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鸚鵡
【摘要】本文從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缺失現狀出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學生自身感恩意識淡薄、家庭教育的偏失、高校教育人文關懷的不足和社會環境不良因素的影響。并提出了解決對策:應提倡學校、家庭、社會和個人“四位一體”的教育機制,不斷從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五個層面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道德情感,是對他人、社會、自然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內心產生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情懷和行為。在我國,感恩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是我們需要繼承的傳統美德之一,也是社會共同推崇的優秀人生品質。感恩意識缺乏將不利于大學生人格的完善以及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發展。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開放、個性張揚、敢于面對現實和注重個人價值的體現。他們思想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這為社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同時也存在著叛逆和幼稚、缺乏團隊意識、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感恩意識淡薄等不容忽視的問題。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生活環境比較優越,家庭教育理念過于現實;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面臨著多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追求,缺乏理性思維能力。這些原因導致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層面,孝親觀念薄弱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所有美德的本源,一切教化皆由此產生。子女應該以孝的形式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然而在當代的大學生中,“一位辛酸母親的來信”事件屢見報端,孝道之舉不盡如人意。子女往往從父母身上索取得多而回饋得少;不能正確理解父母,過度的攀比心理造成抱怨父母,甚至做出傷害父母的事情。
2、學校層面,培育之恩缺失
尊師重教早已成為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和尊重科學的重要表現,反映著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當代大學生大多數能夠珍惜上學的機會,對家人和學校的教育懂得感恩,但是也存在著漠視師恩的現象,如不尊重老師、隨意遲到早退或曠課、上課不認真聽講、玩手機或睡覺、隨意進出課堂等;對母校的情感淡,如把在上學和就業時出現問題的責任歸咎于學校、對學校的事情漠不關心、對母校的感恩之情淡薄等。
3、社會層面,回饋意識淡薄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的人,不能獨立于社會而單獨存在,由于千絲萬縷的關系而樂意為他人而活,恩情便是維系這種關系的倫理和道德情愫,進而支撐起一個社會。但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受社會上的一些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缺乏了公民主體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強,理想信念缺失。他們認為社會對他們不公平,把許多不良現象當成社會的主流,把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幫助當成是理所當然的,存在著缺失誠信、拖欠助學貸款等現象,有時甚至存在著掠奪式的心理。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1、自身感恩意識淡薄
當代大學生正處在心理發展的過渡期和生理發育的成熟期。抽象邏輯思維正在迅速發展但容易帶有主觀片面性,情緒情感逐漸豐富但波動性很大,自我意識較強但發展不夠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相互并存。父母的過度溺愛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容易出現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對待事物時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缺少理性支撐,不利于形成與完善感恩意識。
2、家庭教育的偏失
家庭教育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是便是父母。由于優越的物質條件,父母的過度溺愛導致了學生自立精神的缺乏,物質上的無限滿足造成了很多大學生始終生活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過著眾星捧月般的生活,不能很好地體會父母的辛酸。單向的接受導致了學生缺乏對父母的孝敬和對家庭的責任意識。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賦予了強烈的欲望,關注的焦點往往集中在了孩子的成績上,從而忽視了對他們的感恩教育,這導致部分當代大學生成了“冷漠的一代”。
3、高校教育人文關懷的不足
一直以來,許多高校的教育更多的是通過考試選拔英才,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始終把努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放到核心的位置上,忽視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例如,在具體教育內容的安排上,忽視了人文課程的合理安排,甚至出現削減公共課課時的現象;在人文素質培養的過程中,僵化的理論缺乏現實基礎,理論與現實脫節,學生在接受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些教師甚至把對學生的感恩教育當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工辦的責任,部門人員之間缺乏聯動機制。
