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賴文煒+黃俊



摘 要:文章以江西省農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現狀為出發點,通過實地調研部分村民的文化需要,分析了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文化發展滯后的原因,提出了在欠發達地區鄉村建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可行性及新途徑。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農村;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江西省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2-0098-03
1 背景
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村級文化中心”)是由政府主導建立,以行政村為服務單元,面向村級民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機構[1],是設置在廣大村民身邊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職能定位上強調統籌和綜合,在工作空間選擇上強調融合和便捷。其主要針對村民的生產生活特點向村民提供文藝演出、電影播放、讀書看報、廣播電視、文體活動、展覽展示、技能培訓等基本的公共文體服務。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和變革,村級文化中心建設也逐漸得到各方重視。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了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
筆者以“互聯網”&“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服務”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時間跨度為2002年1月至2015年8月,通過閱讀排查,得出74篇符合研究內容的期刊論文成果。經過筆者所在課題組成員的歸納、消化,發現以上研究主要從構建的路徑、建設的要點、客觀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建設實踐等六個方面出發,并沒有根據時代背景和村民的真實需求進行整體討論。筆者以同屬欠發達地區的江西省為調研對象,從村民的實際狀況和真實需求出發,探討欠發達地區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的新途徑。
2 相關政策支持及相關調研現狀
2.1 支持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的相關政策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06年9月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2月發布的《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都將“公共文化服務”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之一。近年來,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政策來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見表1),這些有利政策是建設村級文化中心的必要條件,為欠發達地區村級文化中心的順利建成保駕護航。
2.2 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的現狀
筆者調查發現,我國縣鄉兩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3,117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1,110個,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為激活村(社區)公共閱讀設施資源提供了發展引擎。然而,村級文化機構設施缺口還比較大,全國58萬個行政村中只有38.5萬個建有村文化活動室,9.719萬個社區居委會中只有9.12萬個建有社區文化活動室,已經設立的村(社區)文化室中有不少面積還沒有達標[3]。
江西省已經基本完成了“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對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性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和綜合利用,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農民健身活動”[4]的目標。但是,江西省屬于欠發達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相對薄弱,“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標還沒有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筆者所在的課題組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間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對江西省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情況進行了調研,走訪了江西省武寧縣船灘鎮的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對村民的文化需求和當前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的必要性進行調研。調研顯示,僅有3個行政村擁有專門的文化室(包括該鎮的文化站),占比17.6%;真正投入使用的文化室僅有1個,就是該鎮的文化站;知道有文化室的村民僅占該鎮總人口的7.2%;文化室的配置基本被挪作他用,沒有專人管理(見表2)。
江西省對農村文化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困難重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有規劃無建設、有建設無管理、有設施無內容、有運營無監督等。如何實現好、發展好基層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滿足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當代基層文化建設面臨的新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3 欠發達地區村級文化中心未成立的原因分析
3.1 對文化建設缺乏重視
一方面,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當地政府未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積極建設文化室,更不要說建設村級文化中心;另一方面,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的各個環節沒有專人負責,部門分工不明確,導致建設進度拖延且軟、硬件質量不達標。
3.2 人才短缺且素質參差不齊
村級文化中心人才短缺且素質參差不齊的原因有以下三點:①中國當前的人口流動形式導致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人口結構發生變化,老人和孩子占絕大部分,所以村級文化人才必然會流失。②對村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夠重視,特別是對培養文化繼承人不夠重視。③老的傳統思想缺乏創新思維,不能積極適應時代變化。
3.3 消息閉塞,宣傳不到位
當地政府和村干部缺乏宣傳意識,宣傳渠道單一,僅靠口頭宣傳,這就容易導致宣傳與實際不符,村民對村級文化中心的認識不全面、不準確,如上文所提江西船灘鎮文化站的村民知曉率僅為7.2%。
4 村級文化中心可行性建設
4.1 政府必須為村級文化中心建設提供支持
各級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門應該對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進行全程把控,并對其發揮主導作用。具體表現為:①研究和確定各級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的數量、標準及規模。②整合各種有利資源,助力村級文化中心建設。③大力宣傳有關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內容,積極協調處理各方利益,為村級文化中心建設鋪平道路。④各級部門明確分工、團結合作,鼓勵和促進各文化團體、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村級文化中心的建設。
4.2 健全服務規范以及各種制度
目前,絕大多數鄉鎮的綜合文化站都缺少服務規范和制度,疏于管理。因此,村級文化中心應當結合當地實際民情,找準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的功能定位,規范服務細則,健全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財政撥款制度、獎懲制度等,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為村級文化中心的長久發展提供保障。
4.3 群眾參與管理,為村級文化中心建設打好群眾基礎
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的目的是用之于民,因此整個過程就需要村民的全面參與。只有通過全體村民的共同參與,政府及有關部門才能了解村民的需求,才能保證村級文化中心建設過程的公開與透明,才能真正接受群眾的監督。在建設的過程中,村委有關領導應經常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并走進村民家中進行訪談,聽取村民的意見。
4.4 多方合作,建設村級文化中心
第一,當地政府可以根據實際財政收入,適當增加對專業文化公司服務的資金投入,以豐富村級文化中心的服務內容。第二,政府可以鼓勵村民自己創新文化形式,繼承和發揚當地的風土文化。第三,政府可以招商引資,鼓勵企業投資文化事業建設。第四,政府還可以向當地成功人士大力宣傳家鄉的文化,鼓勵其參與和贊助村級文化中心建設。
4.5 多方面挖掘人才,鼓勵大學生回報家鄉
村級文化中心建設得成功與否,人才是關鍵。除上級規定配備的固定工作人員外,當地政府和村委會可以對外招聘兼職人員,兼職人員可以是大學生、志愿者,特別應鼓勵本村的大學生回村服務家鄉。村級文化中心招募來的所有兼職人員在進行統一的文化服務培訓之后方能上崗,工作出色的兼職人員可轉為正式管理人員,政府和村委會應給予其一定的物質獎勵或提拔。
4.6 村民監督,多方檢查
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的考核必須由兩部分組成,即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和群眾滿意度打分考核。群眾的打分考核是相關工作人員升職、加薪的重要參考因素。村級文化中心可以對群眾不滿意的領導干部進行通報批評或重新任命,或由公眾評選出新的中心管理人員。同時,村級文化中心應對群眾滿意的中心管理人員進行表彰、鼓勵,并對其優秀做法及工作經驗進行宣傳、推廣。
5 結語
加強互聯網背景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研究,特別是加強農村村級文化中心建設是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要求,推動文化站服務創新的重大舉措;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經之路和發展目標;是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國家“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鄉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目標[6]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徐同亮.論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公共閱讀服務功能[J].圖書館論壇,2016(7):1-5.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2015-10-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0/20/content_10250.htm.
[3]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EB/OL].[2015-10-27].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21_85558_0_7.html.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 [EB/OL].[2009-12-31].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0893985.html.
[5]我國力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EB/OL].[2016-05-26].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26/c_1115416472.htm.
[6]韓美群.當代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體制障礙與創新芻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0-73.
(編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