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權
陶行知把王陽明“知行合一”“心即理”的哲學觀點發展于教育中,正如陶行知所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中去;”“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課程。”強調思品課應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從家庭、學校、家鄉等不同的領域,確定教學標準,讓學生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德育新課程應立足生活,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知、情、意、行統一。
一、以生活為題材,激發學生情感
興趣是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求的起點,是萌發創新欲望的基礎。教師要結合教材的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在教學《保護人類的家園》時,這樣導入:用多媒體演示描繪大自然美麗風光的片段讓學生欣賞,配以生動的解說,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地球的美景吸引了,這景象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激起了他們熱愛地球的情感。
二、抓生活中事例,幫助學生明理
小學品德課是以提高學生道德認識水平和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為目的的。因此,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做”及“今后怎樣做”的明理自然也就成為思品課的中心。只有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充分調動積極性,去理解、鞏固認識,才能實現教學目的。
1.選擇故事,聯系生活
“道德教育要以人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是生活的智慧。”德育要在生活中進行,讓學生在體驗中領悟,在探究中選擇,在交往中學會交流和合作,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在教材中,圍繞德育目標要求,每課大多選有一個主故事,而這些故事往往距離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較遠。因此,在教學中,選用故事明理這一環節,可以加以適當修改,盡量選用身邊的人物,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教學《團結協作》一課時,我及時添加了學校田徑運動會上我班100米接力隊團結協作、奮力拼搏、一舉奪魁的事例進行教育,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只有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才能做出成績。
2.巧設提問,再現生活
思品課的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再現生活,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思考。問題要針對學生生活實際,使教育觀點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產生正向的心理效應。如教學《學習、做事講效率》時,先讓學生立了一張“起床到吃早飯”的作息時間表,然后設計了兩個問題:①主人公是怎樣安排作息時間的?你安排的與她的有什么不同?②你認為哪一張安排合理?為什么?由于設計的問題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有話可說,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這種愉快而熱烈的討論中,不僅強化了學生做事、學習講效率的觀點,還達到了幫助學生樹立時間觀念、效率觀念的目的,使學生懂得在現代社會中更要講效率。
3 .內化道德,感悟生活
只有在聯系實際中,引導學生舉事例,表觀點,談感想,讓他們講真事,說真話,抒真情。才能引導學生得出比較正確的道德觀點,達到明理的目的。教學《團結協作》時,圍繞生活實際讓學生從兩個方面來談:①介紹身邊的事例;②你在團結協作方面做得怎么樣。通過這些他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團結協作例子,讓學生看到了生活的主流,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三、以活動為載體,指導學生行為
思想品德教育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辨析導行,聯系實際導行是思品教育中鞏固明理、指導行為的重要環節。在思品課堂中設計安排合理的實踐活動,力求使學生將課堂教學獲得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學習為生活服務。教學《師恩難忘》時,在學生明理后,設計一個實踐活動:《一份心意一片情》。要學生自制教師卡,或寫一封祝賀信,或作一首小詩,或唱一首歌曲……表達對老師的敬意。這樣,把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無形中強化了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從而促使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轉化。
用生活理念構建思品課堂,不僅優化了課堂的教學過程,還順應了新課程提出的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總之,關注德育,立足生活,只有將學校的品德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有機結合,讓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行為回歸生活,才能使道德教育不成為空談。
【作者單位: 宜興市川埠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