4、社會環境不良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復雜多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網絡的傳播方式、多元文化、市場經濟及價值取向等。首先,市場經濟環境下存在著功利主義傾向,市場的競爭為社會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但是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損人利己和唯利是圖等現象給當代大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念出現偏頗,物化和異化現象嚴重,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個人的社會價值。其次,社會輿論和大眾傳媒的誤導。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影響,部分網絡新聞和影視作品在制作上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而缺乏對當代大學生精神上的鼓舞、情感上的觸動和心靈上的啟迪,甚至一些不良現象在大學生的心里形成了暗示效應,社會的正能量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大學生身上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三、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1、學校是當代大學生感思教育的主渠道
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學校,所以學校要充分發揮其在感恩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學校應該通過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形式,有意識地把感恩教育滲透到學校的各個領域之中以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引導學生的感恩行為,健全學生的感恩品質。學校的主渠道功能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著手:首先,設置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目前,高校感恩教育主要是通過德育課程進行滲透,沒有形成系統的課程,使高校感恩教育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高校應開設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系統地向學生講授感恩教育相關理論。其次,開展感恩實踐活動。在開設感恩實踐活動前可以由點向面宣傳,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其中以增強感恩活動的影響力。在開設感恩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大力激發大學生的感恩情緒,引發大學生的感恩共鳴。在感恩活動結束后,可以引導大學生的感恩反思。最后,設置校園感恩節。高校可以效仿“西方感恩節”,開設“校園感恩節”。設置校園感恩節一方面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形成感恩意識。
2、家庭是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必要環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應該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家庭人文環境,讓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諧、寬松的家庭氛圍中。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對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一定要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家庭環境,積極引導孩子的感恩認知,灌輸孩子的感恩意識,引發孩子的感恩行為,實現從識恩到感恩再到施恩的由情感到行為的轉化。與父母的“言傳”相比,親歷親為的“身教”更能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感恩意識培養。在日常生活之中,父母的行為舉止對子女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行為會被孩子模仿,他們會把父母的行為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從每個孩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到父母的縮影。因此,父母要作一個好榜樣,成為孩子心中的楷模。
3、社會是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不僅是學校的成員,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經過在學校的學習和歷練之后,遲早是要走向社會,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實踐之中。感恩教育要深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去,將要社會實踐與感恩教育相結合。感恩教育是實踐性的教育,是將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轉化為個人品質,再將個人品質轉化成感恩行為的過程。因而,感恩教育必須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人的感恩意識的提高是通過社會實踐和自我反思得來的。社會的組織機構、輿論媒體、社區團體等都承擔著宣傳感恩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各種社會團體應該積極向大學生及全體社會成員宣傳感恩、普及感恩,讓社會充滿感恩。輿論媒體要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對社會之中舍己為人、知恩善報、樂于奉獻的人或事開展大力宣傳和報道,使感恩之情充滿整個社會環境。組織機構和社會團體也要從社會的利益出發,對身邊懂得感恩的事例給予關注,對感恩意識缺失的行為給予曝光。
4、自身是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堅實力量
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必須堅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內因。而自我教育作為內因在大學生的感恩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增強主要是靠自身認知的變化而起作用的,感恩認知的變化才會引起感恩意識的增強,進而促使感恩行為更好養成。
大學生應該主動地向身邊懂得知恩善報的榜樣學習,向榜樣學習有助于大學生感恩品質的形成;要積極地投入到各種感恩的實踐活動之中去,促進自身感恩意識的養成;要積極踴躍地參加各種感恩教育的專題活動,使自身感恩理論得到提升。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不僅要靠外在教育,也要靠受教者內在自我教育,從而促進自身感恩意識的增強,感恩行為的養成。
【參考文獻】
[1] 李利榮. 淺析高校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 價值工程, 2011(12):224-225.
[2] 陳 穎. 淺談大學生感恩教育[J]. 科技信息, 2008(14):141.
[3] 蘇小坤. 高校感恩教育對策研究[D]. 重慶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2.
[4] 郭 屹. 大學生感恩教育探索[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