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淵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對行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的胃間質瘤患者聯用鈦夾與尼龍繩縫合其胃壁穿孔的效果分析
高 淵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目的:探討對接受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的胃間質瘤患者聯用鈦夾與尼龍繩縫合其胃壁穿孔的效果。方法:將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期間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8例胃間質瘤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對這18例患者均進行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術中聯用鈦夾與尼龍繩對其胃壁穿孔進行縫合,然后觀察其手術的相關情況。結果:這18例患者均順利地完成了手術,其腫瘤的平均直徑為(2.1±0.3)cm,術中為其使用鈦夾的平均數量為(8.7±3.6)枚。術后為其放置胃腸減壓管的平均時間為(2.4±1.1)d,術后其住院的平均時間為(5.8±2.3)d。術后這18例患者均未出現穿孔出血或胃壁再次穿孔等嚴重的并發癥。術后6個月對這18例患者進行胃鏡復查的結果顯示,其胃壁穿孔已全部愈合,未見鈦夾或尼龍繩殘留,且其腫瘤均未復發。結論:對接受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的胃間質瘤患者聯用鈦夾與尼龍繩縫合其胃壁穿孔的效果顯著,具有安全、有效及術后的并發癥少等優點。
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胃間質瘤;鈦夾;尼龍繩;胃壁穿孔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種具有惡變潛能的消化道間葉源性腫瘤。由于胃間質瘤對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因此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療法治療該病。胃間質瘤起源于胃固有肌層,腫瘤的位置較深,因而采用常規的手術療法治療該病易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腫瘤殘留或胃穿孔等情況,進而可影響其預后。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及內鏡技術的發展,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在胃間質瘤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顯現出良好的效果。臨床研究表明,在對胃間質瘤患者進行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時,聯用鈦夾與尼龍繩對其胃壁穿孔進行縫合,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2]。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接受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的胃間質瘤患者聯用鈦夾與尼龍繩縫合其胃壁穿孔的效果,筆者對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近年來收治的18例胃間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期間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8例胃間質瘤患者。這18例患者的病情均經超聲內鏡(EUS)檢查及腹部CT檢查得到確診,其腫瘤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層,均具有進行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的指征,且均獲知手術的風險,并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這1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9例;其最小年齡為29歲,最大年齡為81歲,平均年齡為(53.6±5.4)歲。
1.2.1 手術器械 電子胃鏡(Olympus, GIF Q260J),透明帽(Olympus, ND-201-11802),鈦夾(Olympus,HX-610-135),尼龍繩(常州樂奧,Loop-30),尼龍繩輸送器(常州樂奧,LD-195),黏膜下注射針(Olympus,NM-4L-1),高頻電切裝置(德國ERBE,ICC 200),IT刀(Olympus,KD-610L),Hook刀(Olympus,KD-620LR),熱活檢鉗(Olympus,FD-1U-1)。術前先用碘伏擦拭上述手術器械(預防患者術中發生感染),并在胃鏡的頭端安裝透明帽。
