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娟++張麗平
【摘要】新形勢下,鄉村治理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要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就需要發揮鄉風文明的積極作用。鄉風文明是提高全體公民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鄉村治理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必須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關鍵詞】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積極作用;挑戰
鄉村治理是指以國家政權為主導力量,以農民為主體力量,通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業發展機制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結束目前城鄉二元化格局,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使農業獲得持續健康發展,農村生活面貌得到根本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實提高、農村的文化環境不斷繁榮、農村政治生活保持穩定的所有治理活動。要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促進農村和諧發展,需要發揮鄉風文明的積極作用。
一、發揮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積極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鄉村治理面臨諸多危機需要發揮鄉風文明的積極作用。當前我國農村普遍實行的以村民自治為主要載體的“鄉政村治”已經顯示出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我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任務,“三農”問題的不斷凸顯和被重視,我國鄉村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和困境。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這就意味著在城鎮化進程中,原來城鄉互相隔離、各自封閉治理的狀況將被打破,鄉村治理面臨著新的挑戰——從傳統的鄉村控制型向現代的鄉村治理型轉變,如何順利實現轉型?早在2005年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我黨就提出了要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其具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鄉風文明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一項重大歷史任務,為推進鄉村治理擺脫困境、實現鄉村發展更加和諧、有序,需要發揮鄉風文明的積極作用。
其次,鄉風文明為鄉村治理提供正確的目標引領。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鄉風文明”目標是通過提高村民素質以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推進鄉村治理有多種途徑,村民自治、權力監督、制度保障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法律制度只是一種他律,他律側重治標,道德禮儀文化則側重治本,孔子有句話說得好:“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可見,文化對于社會治理,不僅是一種手段、措施和支撐,也是一種目標、內容和引領,鄉風文明作為一種新型的鄉村文化,有助于提升村民的道德修養,推動農村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風氣。
再次,二者目標也具有一致性:鄉村治理的目標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使農業獲得持續健康發展,農村生活面貌得到根本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實提高、農村的文化環境不斷繁榮、保持農村和諧穩定,而鄉風文明是提高全體公民素質的有效途徑,維護美麗鄉村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可見,它們的發展取向是一致的。而作為冬奧會的舉辦地之一,崇禮縣太子城也有著所有鄉村的共性,也有著自己發展的特殊性,要搞好該地區的鄉村治理更需要充分發揮鄉風文明的積極作用。
二、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鄉風文明為鄉村治理提供文化支撐。早在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任務,在這五個方面中,“鄉風文明”是保障,為“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鄉風文明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政治的快速發展,促進農村現代化的早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鄉風文明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2、鄉風文明建設是提高全體公民素質的有效途徑。推進鄉村治理離不開其主體——農民,而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鄉村治理的成效,這就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不斷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包括科技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質以及生態與環保素質等等。而當前我國農村人口多、整體素質偏低的發展現狀(據統計,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5.2%,而且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科學素養比較缺乏、落后腐朽的思想觀念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都與鄉村治理的主體——現代化新型農民這一要求不相符合。加強文明鄉風建設,使農民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不斷提高其自身的思想覺悟、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主體投身生產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農村科學發展。
3、文明鄉風是實現鄉村治理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沒有和諧穩定的鄉村環境,鄉村治理就無法推進;對于張家口來說,發揮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就更顯得關鍵和迫切。保持社會穩定,是我市成功舉辦冬奧會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張家口市崇禮縣太子城作為冬奧會舉辦區域,將承辦2022年冬奧會跳臺滑雪、單板滑雪、自由式滑雪、北歐兩項、冬季兩項和越野滑雪項目的比賽,要完善該地區鄉村治理,就更加注重其鄉風文明建設,在彰顯文化的地方特色的同時,要不斷提高該地區公民的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以提升張家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創設和諧穩定的環境條件,在客觀上也有助于中國樹立良好的大國國際形象,從而為我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三、發揮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積極作用的對策建議
1、注重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在鄉村治理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核心。要根據不同時期農民的思想道德狀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他們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國夢宏偉奮斗目標的理想信念。同時,適應市場發展需求,有針對性的組織人員開展專項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
2、綜合運用多種載體,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鄉風文明離不開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這就需要搭建文化平臺,組織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這也是實現鄉村治理的文化訴求。要不斷豐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內容,尤其要注意文化娛樂活動的導向和教化功能,寓教于樂,引導農民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此外,要抓住城鄉共建這個載體,在以城帶鄉上下功夫。要主動發揮城市精神文明帶動鄉村文明建設的作用,開展“文化下鄉活動”。
3、適應鄉村治理新形勢,建立和完善文明鄉風建設的長效機制。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鄉村社會也在發生著巨變,鄉村治理將面臨著新的更多的挑戰,這就要適應趨勢,加強文明鄉風建設,建立和完善具有操作性的領導機制、工作機制。廣大農村干部必須充分認識自己在移風易俗方面所擔負的責任和所起到的作用,帶頭破舊立新,倡導美麗鄉村的新習俗、新風尚,為鄉風文明建設常抓不懈提供持久的組織保證。
新形勢下,推進鄉村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充分發揮鄉風文明在其中的積極作用,從而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徐秀娟(1978—),女,漢族,河北張北人,哲學碩士,中共張家口市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法倫理。
張麗平(1975—),女,河北赤城人,法學學士,中共張家口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