道,力爭全方位將高校最新發生的動態傳播出去。然而,“標題黨”“短平快”“隨意性”等情況,在高校新聞網站屢見不鮮,致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高校新聞網站的指導地位逐漸弱化,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逐漸弱化。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入手,分析意識形態建設原則,結合“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規律,探索意識形態建設新路徑,確保高校新聞網絡媒體發揮意識形態建設堡壘作用。
1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筑牢意識形態陣地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講話。他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性原則,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政策主張的傳播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涉及新聞的本源及傳播規律,是高校新聞網站建設應遵循的基本規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內容是關于政黨新聞事業的工作原則、工作性質、工作規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指導高校新聞網站建設,是高校進行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基礎。
1.1堅持高校新聞網站的“喉舌觀”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認為,在存在階級的社會里,新聞媒體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總要做某個階級、階層、黨派、集團的喉舌。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個基本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提到,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圍繞中心,就是要求各高校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統領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正確方向。高校新聞網站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戰場,是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渠道,是高校新聞輿論工作的主陣地。高校新聞網站必須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對于社會和高校師生員工的自身利益,它是忠實的捍衛者;而對于工人群眾的對立面,它又是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
1.2堅持高校新聞網站的“制度觀”
高校新聞網站的制度性建設是高校抓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核心條件。抓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加強制度建設,有效的將管理模式同馬克思理論基礎相結合,有效的整合科研教師與管理人員力量,將高校意識形態管理機制、科學研究、隊伍建設做實做強。各高校須組建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小組,扎實推進管理機制建設,成立專門針對新聞網站建設的管理隊伍、管理規范。意識形態工作最有力的保障就是有理論的支撐,高校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多高校擁有馬克思主義學院,專門針對意識形態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
1.3堅持高校新聞網站的“群眾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講話提到:“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堅持高校新聞網站群眾性原則,首先是需要把握好宣傳方向,其次是挖掘群眾的興趣點。高校新聞網站的服務對象既有高校師生員工,也有校友及社會關心學校的人士。需要多層次的調研各受眾的喜好、閱讀習慣和認知能力,用不同受眾所熟悉、所能接受的發布形式進行宣傳。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為主導的今天,尤其應該緊密關注自媒體發展的動態,挖掘新舊媒體的宣傳切合點,找準群眾的閱讀習慣,有的放矢,增加宣傳效果。
2認清新形勢工作任務,把準意識形態原則
馬克思主義是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要從馬克思主義自身特點和理論基礎出發,體現出當前高校新聞網站建設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就要求各高校要認清新形勢下主要工作任務,把準意識形態引領、教育、發展的原則。
2.1把準意識形態主導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高校新聞網站是高校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陣地,須堅持富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高校開展意識形態工作,打開意識形態工作的新局面。
各高校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新聞網建設的指導,堅持通過新聞形式為人民服務的職能,堅持新聞的宣傳理念和黨保持高度一致。高校新聞網站更應該發揮黨的模范帶頭作用,指派優秀的黨內人士擔任主要建設力量,積極開展新聞建設工作,發揮帶頭作用,積極貫徹黨的最新新聞宣傳思想,嚴格執行黨的宣傳紀律,嚴謹把握輿論方向。
2.2把準意識形態的教育原則
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關系到高校政治方向問題,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最終落腳點是育人,要具體落實到培養新時代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將意識教育落實、落細、落小。
高校新聞網站是高校對外發布信息的官方新聞窗口,必須發揮其教育職能。這就要求各高校要策劃豐富全面的網上意識形態氛圍營造內容,做實網站發布 內容,做細專題網站的宣傳點,定期發布走心的內容,真正做到貼近人心。
2.3把準意識形態的發展原則
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四大職能。在高校的發展過程中,意識形態也會切合高校四大職能進行發展與創新。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影響力,關鍵在于它是否切合高校的自身發展規律,跟上發展步伐。
高校網絡新聞網站作為主流意識形態載體,要在內容上、形式上進行創新。一是要注意傳播內容的新穎性和可讀性,將黨的先進思想通過鮮活的內容進行陳述,貼合師生的興趣點,潛移默化的進行熏陶和渲染。二是要創新不同的形式,借助當前大家樂于使用、易于接受的新媒體平臺、線上線下活動、互動交流等形式進行宣傳策劃,有的放矢的進行點對點輿論氛圍營造。
3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開辟意識形態路徑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講話指出,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高校新聞網站應保持新聞宣傳主旋律,建設成為集文字、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形式,集手機APP、微博、微信、微博等多種平臺為一體的“全媒體”“融媒體”新聞陣地。這就需要高校新聞網站適應新形勢下網絡的發展步伐,創新工作理念,明確網站定位,堅持“內容為王”的建站理念,培養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
3.1創新理念,明確定位
高校新聞網站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實效性,對新聞網的理解應從過去的傳統新聞工具轉變為“凝心聚力”“文化傳承”“意識重塑”的正能量營造基地。在全球化網絡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背景下,新聞網對于新興的自媒體來講,已經屬于比較陳舊的新聞傳播工具。但是,新聞網目前依然是高校凝聚師生共識、價值觀和文化體系的重要載體。在網絡跨越式發展的階段,各高校更應該緊跟網絡發展步伐,創新新聞網的建設理念,明確新聞網的最新定位,積極發揮新聞網承擔高校文化傳統和建校理念的重大職能,打造成為體現高校發展進步的核心媒介。
3.2提煉內容,整合資源
目前高校新聞網站在建設過程中存在內容的同質化、老套化特點,新聞內容的撰寫模式和宣傳內容較為陳舊,沒有根據新聞受眾的實際需求生產相對應的傳播信息,往往是在宣傳過程中套用固有的宣傳模式撰寫學校的新聞。在內容提煉方面,應該把新聞的寫作方式傾向于受眾的認知方面。例如在校學生、關注學校成長的校友、學生家長,以及校外準備報考學校的社會人員,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新聞網欄目架構和內容定位方面傳播不同的信息,讓關注學校的受眾能真正從學校的宣傳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時,新聞網要整合高校網絡資源。(1)發揮二級單位的新聞資源,廣納新聞點,博取題材新穎、傳播力強的新聞題材;(2)要發揮新媒體的宣傳職能,積極構建學校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客戶端,將新聞網同新媒體平臺進行有效整合,發揮新聞的立體式宣傳模式。
3.3歸口管理,提升隊伍
高校宣布部門要實現歸口管理,完善新聞網相關管理機制和規章制度。(1)要建立完善的新聞采編、新聞策劃、新聞通訊員管理機制。(2)要建立完善的新聞審核機制,堅持“把關人”和“實名編輯人”兩手抓。(3要建立完善的新聞培訓機制,提升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同時,新聞網的安全管理方面要采取分級權限管理,以保證新聞后臺管理系統安全。在新聞網管理和采編隊伍建設方面,要整合高校優秀資源,發揮新聞專業專職人員與新聞編輯的結合,發揮高校的新聞管理與采編聯動機制。隊伍包括高校新聞中心新聞網的技術管理人員、新聞記者、新聞編輯、學生記者團。要及時做好新聞從業人員的培訓,多學習最新的新聞傳播模式和新聞寫作規律,定期組織專業的培訓。同時,發揮高校學生隊伍的優勢作用,培養一批政治過硬、理論扎實、思維敏捷的新聞專業學生,加入到新聞網的建設中。其次,要組建網絡評論、疏導的專業人員,及時關注網絡的輿論動態,一旦發現安全隱患,及時預警上報,確保新聞網的堡壘作用。
參考文獻
[1] 刑初.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內涵[M].新疆新聞出版,2004,02.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