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摘 要:“互聯網+”現在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在智慧型城市的影響下,智慧圖書館是當下圖書館界研究的新方向。文章論述了智能與智慧圖書館的區別及智慧圖書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了我國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策略和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圖書館;系統;運行;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2-0069-02
1 背景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社會認知模式,它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上,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互聯網+”的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提出的,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它影響著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圖書館作為傳統行業,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審時度勢,向現代圖書館更高的模式轉型。智慧圖書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是圖書館新理念和新服務模式的融合,傳統和現代的結合,知識與創新的混合,人工與智能的聚合。智慧圖書館是使數據、信息和知識上升到智慧的高度,在“互聯網+”統一平臺下,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智能應用系統,為讀者提供軟硬件一體化,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知識型、智慧型的動態服務載體。
2 智慧圖書館
2.1 “互聯網+”智慧圖書館
現階段,智慧圖書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尚處在探索階段,其概念源于國外,它是隨著先進技術的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智慧圖書館(Smart Library)起初的表述是不受空間約束且可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現在發展到全面感知、廣泛互聯的信息有機體[1]。“互聯網+”智慧圖書館是借助于智慧城市政府或公眾平臺,將圖書館的資源嵌入該平臺中,利用人工智能系統為用戶提供隨處可見的信息。“互聯網+”智慧圖書館既是圖書館員本身技能與智慧的綜合素養的體現,也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結合與交融產物,同時,它既是有人文情懷的新型圖書館,又是人機互動、廣泛發展融合的圖書館。
2.2 “互聯網+”智慧圖書館的特征
智慧圖書館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又賦予了其新的內涵:①全面感知是智慧圖書館新的特征,包括用戶、設備、資源、數據的感知。②立體互聯是智慧圖書館內部與內部、外部與外部、外部與內部的無障礙互通互聯,資源和空間的互通互聯。③智慧服務來自于對服務面向對象所整合、精煉的服務信息,該種獲取過程非常高效,其中智慧服務是其最重要的特征[2]。這三大特征同時支撐著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實現智慧服務的目的。
2.3 智慧圖書館的要素
“互聯網+”智慧圖書館發展的要素包括館員、資源、服務、技術、用戶、空間等6種。①館員是指以智慧館員為主的團隊,為用戶和智慧系統提供強有力支撐的技術靈魂。②資源是融合了圖書館內外部的所有資源,各類資源有機融合、多元并存和互聯互通。③服務是智慧圖書館提供泛在的、人文化與專業化并存的智慧服務,貫穿于其他要素中。④技術是應用各類智能技術,促進技術的精準和集成,是智慧圖書館的基礎要素。⑤用戶是全社會范圍的用戶,讓用戶得到隨手可見、可得的信息,鼓勵用戶利用圖書館資源,促進相互協同和互幫互助,是智慧圖書館的核心要素。⑥空間是突破時間、地點的物理及虛擬空間的限制。智慧圖書館的各要素相互支撐又相互依賴,借助于技術,以智慧服務為中心,一切資源與空間都服務于用戶。
3 智慧圖書館現狀與問題
3.1 智慧圖書館研究現狀
智慧圖書館起源于國外,最初的雛形由歐美的圖書館率先運行。2003年,Aittola對智慧圖書館的含義做了表述,他認為其是不受空間限制且可以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3]。隨后,我國圖書館界借鑒國外經驗,于2005年正式開始研究智慧圖書館的理念。國內前期的智慧圖書館模式是借助于智能圖書館及智慧城市的實踐開展起來的,如移動圖書館的手機端服務及RFID技術的應用。智慧圖書館至今已經發展了十余年的時間,但仍屬于起步階段,有些圖書館界人士還未對智慧圖書館與智能圖書館及智慧服務進行嚴格界定,或者概念相混淆[4]。
3.1.1 重實踐輕理論。現今,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如火如荼,各系統圖書館先后實施智慧化建設。在探索智慧圖書館的發展過程中,如24小時街區圖書館、自助借還、大流通等,各圖書館主要是與商家或RFID公司合作,沒有堅持理論的系統研究,往往注重短期的實踐研究。然而,科學理論是奠定技術與應用研究的基礎,沒有理論的深入探討,先進的技術及應用不能得以完全體現。
3.1.2 重智能輕智慧。我國在建設智慧圖書館的過程中引入了數字化、智能化設備,注重在信息技術基礎上圖書館管理平臺的整合與協作,突出了智能化的建設、服務及管理,但在智慧化的角度上稍顯欠缺,沒有突出智慧化的互聯與融合的特點,缺乏借助智能化的全面感知和全方位的互融。
