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信息化時代導致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高職學生受社會、家庭和個人等多種因素影響,心理健康問題日顯突出嚴重。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超過17.48%的學生在自我管理、情緒調節、人格發展、交友戀愛、實訓實習和求職就業等方面出現困擾,嚴重的甚至出現精神病性癥狀而休學。學校十多年來的體驗式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心理測評;體驗式;信息化
作者簡介:王瑩華(1967-),女,湖北浠水人,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學教育。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研究項目“職業院校學生心理與學習能力指導研究”(編號:201417Y03),主持人:王瑩華。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9-0056-04
當今社會和市場需要高校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1]。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已經發展成為半壁江山,為社會輸送了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從現行高考體制來看,高職學生進校分數偏低,文化基礎課知識薄弱,湖北省高職院校錄取分數線可略見一斑:湖北省2013-2015年高職(二批)理科錄取分數線分別為200分、180分、180分[2],2016年地方高職院校、民辦等錄取分數線降低至150分,顯而易見,高職的學生先天學習能力不足,心理素質也不容樂觀。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3-2015年入學新生心理測評顯示,超過17.48%學生有一定程度心理問題。學校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工作,以學生為主體,創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充分運用體驗式信息化教學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一、體驗式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內涵及其理論依據
(一)什么是體驗式信息化教學模式
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通過創造情境,再現和還原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并建構知識、產生情感和發展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和教學觀,是一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活動載體、自身感受、領悟知識、回歸實踐”的教學模式。情境設計有表演小品或短劇、游戲互動、腦力震蕩等,學生參與性強、團隊協作完成,較快獲得新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價值和生命活力[3]。信息化教學是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手段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創造性的設計,使得教學方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和互動化。體驗式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將二者深度融合,雖然教師提前準備費時費力費心,但教學環節設計緊湊、信息量大、情境真實、視頻影像沖擊印象深刻,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放松自我、解開心結、釋放壓力、學習高效,將抽象概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素質。
(二)體驗式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的情境學習論。高職學生獲得的知識是其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知識意義)的過程;教學不再是傳遞客觀且確定的現成知識,而是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促使知識的生長、重組、轉化和創新。心理健康課堂中的去情境化和抽象化的體驗式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心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策略、運用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學效果。近年來,體驗式學習情境的豐富性、情緒體驗性和知識建構性等優勢越來越受到重視。
2.全人發展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就是把學生的基本素質分解為諸多要素,即培養高職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整體協調發展。全人發展理論注重四個統一:注重學生的遠大理想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統一;注重學生全面發展與提高國民素質相統一;注重學生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相統一;注重學校的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統一。高職教育工作者要以人的全面發展觀念看待高職學生,不能僅以理論考試分數衡量學生價值。
3.終身教育理論。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中各年齡段的各種形式、各種教育內容的教育的總和,既有學校教育,也有社會教育;既有正規教育,又有非正規教育。終身教育教學特點是:時間上有連續性、空間是整體性、教育對象具廣泛性、教育目標體現個別性、教育內容及形式靈活多樣性。因此,高職心理健康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學習新技術和新觀念,由傳統的“教書匠”變成“學者型”的復合型人才,打造成為學生的一盞“心燈”。
二、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分析
(一)測評情況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近三年來參加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測試學生人數為16553人,其中,2013級有5223人參加測試,占總新生總人數的92.89%。2014級有5962人參加測試,占總新生人數的94.70%。2015級有5388人參加測試,占總新生總人數的95.20%。
(二)測評方法
每年11月中下旬的學生結束軍訓后進入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織學生到計算機實訓室進入學校網站上的心理測試網頁進行測試,由心理老師指導,時間為30分鐘左右。測試所得數據用開拓者心理測評檔案系統結合EXCEL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三)結果分析
1.總體分析。根據總分,高一個標準差認為有心理問題,高兩個標準差認為有較大心理問題,高三個標準差以上有嚴重心理問題。通過表1數據分析,連續三年學生嚴重心理問題比例高于全國常模比例,其中,2014年新生的嚴重心理問題比例最高,達到3.03%。高職新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和焦慮。
2.三個年級新生心理健康數據分析。2013級新生存在心理困擾比例為19.05%。表2為2013級新生SCL-90測試結果表,心理問題發生率較高的前三位的是學生強迫癥狀、人際敏感和抑郁情緒。新生可能存在心理困擾的人數是992人,占受測人數的19.05%。經過數據處理,一類關注對象有134人,容易發生心理“應激”事件;二類關注對象有374人,可能存在心理異常;三類關注對象有992人,可能存在心理困擾。
2014級學生心理困擾人數比例為19.65%。表3是2014級學生SCL-90測試結果數據,新生心理問題發生率較高的前三位依次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和敵對。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426人,占受測人數的7.14%。嚴重心理問題有181人,占受測人數3.03%。經數據處理,一類關注對象有83人,可能存在潛在的精神疾病有48人,二類關注對象有181人,三類關注對象有426人。
2015級學生心理困擾人數比例為17.48%。表4為2015級新生心理測試結果,心理問題發生率較高的前三位依次是人際關系敏感、強迫、敵對和抑郁。存在較大心理問題的有406人,占受測人數7.54%,嚴重心理問題人數159人,占受測人數2.95%。這兩項數據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經數據處理,一類關注對象人數為其中124人,二類關注對象人數406人,三類關注對象人數為942人。
