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茜



[摘 要] 中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改革在我國現代教育體制改革中越來越被重視,這是因為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在美術教學中可以得到較好的培養,美術教育的好壞與否將會影響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當今,動畫藝術在諸多藝術門類中已經呈現出異常多元,異常先鋒的特性:其多元的特性體現在其包含不同領域中的藝術特性,把動畫藝術融入到中學美術教學中,它自身的動畫效果、場景的設置、色彩的表現等元素都將會直接影響到美術課堂的教學受眾的感知和體驗。
[關鍵詞] 動畫藝術;中學美術;教學
一、動畫藝術的概念與特點
“動畫”可以解釋為人為主動地策劃和安排,使本身沒有生命的對象展現出像獲得生命一樣有動作的連續畫面表達。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其突出特點主要有:
1.動畫藝術視覺的形象性
圖像是動畫最基本的元素。與抽象文本相比,圖像直接通過視覺傳達信息,所以更直觀。當我們通過圖像語言獲取外部信息時,不需過多解釋,圖像傳達信息更易理解。動畫作為“動起來的圖像”具備這種特質。
赤瑞特拉曾針對信息獲取途徑做過相應的實驗探索,[1] 通過探索得知: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中,視覺和聽覺綜合占94%,其中視覺占83%、聽覺占11%, 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只有1%是來自味覺(如圖1)。動畫藝術可以看見又能聽見,在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多種感官的連續刺激,使學生獲取相應的知識,比聽老師講所得的成效大很多。只有獲得了相應的信息,對應的知識量才能得到累積,知識儲備才能得到增長,這兩者是密切相關的。因此,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收獲大量的知識。
2.動畫藝術傳達的直觀性
動畫藝術具有娛樂性和教育性。動畫作為一種直觀的影像形式,其產生的初衷就是增加娛樂性。動畫的特點是幽默、搞笑,這些都是基于動漫娛樂的需求而產生的。觀看動畫影片時,人們既可以體驗到聽覺和視覺上的感官刺激,還可以得到心理和精神層面的滿足。
另一個赤瑞特拉的實驗是關于記憶存儲時長的探索。實驗結果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通過不同途徑獲取信息的比例大概如圖2所示:閱讀10%,聽覺20%,視覺30%,其中聽覺和視覺雙重感官占到50%左右,但在人們互相交流過程中,卻可以記住所說內容總量的70%上下。我們可以從圖示中看出,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通過一定的手段和媒介,讓學生聽到和看到,再通過對得到的信息進行互相討論、交流,并且用經過自己組織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對所獲信息的理解,知識的記憶持久度超出傳統模式的教學結果。該實驗有力地證明了動畫藝術應用于中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利于知識的傳達和獲取,同時利于知識的記憶存儲。
以圖像為載體的動畫,具有非常直觀的表現形式,同時具有強烈的視聽效果,所以這種形式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這種直觀且易于接受的特點為動畫的廣泛普及做好了準備,從而也決定了動畫藝術對大眾具有教育和引導能力。這種藝術類型在文化代際上最為鮮明的特點是具有青年創造和為青少年創作,同時具有青春崇拜的色彩。[2]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適時導入以動畫藝術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將有助于中學美術課堂的創新性實施。
3.動畫藝術表達的發散性
動畫藝術是由藝術家創造的連續視覺符號。無論是動畫中的場景、角色、環境,還是造型、動作、人物服裝等要素都是源自創作者的主觀想象,從而為觀眾創作出不會受現實環境所限制的“真實”世界,這也正是動畫藝術真正的審美張力所在,而這種審美張力是其發散性的決定因素之一。
動畫藝術所特有的審美張力主要體現在人們以慣常的思維觀看動畫時,動畫藝術所表現的內容與現實有著巨大反差所形成的主觀意向反映。在動畫藝術中出現的動植物、人物以及各種環境等一切內容都是觀眾在現實生活中未曾見過的,表現形式離奇,表達手法多樣,創作理念發散,對于觀眾來說則完全陌生。因而,會對觀眾造成強有力的吸引力,喚起觀眾的極大熱情和繼續觀看的興趣。
二、動畫藝術在美術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鑒于中學美術課堂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通過動畫藝術的輔助功能,多樣化授課內容,將有利于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這樣一來,也將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融入動畫藝術的美術教學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拓寬創新能力,發散創造性思維。
1.改善教學趣味性