1.2.2 手術方法 對這18例患者均進行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方法是:術前,對患者進行超聲內鏡檢查,明確其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內部回聲情況和有無潰瘍等。指導患者取左側臥位,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和全身麻醉。用針形切開刀在患者腫瘤的邊緣進行電凝標記。將1~2 ml的靛胭脂、1 ml的腎上腺素和100 ml的生理鹽水充分混合后,在患者的上述標記點旁進行黏膜下注射。用Hook刀沿標記點切開患者的黏膜層、黏膜下層及胃壁,使瘤體暴露。用Hook刀或IT刀沿著瘤體的邊緣將腫瘤從胃固有肌層剝離。若腫瘤的瘤體與漿膜層發生黏連,無法剝離,則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瘤體邊緣切開漿膜,吸凈胃內容物,然后再用Hook刀或IT刀將腫瘤完整地切除。
1.2.3 縫合方法 聯用鈦夾與尼龍繩對患者的胃壁穿孔進行縫合,具體的方法是:在胃鏡透明帽的前端固定尼龍繩環,并將尼龍繩環安裝在推送器上,將推送器與胃鏡經胃壁穿孔一起送至患者的胃內。松開尼龍繩環,保持尼龍繩環始終在術者的視野范圍內。經胃壁穿孔置入鈦夾,用多枚鈦夾夾住尼龍繩環,然后逐漸收緊尼龍繩環,拉攏胃壁穿孔周圍的黏膜,使其向中間聚集,從而閉合患者缺損的胃壁。1.2.4 術后處理 術后指導患者取半坐臥位,并讓其禁食1~3 d,為其放置胃腸減壓管進行胃腸減壓,常規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抗生素及止血藥物等對其進行治療,同時觀察其是否出現發熱、腹痛、腹脹等癥狀。分別于術后1個月、3個月和6個月對患者進行內鏡復查,觀察其胃壁穿孔的愈合情況及腫瘤的復發情況等。
這18例患者均順利地完成了手術,其腫瘤的直徑為0.6~4.0 cm,平均直徑為(2.1±0.3)cm,術中使用鈦夾的平均數量為(8.7±3.6)枚。這18例患者術后均未出現穿孔出血或胃壁再次穿孔等嚴重的并發癥。其中,有3例患者出現腹痛和腹脹,有2例患者出現發熱。對這5例患者進行1~3 d的抗感染治療后,其腹痛、腹脹和發熱癥狀均全部消失。術后這18例患者放置胃腸減壓管的平均時間為(2.4±1.1)d,其術后住院的平均時間為(5.8±2.3)d。術后1個月對這18例患者進行胃鏡復查的結果顯示,其胃壁穿孔基本愈合,其中有15例患者可見部分鈦夾或尼龍繩殘留。術后6個月對這18例患者進行胃鏡復查的結果顯示,其胃壁穿孔已全部愈合,未見鈦夾或尼龍繩殘留,且其腫瘤未復發。
胃間質瘤起源于胃固有肌層,多位于胃底或胃體。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和超聲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胃間質瘤的診斷與治療已不再是難題。內鏡下胃黏膜切除術(EMR)與內鏡下胃黏膜剝離術(ESD)是臨床上治療胃部腫瘤的常用術式。進行ESD可將腫瘤從胃黏膜中剝離,且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胃黏膜的功能[3],因此大部分胃部腫瘤患者均采用ESD進行治療。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是在ESD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可將胃部腫瘤完整地切除。臨床研究表明,在對胃間質瘤患者進行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時,術中有效地縫合其胃壁穿孔十分重要[4]。近年來,臨床上對接受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的胃間質瘤患者聯用鈦夾與尼龍繩縫合其胃壁穿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鈦夾聯合尼龍繩縫合技術包括直線式縫合與荷包式縫合兩種縫合方式。直線式縫合也叫間斷縫合,其操作方法是采用單個尼龍繩和2枚鈦夾將患者胃壁穿孔邊緣的兩條直線拉攏,依據其穿孔的大小,從其穿孔的一側邊緣多次重復上述操作,直至其胃壁穿孔完全閉合。進行荷包式縫合的操作方法是采用3枚或3枚以上的鈦夾沿著患者胃壁穿孔的邊緣固定單個尼龍繩,然后將尼龍繩逐漸收緊,使穿孔周圍的黏膜向中心聚集,從而封閉胃壁穿孔[5]。本研究采用荷包式縫合技術對18例患者的胃壁穿孔進行縫合,其術后均未出現穿孔出血或胃壁再次穿孔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對接受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的胃間質瘤患者聯用鈦夾與尼龍繩縫合其胃壁穿孔的效果顯著,具有安全、有效及術后的并發癥少等優點。
[1]張銀,范志寧,吳潔,等.內鏡下荷包縫合術用于胃壁切除術穿孔后創面的閉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5,18(2):150-154.
[2]鐘蕓詩,時強,姚禮慶,等.內鏡全層切除術后胃壁缺損的金屬夾聯合尼龍繩間斷縫合術[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3):280-284.
[3]焦健華,李學良,于連珍,等.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對胃間質瘤的治療價值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11):632-634.
[4]黃家平,鐘先榮,何朝暉,等.尼龍繩聯合鈦夾荷包縫合在內鏡胃壁全層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17,23(1):80-83.
[5]Ram Gopal Nemkul,胡帝,鄒傳鑫.金屬鈦夾聯合尼龍繩在內鏡治療術中的應用[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6,13(12):11-13.
R615
]B
]2095-7629-(2017)21-0013-02
高淵,男,1987年12月25日出生,碩士學位,醫師,e-mail:gaoyuan4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