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一、語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傳統語文教育重視人文素養
從儒家的“仁義”來看,儒家構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它在培養人的道德自覺的基礎上,讓人積極地處身于社會生活,借以確定和顯現人生價值。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道德教育為中心的理論,陶行知力奉“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宗旨。中國歷史上的教育家無一不是道德教育的專家,中國歷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精英無一例外地受過儒家學說的影響。歷史告訴我們,語文教育必須高揚人文性的主旋律,承擔起傳播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讓學生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做一個能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的中國人。
(二)現行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人文因素
就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來說,一個人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熱愛祖國的表現,是維護民族尊嚴、民族感情的表現。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就從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做起,激發學生的自豪感,為學好母語發憤努力。
如果說識字教學中的人文性不可低估,那么閱讀教學的人文性就更比比皆是了。翻開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濃郁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既有對《天游峰掃路人》的尊敬,又有對《第一次抱母親》的孝敬;既有《輪椅上的霍金》的關心,又有《船長》的忠誠和壯舉以及《長江之歌》的自信和豪情;還有瞬息萬變,千姿百態的《廬山的云霧》,姿態獨特、耐人尋味的《黃山奇松》,雪峰插云、古木參云的《九寨溝》,美好無比,充滿詩意的《三亞落日》等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繪;還有《莫高窟》《秦兵馬俑》對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寶庫的敘述;還有《黃鶴樓送別》《師恩難忘》《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頌揚明理親情的美文……中華民族仁義、廉孝、勤、智、美、恒、勇的人文精神在教材中均得到體現。
總之,語文教材中無處不滲透人文性。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教材必然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二、人文教育中的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人文素質
常言說:“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為了切實走好語文的“人文化”教學之路,身為語文教師,應當對自己原有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從改變自身的觀念做起,使自己原有的經驗得以提升,特別要注意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要實現“人文化”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人文底蘊。為此,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
(一)由衷而又終極的關愛情懷。教師的愛,應該是一種由衷的,發自心靈深處的,指向終極的關系,這是一種情懷,一種更高的境界
這種關系,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對“人”的尊重,是對“人”的珍視,對“人”的終極關懷。因此,是民主的、平等的、無私而不帶任何功利的、原動而又無比高尚的、自覺而又永恒持久的。
(二)廣博而又豐腴的文化底蘊
《新課標》中在“綜合性學習”中“環保調查”“探索母親河的奧妙”“走近毛澤東”等內容的編排,無不讓我們感到新課標對語文教師文化底蘊的挑戰。因此,語文教師要博采眾長,廣泛涉獵,要“整合”,自成一家,要形成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歷史,對社會的獨特理解、感悟、態度和信念。
(三)和諧而又優雅的審美品位
和諧,讓學生感受到恬靜和陶然;優雅,讓學生崇敬、向往。以美激智,以美育德,以美立人。通過富有美感的教育過程,實現對學生情感與智慧的滋養和潤澤。
(四)積極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
語文教師的生活情趣,應該積極而又多彩的。這是教師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訣,是一種以前來被重視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課程資源,它將讓學生看到有血有肉的教師,它將熏陶和感染學生,讓他們形成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信念。
三、語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課堂效益 培養人文精神
語文教育應該重視涵養學生的情趣和情操,培養學生的靈性與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塑造完善的人格。完成這一目標,課堂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功效。
1.在朗讀中感悟
在富有感情的朗讀中,孩子們會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無須多講解,他們會從文章的詞句、人物的形象中得到美的感受。如,《半截蠟燭》一文,學生在讀到“……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時,心揪得緊緊的,為伯諾德一家而焦急擔心。學生輕而急促的語調表明學生感受到了當時萬分危急的處境。可是,當學生用鏗鏘的語調朗讀“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著”時,杰克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亂、從容就義的品質使學生產生一種震撼,感受壯烈之美。
2.在誦讀中理解
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不僅發展記憶能力,而且對文章的精義、脈絡、文采等能夠融會貫通,從整體上受到感染。如,《詹天佑》一文中“勘測線路”這一段是要求背誦的。學生在背誦這段課文時,背誦“兩邊都是高山峻嶺,懸崖峭壁,稍不小心,便有墜落深谷的危險”時,深深地體會到沿途地勢是多么險峻;當背誦到“詹天佑親自帶著工程技術人員在野外工作”,“遇到困難,他總是這樣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時,同學們的內心也激起了共鳴:是啊,這是一條“爭氣路”,即使困難再大,也要想方設法克服它,把鐵路修筑好,揚中國人的威風,給嘲笑咱們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通過誦讀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以升華。
3.在默讀中思考
默讀就是靜靜地讀,細細地想。有時還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停下來,重復看、反復想,因而對文章內容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徹。小學生往往對人們取得的輝煌成就非常羨慕,而對成就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勞動以及所經歷的曲折和失敗卻很少注意。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在默讀時思考:受刑后司馬遷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學生邊讀邊想邊畫,了解到司馬遷遭受酷刑以后,并沒有消沉,沒有氣餒,而是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才完成這部史無前例的輝煌巨著。這是何等頑強的毅力啊!課題中的“發憤”一詞也就不講自明了。在默讀中思考,可讓學生深刻地領會文章的主旨,體會到成功來自于奮斗、來自于持之以恒的道理。
(二)注重課外積累 提升人文素養
人類優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積淀在優秀作品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創造的結晶,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乃至人文素養。
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同時,必須引導學生注重課外積累。課文新課標第一次明確規定“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課外閱讀總量五年制不少于100萬字,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閱讀量太少,語言積累太少,文化積淀不深厚,是以往語文教學質量不高,學生能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新大綱做如此修訂,重在引導教師放棄對課文內容的煩瑣分析,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以較大的閱讀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果學生的語言積累有了“量”的突破,語文能力就會有“質”的飛躍,那么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不是一句空話。
總之,語文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思想認識得到升華,開闊了精神境界,促進了情感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養成。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能力的提升,更應該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輸送全面和諧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作者單位:東海縣溫泉鎮第二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