將動畫藝術運用在中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相對而言可以改善教與學的趣味性,提高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美術課程運用動畫藝術的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想象力可以盡其所能地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另一方面中學生針對美術教學內容的理解力,就其所要求的內在尺度可以根據運動學、幾何學、力學、色彩學、聲學等進行計算,然后以最符合審美標準的比例做出美術設計、音響設計等整體構思,從而使針對美術課程感性的想象力和理性的認知達到高度的有機統一。這種動畫藝術的趣味性既表現在動畫作品的結構、形象設計和影像情境中,同時也體現在作品的整體風格上。比如,由盛特偉、錢家駿和唐澄擔任導演拍攝的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如圖3),其中多數動畫形象是源自國畫大師齊白石的畫作,齊先生筆下的青蛙、蝌蚪、螃蟹等動物形象皆情趣盎然,趣味性不可言喻。
2.發散思維創造性
動畫藝術創作的初衷是彌補現實世界不存在的“客觀存在”,盡可能地脫離現實,創造出怪誕的表達對象,從而與現實世界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使觀眾在對比中感受現實與創作的巨大差異,差異越大好奇感越強,審美欲望也隨之增強,吸收相應信息內容的動力也越大,審美欲望就更強,吸收課堂內容知識的驅動力就更大,因而從美術課程的教學中獲得的汲取知識的興奮和快感就更多,創作思維也就相應得到了最大化的發散引導,教學結果也就異常成功,從而形成如此正相關的良性循環。例如,本來人們對老鼠的印象比較負面,對家禽鴨子也沒有什么好感。但是通過藝術化創作,使得米老鼠和唐老鴨的動畫形象贏得了大眾的普遍認同和喜愛。這種反差,使得本來令人完全陌生的藝術形象激起了強烈的審美欲望,喚起了觀眾的審美興趣。
缺乏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意能力,是中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局限所在。將動畫藝術貫穿到美術教學中,可以彌補該缺陷。把動畫藝術的動態影像與節奏音響等形式與美術教學進行有機的融合,培養學生的跳躍式思維、全局意識以及整體觀念,從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類似于《側耳傾聽》這類側重于寫實類的動畫作品(如圖4),以充滿創意的夸張、變形的漫畫形式塑造出來的動畫形象,同樣也讓人感到陌生、新奇。動畫藝術的發散性創作能給人帶來“情理之中”而又感到“意料之外”的驚喜。因此,將動畫藝術融入到中學美術課堂的教學實踐過程之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還有助于革新中學美術的教學模式。
3.教學資源完善性
通常,針對中學美術教學資源和素材的儲存都是傳統資料的保存方式。中學美術教學資料保存方式目前遇到諸多問題。比如,存放量有限、間接存儲費用相對較高,查找不便等。
另外,美術作品作為藝術化表達的客觀存在,往往反映了創作者的個人情感,僅僅憑借一件或幾件藝術作品的展示很難使學生真正理解創作者的意圖,而且一些直觀感受比較抽象的美術作品,需要進一步補充大量的介紹材料才能使觀賞者理解其傳達的含義。通過在美術課堂中對動畫藝術的導入,有助于學生對作品進行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完善校園的信息化教學體系,將美術課堂可能用到的資源以動畫藝術表達的形式存儲起來,學生通過網絡即可自行瀏覽,利于學生的預習、自學、復習和自主學習。通過動畫藝術形式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改善中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豐富校園的教學資源。
三、動畫藝術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聯系現實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對于中學美術的授課對象來說,動畫藝術資源應融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之中,科學技術越發進步的今天,廣泛的多媒體設備進入課堂,動畫藝術實現的門檻也越來越低,教師將授課內容與動畫藝術有機地結合并通過合理的展示手段呈現出來,輔助課堂教學進行,有利于學生形象、直觀、具體地感受對應的具體教學內容。比如,在課堂上以講解法國著名畫家保羅·塞尚畫于1895年的布面油畫《玩牌者》(如圖5)時,可以適當引入類似現成的動畫短片,例如將《打,打個大西瓜》(如圖6,是《打,打個大西瓜》的影片截圖)與塞尚的該幅作品結合起來講解,兩部作品的靈感和表達題材都同樣取材于生活,動畫作品中的某些鏡頭與塞尚的《玩牌者》的靜態表現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動畫影片中的各種天方夜譚的反戰場景也超出常人的想象,以此來加深同學們對塞尚作品《玩牌者》的理解和認識,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認為美術課程對學生的成長不重要,其實“美育”的發展對中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有著重要作用。因此,通過聯系現實生活,搜集相關素材,充分準備課堂內容,通過和動畫藝術的結合,在多媒體教學設施的輔助下將必要的美術教學資料做成相應的講解課件。對學生的“美育”發展將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美術教師應做個“藝術有心人”,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留心,隨時收集相關素材并保存下來,為美術課堂教學之需做好準備工作。
2.打破固有模式,倡導發散思維
