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云
【摘要】本文根據新課程標準頒行后,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課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兩個角度來反思其中所存在的無效性教學現象。
【關鍵詞】無效性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是現代文閱讀教學工作的基礎。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偏重“怎么教”,把“教什么”視作技藝之外的因素。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給了教師在“教什么”方面更多的自主權,因此教師處理“教什么”即教學內容的能力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率問題。從教學內容處理這個角度看,我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四種無效性教學現象。
一、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需要不一致
教與學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必須達到契合,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符合學生認知建構的需求,從而達到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內容過于艱深,或過于平易,均不利于學生學習。最理想的教學內容,應當處在學生認知心理的“最近發展區”,是學生想學、能學、學了即可見效的區域。因此,現代文閱讀教學實施中,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孫犁的《荷花淀》進入高中語文教材已有一定年頭,我不知道有沒有人作過這樣的調查:究竟有多少高中學生會喜歡這篇小說。我聽過兩位教師執教《荷花淀》的公開課,其中一位還因為這堂課獲了山東省優質課一等獎。他們都把《荷花淀》的教學內容確定在對戰爭中純美人性的贊美和白洋淀美麗風光的領略中,從教材分析上來說,這樣的處理無疑是正確的。但從學生的實際需要來看,這樣的解讀是在他們的認知水平之下的。高中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是有相當認識水平的,孫犁用田園牧歌式的意境來荷載戰爭題材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教師實施教學時又進一步放大強化這部分內容,這樣教的內容與學生想學的內容幾乎呈背道而馳之狀。
二、教學內容與語文學科專業素養不一致
現在高中語文教師的學歷達標工作已基本完成,教師對自身具備的語文學科專業素養應有充分的信心,這是捍衛語文學科獨立性的前提,也是教師大膽處理教學內容的底氣。孫紹振先生認為,現行中學語文教材“就主體論和審美價值論而言”,其“文學理論水準落后于當代文學理論的成就20年左右”;“從方法論的角度”,“編寫者的思維模式是落在了當代文化哲學一般水平之下的,和當代學術的一般水平相比,落后了差不多50年”。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語文教師:執教《我與地壇》時,大談殘疾人如何自強不息。這樣的教師,我們可以稱他們為“不務正業”!數學老師在講“概率”時,會把“清明時節雨紛紛”作為例子,但他絕不會化半節課或十五分鐘去給學生講解杜牧這首詩。這就是學科差異!這就是教學內容要與學科專業素養保持一致!
三、教學內容與聽讀讀寫的規范要求不一致
語文課程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有規范可循的,因而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考慮這些內容與聽說讀寫的規范之間的對應關系?,F代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課堂教學:淡化整體。寫景散文,如《荷塘月色》的教學,在整體結構尚未爬梳的背景下,就讓學生劃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然后讀讀議議;文藝小說、戲劇,如《雷雨》的教學,喜歡單純把對主人公的語言、行動等作描寫的語段挑出來,在課堂上作靜態的分析,而不是從整體出發,從人物間的復雜關系出發去作綜合的分析。這樣安排的教學內容本身就與讀寫的整體性原則相違背!把手從人身上砍下來后,那就不是手了;離開了整體的文本,語段的閱讀也就等同于拆分文字組合了。
有些教師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往往“主題先行”,先給人物定性,然后讓學生去找“證據”(文本中相應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而不是遵循聽說讀寫的規范,由學生深入文本,仔細體味,從而得出屬于他自己的探究成果。在這些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對文學人物的認知很難有一個生成的過程。說到周樸園,就是虛偽、冷酷;談到瑪蒂爾德,就是虛榮、向往奢華生活……這種貼標簽式的閱讀教學內容,自然無法培養學生閱讀、創作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學自然就效率不高,甚至無效了。
四、教學內容與課程目標不一致
高中語文屬于基礎性的人文學科,它有總的課程目標,也有相應的子目標,因而現代文閱讀中的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的安排,既要考慮整個三年、整個學期的課程目標,也要考慮所屬單元、所屬文體的課程目標。在這一點上,教師絕不能隨意處置,任意發揮。有些老師執教《項鏈》時,把主要精力放在情節上,一再拷問學生要是項鏈沒丟,瑪蒂爾德會有怎樣的結局;項鏈是假的,小說中有沒有預先作過暗示等等,這些教學內容,都可視為與語文課程目標不一致的節外生枝。
如何能保證或提高高中現代文閱讀教學的效率。這項工作也應該從“教什么”與“怎么教”兩個方面入手?!敖淌裁础狈矫娴母卤绕稹霸趺唇獭狈矫娴母倪M,要艱難得多。從“無效”到“有效”的一個關鍵環節是要“改造解讀思維”,而提高解讀文本的思維水平的前提是“每個語文教師要真正搞好繼續學習的問題,有效地解決自身專業發展的問題”。這真是智者的話!我們要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教什么”方面的更新理應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