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超
【摘要】人際交往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培養中一項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特點的分析,總結出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誤區,又進一步分析出大學生人際交往中誤區導致的人際交往不安全因素。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安全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與周圍他人和群體交流、溝通、互動的過程。他們渴望了解他人,了解社會,也希望被別人認可。但復雜的社會環境會給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阻力,也使得關注交往安全非常重要。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大學生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生理和心理處于趨成熟的時期。就所處環境來說,大學生學習、生活在大學,這是一個與社會環境既相對“隔離”,但本質上卻緊密聯系。大學應該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大學必須以學術為目的,以科學精神為核心凝聚力,并且應有某種對絕對精神的追求。同時,大學還必須有所作為,除了能夠培養優秀人才,還應該面向未來,服務社會。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具有自身的特點。
1、交往愿望強烈,但過于理想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空間的擴展,社會閱歷的不斷增加,大學生的交往愿望也就越來越強烈。同時,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他們十分關心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以及在集體中的位置,關心自己的發展和奮斗目標、肩負的義務,希望開闊視野,早日成熟,適應社會。所以,大學生表現出比以往更加強烈的交往愿望。但是由于社會閱歷有限,不可能全面地接觸社會,所以易于產生理想化的思維定式。這樣,大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是先根據掌握的知識,在自己的頭腦中塑造好一個理想“形象”,然后根據這個“形象”到現時中尋找知己。這種理想化的心態在交往中往往失望很多,甚至使其陷入找不到朋友的苦惱中。
2、交往目的多樣,但存在動機誤區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單一型向多樣化轉變。有的通過交往為自己將來事業發展儲備社會資源,有的希望通過交往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還有的通過交往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等等。在市場競爭大環境下,大學生的社交存在功力化傾向。這必須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才能會交往,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是交往的基礎,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交往才會永久,功力化的交往動機只能導致交往過程受阻或交往失敗。
3、交往方式多樣,但范圍以寢室和班級為中心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一些學生通過社會工作和網絡工具豐富了交往方式。追求建立更加廣泛、多樣的人際關系。但是,真正的、較為深入的交往仍然以寢室和班級為中心。
4、交往追求平等,但存在以自我為中心
大學生的交往對象主要是同齡人,在價值觀世界觀方面大致相同,希望交往雙方互相尊重,相互接納。但是,一些大學生平等意識很大程度上是“你比我也強不了,我不會比你弱,你能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勝任”,忽視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不同點。導致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只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個性行事,而忽視了對他人興趣、性格的了解,缺乏換位思考的過程,從而降低了人際交往的質量。
5、愛情交往愿望強烈,但缺乏與其他交往平衡發展的技巧
大學生追求愛情的欲望比中學時代更加強烈。但是,一些大學生進入戀愛狀態后,過分地投入兩人世界,對其它事物都漠不關心,開始疏遠身邊的朋友,結識新朋友的動力也喪失。結果,有的荒廢了學業,有的失去了友誼,有的甚至也失去了愛情。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安全隱患
大學生成長發展的主要外部環境是主要依靠人際關系而建立,但因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日益復雜的心理發展,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也呈現出一系列不安全因素。
1、心理因素造成的安全隱患
(1)自卑。自卑感是一種不能自助的復雜情感。大學生在面對大學里有著優越的同學時,會有自卑感而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這種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這樣導致他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2)嫉妒。嫉妒是一種普遍的情緒,是自己引起的抵觸情緒,基本表現為心胸狹窄、自私自利,這也是影響人際交往最大的毒瘤。每人都有猴王心理與報復心理,大學生也不例外,在還沒有豐富的閱歷之前,只要放任即可能產生嫉妒心,嚴重的會產生恨的情感,必須引導教育大學生,一旦產生嫉妒心一定要將其克服。
(3)恐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原因是正常生理活動遇到嚴重阻礙。又有時大學生自尊心過強,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久而久之這種狀態就有可能變成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
(4)猜疑。有的大學生可能心理有陰影,對人對事都不放心,喜歡沒有根據地懷疑別人,懷疑別人做事針對自己。這種人一般不以誠心待人,易造成人際關系不和。一個集體內有了這樣的人,很容易產生不團結的局面。
2、日常行為導致的安全隱患
對于大學生來說,隨著在校時間的延長,接觸范圍的擴大,形成關系也越來越復雜。與此同時,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看待問題過于理想化,對社會的復雜,缺少必要的警惕和防范。同業關系、同鄉關系、親朋關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這讓本就長時間保持與老師和同學們之間聯系的大學生更加忽略了安全隱患的自我防范。
(1)網絡交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收發郵件、互動聊天、視頻對話、網上留言都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有的同學沉溺網絡而荒廢學業,更有甚者貿然去會見網友,也大有人在參與侮辱誹謗他人、參與網絡色情游戲、參與賭博活動。
(2)異性交往。其實異性之間的友誼是一種高尚的情感,是超乎情愛。異性朋友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培養異性友誼有益于大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
(3)同鄉交往。中國人鄉情意識濃厚,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同地區更易于接近,出現跨校跨地區的“同鄉會”之類的組織,這都是正常現象。但一部分學生卻認為地緣關系高于其他一切關系,不辨是非。更有甚者,一旦老鄉的利益受到損害,就向對方群起攻之。如果對方也照此處理,就會釀成群體斗毆事件。
(4)涉外交往。隨著形勢發展,校園對外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大學與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在校園內有社會人員出入,學生與外界交往也發展較快,這就要求學生提高鑒別能力。同時,大學生的態度有時就代表了一個大學禮儀的內在品質。中華民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因此,為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素養,應在社會交往保持良好禮貌和禮儀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