3.1.3 重科技輕人文。我國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中過分依賴技術,強調RFID、云計算、移動通信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忽視了圖書館的人文精神。圖書館的人文精神要始終貫穿于圖書館的服務中,不能盲目崇拜技術的全面性。
3.1.4 館員智慧化能力不對稱。智慧圖書館要求人機互動與互聯,館員是互動角色的主要成員之一,在實際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智慧館員與智慧圖書館面臨不對稱的情況較多,完成不了智慧服務,對圖書館智慧化的整體服務有著重要影響。在“互聯網+”時代,館員的智慧化能力能更強地展現智慧圖書館的作用。
3.2 智慧圖書館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3.2.1 資金與運行問題。智慧圖書館的構建前期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及優秀的專業人士,同時還要求其用戶群體已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及消費水平,而且在運行和維護中還需要后期的資金做保障。所以,構建智慧圖書館一定要有長遠的規劃,不可一時興起、頭腦過熱,對于經濟及信息水平欠佳的區域可暫緩實施。
3.2.2 標準與技術問題。標準化與技術問題是智慧圖書館科學穩定發展的前提,在整體智慧圖書館的框架下應該遵循同一標準與規范,實行館與館智慧互聯,實現資源、用戶、服務、技術等有機的融合。技術問題是慎重考慮使用何種技術,其成熟度和適用度如何,并且還要考慮其兼容程度。
3.2.3 智慧服務問題。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服務包括很多方面,如技術智慧、服務智慧、人文智慧等,在實際服務中不能偏離任何一種,要綜合實施、齊頭并進,不能過分依賴技術,如果過分強調RFID、云計算、移動通信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則會在圖書館本質問題上偏離軌道,要避免智慧圖書館研究中某種智慧領域的缺失。
4 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策略
4.1 智慧圖書館內涵研究策略
智慧圖書館的內涵研究包括一般屬性、本質、內容、方法等,要拓展研究視野,在實踐工作中借鑒國外的經驗,從資源建設、技術水平、服務模式、館員能力及用戶滿意度等多個視角對圖書館的內涵進行理論深度的挖掘,逐步提升理論研究的影響力。同時,智慧圖書館的理論研究要與其實踐緊密結合,一切脫離實際的空談都是沒有意義的。
4.2 智慧服務的發展策略
智慧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發展的新模式,它融入了很多新的概念,涉及很多智慧服務的內容。如:在全面感知中讓讀者體會智慧圖書館的快捷與方便,在依賴技術的同時,全面實現圖書館的服務智慧和人文智慧。這種智慧既體現在具體的讀者活動中,又體現了圖書館的人文智慧。
4.3 加強科技與人文的融合
智慧圖書館是需要技術做支撐的,在強調新技術引入圖書館的同時,不應缺失傳統的圖書館人文智慧,發揚現代人文智慧可以促進圖書館傳統工作方式的變革。然而,在圖書館實際工作中,人文文化在服務中不斷下滑,這應該引起圖書館界的關注與深思。僅注重強調技術而忽略人文,就相當于淡化了圖書館的傳統價值觀念。所以,智慧圖書館要加強科技與文化共同發展,缺一不可。
4.4 提升館員智慧化能力
智慧圖書館的館員是智慧服務的載體之一,其智慧化能力影響著智慧圖書館的服務質量[5]。館員的智慧化體現在其專業及信息素養上,并通過其與用戶互聯,分析并探尋出用戶的需求,為用戶主動提動優質服務。館員是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承接者,提高館員智慧化能力是實現智慧圖書館的必要因素。
4.5 依托大平臺發展策略
智慧圖書館的轉型或建立需要大量資金及各方面的投入,如果每一個圖書館都搭建自己的智慧平臺,無疑造成了資源的重復浪費。借助政府平臺的模式,建立圖書館的智慧體系平臺,一方面可以避免設施改造、系統服務器、數據庫模塊及后臺管理人員的費用支出;另一方面統一化平臺建立能夠加速城市整體智慧圖書館的運行進程。依托政府平臺建立智慧圖書館,可以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提升城市智慧化建設,為用戶提供智慧化服務。
5 結語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內容需要豐富深入、形式多樣,要逐漸積累經驗,確立長期發展目標。智慧圖書館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讓讀者感受到智慧的存在,并且豐富圖書館的職能,促進圖書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煦贊.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述評與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5):32-36.
[2]孫利芳,烏恩,劉伊敏.再論智慧圖書館定義[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8):17-19,68.
[3]盧志國,蔣燕萍,倪代川.論智慧圖書館服務與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J].圖書館,2015(10):46-49.
[4]李燕波.國內智慧圖書館研究中的“不智慧”[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1):63-68.
[5]張海萍.智慧圖書館構建初探[J].圖書館研究,2014(2):16-18.
(編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