美術課程是一門基于理性同時側重感性表達的學科,傳統意義的教學模式不僅陳舊,傳授知識的信息量也有限,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散和拓展。如果將動畫藝術融入到美術課堂中,打破固有的傳統教學模式,將會增大學生思維的發散性。美術教學可以通過動畫藝術的聲音和畫面的多重結合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產生散發式的思維拓展,舉一反三。教師要沖破教材的傳統束縛,打破教學方式的單調呆板。更要在注重傳達教學內容的同時,不墨守成規于教學大綱。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樹立全新教材觀,擴展講授空間,注重思維的發散引導。比如,講解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時,該作品是蒙克通過夸張手法,用繪畫語言講述了一個臉部變形,同時呈尖叫狀的形象,該作品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人類在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樣是夸張手法的運用,動畫短片《貓和老鼠》中也會出現“夸張又合理”的畫面,比如在2004年版的《貓和老鼠》第五集第6分53秒的時候,小老鼠Jerry用剪刀剪Tom貓爪子的畫面,Tom貓的表情夸張,身體扭曲的程度足以表現出其被驚嚇到的程度。再配以音樂的渲染,整個畫面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同時和《吶喊》相比較,學生不但對該作品的印象深刻,還能舉一反三,發散自己的創作思維,此種做法推廣至其他學科的學習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3.發揮主體地位,引導主動思考
動畫藝術創造出陌生化的意象,構成特別的審美形態,而優美的審美形態則會呈現出特殊的審美素質。姚鼐曾對優美做過描述:
“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滄、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3]
美術教育不但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相關的美術作品,更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作品,從而需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
教師通過引用或創作動畫作品融入教學中,打破固有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動態的圖片、視頻或音頻等美術教學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從而使講解內容生動、豐富、形象,進而喚醒學生的主觀思維模式,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發現、思考與解決問題。例如,美術課程《建筑藝術欣賞》,該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美術知識的全面拓展,不過教材內容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充分展示相關的美術建筑資料。因此,可以通過搜集的相關動畫短片素材在課堂上展示。比如分析福建土樓(如圖9)可以利用動畫片《大雨海棠》(如圖10)中的情景帶動學生主動探索,充分發揮現有動畫藝術的資源優勢,調動學生的主觀思考能力,提高審美情趣,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當今對中學美術課堂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在中學美術課堂中應用動畫藝術進行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動畫藝術的融入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夠發揮學生群體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師要通過對動畫藝術融入美術課堂的方法實行因材施教,從而健全中學生群體的美術素養和藝術修養。
總結
在當下的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多種教學手段并存,動畫藝術正以其多彩紛呈的功能,優越的傳播效力,良好的應用體驗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也得到了自發地普及和運用。合理的將動畫藝術運用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對美術教學進行嘗試性革新,這種革新沖擊著傳統的教學體系,能促進中學美術教學的深刻變革。而良好的變革等于從形式到本質的合理揚棄,以此變革,探索動畫藝術與傳統中學美術教學手段優化組合的方法,將會發現新的發展規律和途徑。誠然,現階段動畫藝術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和發展還未成熟,還需要不同領域工作者的再接再厲,持續進行補充和完善。從長遠來看,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運用動畫藝術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和深遠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category-592.
[2]陸蓉之.我眼中的“動漫美學”[J].藝術:生活,2010,(4):20-22.
[3]姚鼐.惜抱軒文集卷六復魯絜非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