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傳寶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觀念;內容;方法
一、創新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觀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同其他科學一樣,有自己的固有規律和科學體系,有不同于其他科學的基本特點。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是要研究人的政治工作和行為規律以及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其目的是要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引向正確的軌道,使人們在正確的思想支配下,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服務。
在新的歷史時期,科學技術和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特別是作為第四媒體的因特網的出現,極大地縮短了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時間和周期,同時人們認識世界的廣度和深度、認識的方式和渠道也都是以前無法比擬的,由于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從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語、反動言論,這些落后腐朽的東西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諸多挑戰。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變革的不斷加快,國際競爭的不斷加劇,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而復雜的變化。例如,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如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受社會經濟等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發生著重大變化。一方面是功利意識、效益意識、自主意識、競爭意識的增強,給社會帶來蓬勃向上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主要表現是急功近利、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等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如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消極腐敗現象,商品生產中的假冒偽劣現象,經濟生活中的坑蒙拐騙現象,文化生活中的黃賭毒泛濫現象等,所有這些都嚴重沖擊著人們的心靈,一部分人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的信仰,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信心發生了動搖。同時,在改革的攻堅階段,我們還面臨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的利益差別和矛盾問題,面臨著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這些情況勢必要反映在人們的思想認識上。以上各種情況又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緊迫而又現實的新課題。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對象、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的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工作無視這一狀況,繼續用過去的老一套,就會造成工作缺乏針對性,其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因此,我們必須擺脫落后的工作手段和傳統的工作思路,結合新時期的實際情況,開拓創新,使政治工作跟上形勢,適應形勢,繼續發揮其政治優勢,發揮其生命線的作用。
二、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
(一)觀念上的創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首先要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做起。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工作有沒有開拓性,關鍵在思想是否解放,觀念是否更新。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面對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面對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不解放思想,不更新觀念,就不會跳出舊傳統觀念、舊模式的框框,就不會制定正確的思路,就不會積極探索,也就談不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解放思想,要克服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思想,克服以往形成的思維定式,根據人們的思想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因此,我們在從國際形勢變化的新態勢,國內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進程,科技高度發展的大環境,來思考和定位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上,來消除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舊觀念,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觀念,要破除封閉保守思想,實力以開放求發展的新思想。我們要從了解思想入手,建立一支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加強科學理論、現代化知識的學習,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并促進其發展的改革開放意識、競爭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進取精神,去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
(二)內容上的創新與充實
思想政治工作內容上的創新,就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矛盾、新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搞好搞活這些內容的教育,即教育的內容必須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符合黨和國家利益的需要,因為注入活力和新內容本身就是創新。
第一,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點,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解決的問題。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干部群眾之所以意志衰退,思想空虛,說到底就是他們的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出現了“信仰危機”。因此,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正確的理想是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巨大動力,是凝聚人心,團結奮斗的精神支柱,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力量源泉。沒有理想就沒有方向、沒有靈魂,沒有對理想的追求,也就沒有人類的進步、沒有社會的發展。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也是團結、教育、鼓舞人民群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魂。做好新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始終貫穿理想教育這條主線,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第二,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的教育。一些干部群眾之所以抵制不了封建迷信思想的侵蝕,把偽科學當科學,把說謬誤當真理,相信諸如“法輪功”一類的邪說,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確立辯證維護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揭示了宇宙、社會、人及其思維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是指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完善自身,解放全人類,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理論體系,是科學的/系統的世界觀。因此,要在干部群眾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幫助干部群眾掌握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使其自覺地反對各種唯心論,有神論以及一切非科學的錯誤思潮和歪理邪說。
第三,加強社會主義義利觀的教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發生很大變化,利益觀念日益增強,我們則要加強社會主義義利觀的教育,教育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義利觀。《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要“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社會主義義利觀”。事實上,以道德為基礎的義同市場經濟的利,在價值取向上并不對立,講利才有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講義才有助于利的真正實現。損害了義,也就損害了利。義與利完全可以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整合下得到協調一致的發展。
第四,加強維護社會穩定的教育。在改革日益深入,利益關系發生重大調整,社會心態失衡,各種不安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我們要把加強社會穩定的教育作為重要內容。要教育人們認識到,穩定是改革和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前提,穩定是大局,穩定壓倒一切。只有穩定,才能建設,才能發展,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強國富民。沒有穩定,沒有安定團結的局面,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第五,加強現代科學知識的教育。在經濟發展越來越靠科技,知識經濟迅速崛起的情況下,我們在把普及現代科技知識、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重要工作來抓。
(三)方法上的創新
第一,把解放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實際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鑰匙,思想問題往往是因實際問題得不到解決而引起的。如果不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僅僅靠空洞地講大道理,搞形式主義,只會引起人們的厭煩心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既講道理,又辦實事,既傾聽群眾呼聲,又關心群眾疾苦,從群眾的切身感受出發,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導群眾;只有把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思想政治工作才有說服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由單純的灌輸向多方滲透發展。灌輸式的方法在一定歷史時期曾是非常有效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加速發展、國際交往的拓展,人們的自主意識增強,這時,一般性的灌輸和說教已經難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強調灌輸的同時,還要注重思想滲透,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社會管理和娛樂活動中,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寓教于管理,使廣大群眾轉身于思想教育的濃厚社會氛圍里之中。
第三,黨員和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就是下級和部署的一面旗幟,就是無聲的命令,就可以對群眾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影響力和說服力。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要求: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將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嚴格遵守黨的紀律,自覺接受黨和群眾的監督,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眾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以實際行動為群眾做出表率。第四,充分利用有效的傳播工具和宣傳手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現代化工具,思想教育輻射到家庭、延伸到八小時之外,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域,擴大覆蓋面與滲透力。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采取關于熱點、焦點問題的討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群眾,教育群眾,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說服力和針對性,創造出律動著時代氣息的適應群眾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