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潔
音樂是生命的旋律。有了音樂,生命才如此豐富、厚重;有了音樂,生命才如此美妙動人。人的音樂細胞應該在嬰幼兒時期就得到培養。幼兒音樂素養培養是幼兒教學的宗旨之一,需要教師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方面不斷改進,立足幼兒興趣激發為抓手,精心組織幼兒學習活動,為幼兒構建一個健康、快樂、幸福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苯處熞`活地將幼兒“拋”給你的“閃光點”生成資源,巧妙運用于課堂中,這就是“動”態教學。以下是教師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 多層次互動,加深幼兒的音樂理解
我們知道音樂是通過音樂的種種表現手段來塑造形象, 表達意志,抒發內心情感的。幼兒通過對音樂各種手段的理解, 簡單分析判斷來感受、記憶、再現和了解音樂家所描繪的事物形象的。
1.理解歌詞,喜歡音樂里的故事
歌詞是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的一種文學形式,詞語不多、篇幅短小,歌詞中所描繪的人物、情節、語言、動作對幼兒有著直接的影響。怎樣讓幼兒快速理解并記住歌詞呢?教師可以把歌詞變化為幼兒愛聽的小故事,作為教學新歌的導語,用生動的語言向他們講解。如在教授《小老鼠上燈臺》這首歌時,教師先繪聲繪色地講述:“有一只小老鼠,它在家里玩耍,突然聽到自己的肚子咕咕直叫,它探出腦袋,看到桌子上有一個燈臺,它想偷吃燈臺上的油,它爬到燈臺上。一會兒,喵喵喵,貓來了,小老鼠嚇得的嘰里咕嚕滾下來。幼兒聽后哈哈大笑。這樣,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不由自主地對歌曲產生了濃厚的愛好,學習的積極性隨之高漲。
2.體驗情緒,感受音樂里的樂趣
每首歌都有不同內容和情感,它們或歡快、抒情、高亢、低沉,如何讓幼兒感知這一切呢?例如在歌曲《秋天落葉》這節課,教師進行了兩次范唱。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動作,讓幼兒感知落葉飄落時的美麗;第二次范唱是邊彈邊唱,讓幼兒根據教師唱的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描繪出歌中所唱落葉飄落時不同的姿態。而在歌曲《棉花糖》的范唱中,通過變魔術的形式,更換歌詞,讓幼兒體會歌曲的多樣性。使幼兒對歌曲有了一個較完整的藝術形象,從而激發了幼兒學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3.游戲教學,找準音樂里的難點
通過唱歌,可以使幼兒在音準、吐字、唱詞、節奏等方面得到練習和提高。小班幼兒年齡很小,還不能獨立處理關于音準的高低、節奏的快慢等方面的問題,在教師的幫助下,引導幼兒能夠完整演唱歌曲。例如,歌曲《廚房的聲音》里面有幾句模仿敲廚具的聲音“乒乒乓乓、嘭恰嘭恰、嘶嘶喳喳”對于這幾句幼兒在咬字方面就出現困難,當教師在讀這幾個字的時候,可以請能力稍弱的幼兒摸教師的喉嚨,最后逐字糾正朗讀,慢慢地幼兒就會理解明白。
4.模仿角色,體會音樂里的情感
由于幼兒好動,尤其喜歡隨著音樂的節拍動,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喜好,按照歌詞內容編排動作,使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融入其中。因此,也就成為幼兒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例如在學習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這節課,通過梳頭、穿衣服、系鞋帶、疊被子等一系列動作的編配,使幼兒在邊唱邊做的過程中,理解性地記憶歌詞,并能把疼愛媽媽的感情投入到演唱當中。
二、多途徑賞析,抒發幼兒的音樂情感
《指南》中指出: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教師應該引導幼兒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努力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感性經驗。
1.畫面描繪,了解音樂
幼兒對事物的首次印象是比較深刻的,在首次給幼兒欣賞音樂作品時,盡量使幼兒對音樂產生一種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賞《蜜蜂做工》時,要求幼兒閉目聆聽音樂,并跟隨教師有感情的配樂講解,在腦中展現出一幕幕蜜蜂辛勤勞作,采集花蜜的畫面,使幼兒不由自主地與音樂融為一體,更深地感受樂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2.自編動作,表現音樂
音樂活動中,抓住時機,鼓勵幼兒隨著樂曲中動物角色的變換,發揮想象,大膽地自編動作,使幼兒在邊聽邊想邊做的過程中感知音樂,表現音樂。例如歌曲《我愛我的小動物》,這首歌曲里面主要是動物的叫聲與動物本身相符,為了增加幼兒的興趣,也為了能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活力。幼兒根據動物的叫聲,邊學動物的身體特征邊學叫聲,將歌曲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多感官參與,激發幼兒的音樂暢想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幼兒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幼兒創造的快樂。
肢體語言能夠通過人體的臉部表情、眼神、手勢來表達歌曲內容,也能加強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音樂教材中的角色,總離不開人的各種體態動作,就連各種動植物的出現,也都與人的行為、思想相近。教師就可以利用人的各種體態變化來表現這些內容。幼兒天性大多喜歡模仿,運用肢體語言讓幼兒邊學習、邊動作,可以解除幼兒呆坐聽講的煩惱,同時也可以讓幼兒的注意力更加持久。如小班學唱歌曲《春天》。由于幼兒年齡小,有些教具不能完全體現教學內容,教師可采用肢體語言教學,要求幼兒與教師一起做各種表現教材內容的動作,并一起朗誦歌詞。在復述歌詞時,幼兒總搞不清各種動物的出場順序。教師可以讓幼兒熟記各種動物的體態動作:兩手托住下巴表示“小花”;兩臂上舉晃動及向下彎腰表示“柳樹彎腰”;雙手握拳,伸直中指和食指頂在頭上表示“小白兔”,這幾個動作再加上面部表情,按故事情節將歌詞教給幼兒,很快幼兒就能分清哪種動物先出場,哪種動物后出場,什么動物說什么話了,也就掌握了這首歌的歌詞。教唱新歌及節奏樂表演等,只要教師合理編排好體態動作,幼兒就會學得既快又準確。
總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幼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動”態的教學方法。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創新,不斷靈活運用,才能讓幼兒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
【 作者單位: 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附屬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