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航 李亮亮
【摘 要】針對傳統電視技術課程教學中出現的以理論教學為主,輔助于實驗驗證的教學形式中表現出的弊端,本文提出《電視技術與調修》課程在多年來實施一體化課程改革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和體會,主要表現在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實訓基地和考核評價等方面的探索思路。
【關鍵詞】項目教學;課程改革;考核評價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olor TV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the theory teaching is the main, assiste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it have many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urse of “color TV technology and maintenance”,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reform for many years,mainly i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course content, training bases ,assess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explore ideas.
【Key words】Project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Evaluation
0 前言
《電視技術與調修》是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改革與探索,將課程設計為以電視產品各單元電路為子項目,通過調試與維修環節來安排項目訓練內容,通過各項目訓練介紹電視技術的基本原理和調修環節的基本技能;建構“項目訓練+綜合實訓+企業頂崗”的三維一體的實訓環境,使學生獲得“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綜合技能”。并讓學生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和《無線電調試工》綜合技能考核來檢驗本門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 依托行業知名企業,聯合制訂課程標準
針對當前電視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技術中含蓋有無線電信號的發送、傳輸與接收,傳輸信號的類型也由模擬信號向數字信號跨越。所涉及到的技術包含有電子線路技術、單片機控制技術、電源技術、顯示技術、通信網絡與接口等技術,它幾乎覆蓋了整個電子信息技術領域。因此將“電視技術與調修”課程作為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做法。根據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在制訂課程標準中,結合本地具體情況,與常州華輝電子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進行廣泛地合作,進行充分的調研,從職業崗位能力分析出發,組織企業專家緊緊圍繞職業能力要求,進行崗位職業技能分析。歸納出生產電視機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確定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按照崗位工作過程進行優化,以項目+任務的形式進行組織,形成新課程標準,使教學內容的設計更符合高職類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完成本課程的學習之后,可以獲取多種社會認可的職業能力資格證書。
2 內容組織緊貼目標,突出調修能力培養
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是基于工作過程和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安排教學內容,重點突出學生對電視機整機調修能力的培養,按照學練結合的教學思路。具體以項目為載體組織課程教學內容,使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完成項目的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原則是遵循能力為本的基本原則,按照電視機在調測與維修過程中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線,合理安排學習內容。本課程內容分解為四大學習項目:即電視機認知實訓、電視單元電路項目調測訓練、典型故障綜合維修項目訓練、考工考級綜合培訓。
針對本課程的實踐性與專業性較強,在授課內容中,需介紹的各種方框圖、原理圖和各類波形非常繁多,為此大量采用圖文并茂的的多媒體課件,以增加課程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還借助于彩電示教板做為輔助教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感。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全部安排在實訓室或實訓車間進行,每位學生安排一個生產工位,配置必要的儀器和工具,提供一個與真實企業生產環境一致的實訓場景。通過對真實電視產品調試與維修過程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電視整機產品的調試與維修技術。在教學組織中,采取學生講、教師評的互動教學方法,讓學生走上講臺,每組派一位學生來闡述完成任務過程和得到的結論,接著由同組的學生進行補充和完善,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與點評。在項目訓練環節中,采用活頁形式編制了完善的實訓項目單和行動訓練卡,將每個實訓項目都細分為基礎能力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提高訓練三大部分進行訓練,并保證各訓練環節梯度和難度。
3 拓展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課程工學力度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旨在培養高等級技術應用性人才,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該行業中相關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實訓教學環節中,要切實體現“工學交替”的指導思想,我們充分利用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建設委員會的職能,在加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同時,與蘇州華之杰電訊有限公司等的相關企業建立了廣泛而有效的聯系,并作為本課程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同時在校內,引進常州誠聯電源制造有限公司作為《電子整機產品》實訓教學工廠,安排學生到生產線上進行真實電子產品的組裝實訓,包括安裝、調試與維修,通過實地感受電子信息企業的生產流程、組織管理和企業文化,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電子產品生產過程的理解,同時還邀請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擔任本課程中一些項目的講解。以此拓展廣大師生的知識視野。
4 多種考核方式并舉,全部檢驗學生能力
項目化教學改革成效的關鍵是要有一套全面考核與評價機制。我們采用了對教學全過程控制與各階段考核相結合,通過使學生在“學中練,練中學,學練結合”的過程中接受各種類型的考核。考核類型不再是單純的終結式書面考試,而是要體現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指導思想。考核可以采用階段考核與終結考核相結合,形式可采用筆試、口試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也可采用小組討論與組織答辯等多種形式進行。
考核內容可以包括態度性評價、知識性評價和技能性評價。其中態度性評價包括考勤、課前準備、課堂表現和課內參與程度等方面;知識性評價是指作業、項目報告、提問、課堂練習和期末考試等方面;技能性評價具體可以包括元器件識別與質量鑒別能力、儀器儀表使用與電路測試能力、故障分析檢測與維修能力以及對出現問題的歸納總結能力等方面。
5 結論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探索,《電視技術與調修》課程作為我院電子信息技術核心課程建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實踐證明,本課程自從開始建設以來,已經在三屆學生約760人次中實施,根據任課教師和大部分同學課后的情況反饋,效果普遍反映良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技能的掌握方面尤為明顯和突出,根據最新統計,2013級共有505人參加江蘇省信息化委員會組織的“音視頻檢驗工高級工”技能考工,一次性通過率達到97.6%。這一成績的取得與廣大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趕于創新、勇于爭先,使本門課的教學效果躍上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使學生學到了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黃宇航.高職院校實習教學改革與思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2.
[2]劉國買,等.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深化實踐教學改革[J].實踐研究與探索,2002,21:04.
[3]彭琛,等.借鑒德國先進教育方法提升高職教育質[J].科技信息,2009:03.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