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暉
[摘 要]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游泳小將傅園慧因一次直播采訪而被社會各界廣泛認知。她真實、自然、直率地表達自己的參賽感受,樂觀、快樂地傳達自己享受體育的健康態度,讓大家感同身受,贏得了中國人民的一致喜愛。“傅園慧現象”背后,是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相互借力與推動、是互聯網時代不放過任何一個新聞點的全社會參與的新聞傳播,喚醒的是公眾對快樂體育的認知、呼喚與回歸。
[關鍵詞]里約奧運會;傅園慧;傳統媒體;新媒體;融合
一、“傅園慧現象”出現的傳播背景
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上,中國游泳小將傅園慧因為一次賽后采訪,成為舉國上下備受關注的焦點人物。與一些相對傳統的運動員不同,傅園慧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的時候,直言自己鍛煉得非常辛苦,并說自己在半決賽的時候已經使用了“洪荒之力”,當記者問她是否對明天的決賽懷有期待時,她表示沒有期待,對半決賽的成績感到非常滿意。種種看似不符合常規的表現,卻迅速在全國形成了媒體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潮,贏得了舉國上下民眾的一致喜愛。這一輿論盛舉,在我國對奧運的報道中實屬罕見。有媒體甚至幽默地調侃:“如果說寧澤濤是游泳界一股清流,那么傅園慧就是一股泥石流。” 傅園慧的個人微博的粉絲量,也從奧運會之前的40萬粉絲暴漲到300萬粉絲之多,甚至目前仍在不斷增長之中,社會廣泛關注“傅園慧現象”的輿論漩渦正式形成。
二、“傅園慧現象”背后的媒體融合
“傅園慧現象”起源于傳統媒體的采訪,得益于網絡時代新媒體的快速傳播和自媒體的陣地吸引,這是一次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相互借力、共同推動的結果。一是傳統媒體偶遇“特異性”采訪對象。因為一段率真、直來直去、毫不隱瞞的采訪,游泳小將傅園慧成為中國游泳隊乃至全國當紅不讓的焦點和新聞人物,或者更可以說是一名“網紅”,于傳統媒體而言,這是一次偶遇。因為按照慣例,運動員接受采訪,往往先是要從國家談起,再談一下工作團隊,之后可以談到家人。傅園慧作為一個具有“特異性”的個體,她的回答直來直去卻又讓人深表理解。與其他運動員相比,傅園慧體現出了新時期運動員的更多鮮活個性,其言談舉止更富有“人情味兒”。在整體相對中規中矩的奧運采訪與報道中,傅園慧的表現無疑更令人印象深刻。二是新媒體的多角度多方位挖掘和展現。中央電視臺對傅園慧的采訪播發之后,引起新媒體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有關傅園慧的一切開始在網上迅速發酵并圈粉無數。該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各大網站和傳統媒體客戶端,以視頻和截圖形式對傅園慧接受采訪的視頻進行轉發,并配以簡要文字說明;第二階段,以PC端、手機為終端的新媒體通過制作視頻合集、卡通表情包、文字圖標對比等形式,對傅園慧近些年來接受采訪及個人表現情況,制作成新聞進行播發;第三階段,各媒體、公眾號開始進行圍繞傅園慧表現的深度評論。三是自媒體平臺的“百花齊放”。眾多自媒體傳播平臺在“傅園慧現象”的行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集合報紙、電視臺、網站、微博、微信等新聞載體,自媒體從各種不同角度出發,將傅園慧這一個運動員特例解析的透徹無比,進而營造出一種社會對享受快樂體育精神的回歸,而傅園慧,無疑成為享受這種快樂競技體育的代言人。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傅園慧現象”的出現和形成,歸根結底是因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放過任何一個具有新聞點的新聞事件。互聯網讓媒體搭上了網絡的快車,彌補了部分傳統媒體在傳統價值觀控制上的不足,展現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共同追求,讓新媒體成為傳統媒體的有益互補,并倒逼傳統媒體在采訪觀念和方式上做出積極調整。
三、“傅園慧現象”啟發新聞導向的革新
回歸公民參與的本質,奧運正在成為一種輕松歡樂的文化經驗。傅園慧豁達的態度,暗合了人們對奧運的這種期待:回歸體驗性、趣味性,享受奧運的真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傅園慧的走紅其實是純粹體育的走紅,對傅園慧的采訪以及后來由傅園慧接受采訪的視頻引發的全民追捧,顯示了全民快樂體育意識的覺醒,也倒逼主流媒體對體育報道做出反省和革新。
體育的本質之一就是全面釋放和展現人性之美。作為備受矚目的世界級體育盛會,奧運固然是體育賽場,但在爭奪獎牌之外,體育也應該是人性的舞臺——享受、個性、珍惜、感動、寬容、理解、溝通與負責,它們都應該被體現。爭金奪銀和純粹體育兩者間,其實并沒有那么矛盾。重要的是看運動員們怎樣去看待,重要的是輿論怎樣來看待,傅園慧式表情包的走紅,恰似一個正面且積極的例證。新聞媒體如何將這種競技精神展現給受眾?首先需要思維和意識上更新。要擺脫對運動員傳統意義上“唯金牌是尊”的潛意識,多從實現讓運動更快更強的角度出發,探析運動員在體育訓練和競技中享受到的快樂。其次,要善于運用多種載體和途徑表現運動健身的魅力所在。傳統媒體要善于突破載體限制,及早部署,做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統籌聯動,利用好新媒體做好多角度、全領域轉發傳播;新媒體、自媒體要做好新聞來源篩查與新聞事實再加工,既尊重客觀事實,又善于在此基礎上積極做好傳播樣式設計,吸引受眾注意,做傳統媒體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曾華國:《媒體的擴張》,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報出版社.
[2]米歇爾·森格特瑞:《大眾傳播研究:現代方法與應用》,2000年,華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