三、心理健康體驗式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為優化心理品質、消除心理困惑、減輕心理障礙、整體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有效預防和及時干預心理危機突發事件,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的體驗式信息化教學模式,在心理建康教育過程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一)校園網絡全覆蓋,信息化手段增強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性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投入經費,校園網絡全覆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快捷高效。
1.暢通網絡預警機制渠道,增強心理健康工作實效性。建立了“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危機預警機制,實行了應急值班和周末加強班制度;輔導員和心理教師建立學生QQ心理咨詢群、心理教師QQ交流群、微信和微博等,暢通渠道信息,能在第一時間內及時干預心理危機事件。學生工作處還建立班級心理信息員制度,定期進行網上交流與培訓,發揮朋輩輔導作用。
2.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心理教師利用多功能教室和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每章節內容和課堂教學都通過視頻、音頻和圖片等輔助講解,增強教育有效性。如,視頻編輯軟件編輯“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新聞報道”視頻、“尼克·胡哲的勵志視頻”、“受精卵發育成胎兒并成功出生”視頻等,直觀性的視頻沖擊和震撼了學生,信息手段的運用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3.校園網絡全覆蓋,心理測試方便快捷。學生比較關注自身心理狀況,但是傳統的筆紙進行心理測試繁瑣復雜,費時較多,學生往往會選擇放棄。網絡覆蓋后,學生課余時間可在學校網站的信息化學習中心欄目“心理健康網絡課程”中進入“在線心理測試”,通過氣質類型測試、情商測試和焦慮自評測試了解自己,方便快捷[3]。
4.聊天軟件咨詢輔導,保護學生個人隱私。少數學生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具有較強自我保護意識,關系到隱私問題,如性心理障礙、性侵或者父母婚外情,難以表達,而網絡聊天工具,微信微博、QQ等讓學生避免尷尬,且咨詢不受時空限制。另外,學校心理健康中心通過人際交往交流QQ群、心理大講堂QQ群和心理咨詢師培訓QQ群,極大方便學生培訓學習和交流互動。
5.開展網上普查和手機APP,緩解學生心理問題。針對每年新生心理普查結果,心理教師要與心理異常的學生進行約談。首先是輔導員對曾經有“自殺意念”且抑郁分高的學生重點訪談30分鐘左右,之后在所在學院的心理老師指導下將學生分成A、B、C三類。A類學生為心理異常學生,例如,神經癥、或有精神分裂癥傾向等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B類是存在一般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不良,不適應新環境等,其余為C類,癥狀暫時不明顯或在心理課堂上就可以自行緩解。
手機APP客戶端的安裝使用方便學生網上咨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APP平臺名叫“心兜兜”,消除來訪學生隱私得不到保護的疑慮,也拓展了學生咨詢內容和咨詢的深入度。另外,還可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如分析中外經典作品的人物性格內容,促進深睡眠的輕音樂、詩歌朗誦、勵志故事和心理學專業知識介紹,可幫助學生利用碎片的時間學習所需知識。
6.建設省級信息化網絡課程,網上答疑和學業反饋。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在2014-2016年期間建設了集趣味性、自主性、互動性和發展性為一體的湖北省“百門信息化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欄目有心理知識、心理新聞、心理輔導、心理測量、心理論壇、心理情景劇、心理電影和預防艾滋病的動畫等,學生可以根據需要上網選擇性的學習。學校除開設必修課《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外,還開設選修課《人際交往心理學》、《心理影片賞析》、《幸福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極大拓展學生學習范圍,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二)打造精彩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引入心理游戲,促進心理感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視頻、課件教學,內容中穿插“心有千千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勇敢向前進、挖寶送寶”等心理游戲,挖掘學生潛能、促進自我感悟,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游戲中得到增強。
2.強化情境訓練,提升心理素質。課前在網絡課程或者QQ班級群發布任務,以小組競技即興表演情景劇、角色模擬、書面發言、陌生人寒暄和姿態禮儀訓練等方式,加強互動,體驗成長,提高心理素質。
3.制作微課視頻,充實課堂教學。教師借助網絡中的微課或制作較為實用的微課,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內容或者鞏固復習,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畫面、閱讀文字、思考問題,引起共鳴,產生較強的心理律動。
4.開展團體輔導,消除心理困惑。設計戶外團體輔導項目,學生小組為單位,有熱身、承諾、活動、競技、體驗和分享等環節,培養寬容、理解和樂觀等心理品質[4]。
(三)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發揮隱性課程的滲透作用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重視活動載體,舉辦各類主題心理班會、趣味心理運動會和心理情景劇大賽等活動,體驗式信息化手段綜合運用。如主題心理班會內容可選擇學生關注熱點問題,健康戀愛心理和性心理內容可觀看安全校園戀愛視頻、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節目視頻,引導學生正確了解異性、感知社會,打消對社會生活和異性的恐懼感,發展愛的能力;人際交往內容可自導自演或拍攝學生視頻,充分表現性格缺陷的學生特殊行為表現,發揮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性;生命教育內容要借鑒極端性案例進行討論,可觀看生命形成過程的視頻、影片等,通過生動有趣又有深度的活動載體潛移默化提升學生心理素質。
(四)提升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心理健康教師掌握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但是計算機水平普遍偏低,教學方法單一,為推行體驗式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學模式,打造復合型人才,人事和教務等職能部門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計劃,如,精彩課堂建設、信息化技術培訓等,形成長效工作機制。信息化教學培訓和課堂教學培訓幫助教師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師知識結構,解決了教學資源不足、教學模式陳舊、提高了教師現代化教育教學能力[5]。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衛生部 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Z].2005.
[2]湖北省招生網[EB/OL].http://zsxx.e21.cn/e21html/zhaosheng/listihszbkx.html.
[3]王瑩華.高校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學模式探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337-338.
[4]邱小艷,宋宏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驗式教學的實驗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1):95-98.
責任編輯 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