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勤
(廣西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疼痛科,廣西 玉林 537000)
簡述對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研究進展
楊 勤
(廣西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疼痛科,廣西 玉林 537000)
頸椎間盤源性疼痛是一種由頸椎間盤病變引起的、發生在頭部、頸部、肩胛區和上肢的、以放射性、牽拉性疼痛或麻木為主要表現的病癥。以往,臨床上對頸椎間盤病變的關注度較高,但對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關注度不足。近年來,隨著臨床上對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研究的深入,有越來越多的臨床工作者及患者開始關注頸椎間盤源性疼痛。在本次研究中,筆者簡單論述了臨床上對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研究進展。
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研究進展
頸椎間盤源性疼痛是一種由頸椎間盤病變引起的、發生在頭部、頸部、肩胛區和上肢的、以放射性、牽拉性疼痛或麻木為主要表現的病癥[1]。此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的特點,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過去,臨床上對頸椎間盤病變研究的重點是該病本身,而對由此病引起的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關注度很低。近年來,隨著臨床上對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研究的深入,有越來越多的臨床工作者及患者開始關注頸椎間盤源性疼痛。在本次研究中,筆者簡單論述了臨床上對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研究進展。
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病因是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2]。頸椎間盤由髓核、軟骨板和纖維環三個部分組成。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頸椎間盤髓核內水分的含量會隨之減少,使纖維環容易發生變性、斷裂等情況,進而可導致軟骨板發生變性[3]。而軟骨板在發生變性后,會使椎間盤攝取營養的能力明顯減弱,從而加快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的進程。此外,頸椎間盤是負責頸部彎曲、扭轉的重要關節。如果人長時間、頻繁地彎曲、扭轉頸部,就會加快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的進程。頸椎間盤在發生退行性病變后,其髓核和椎間盤內會產生大量的IL-6(白細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這些炎性因子會經椎間盤上的放射狀裂隙進入椎間盤的外纖維環和后縱韌帶[4]。而椎間盤的外纖維環和后縱韌帶上分布著大量的交感神經。這些交感神經會將炎性因子傳輸至頸神經和顱神經,使頸神經和顱神經因受到刺激而產生疼痛感。這種疼痛感就是頸椎間盤源性疼痛。它可以向人的頭部、頸部和肩部放射。此外,也有學者指出,頸椎間盤在發生退行性病變后,其內部結構會受到破壞,使髓核沿纖維環溢出。這種情況會刺激竇椎神經,引起頸椎間盤源性疼痛[5]。
頸椎間盤源性疼痛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患者的頭部、頸部、肩部可出現持續性的鈍痛。這種鈍痛可向患者的上臂擴散,但不會擴散至下臂和手部,而且不會引起明顯的神經節段性定位體征。有學者研究指出,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患者多為30~50歲的中年人,且男性的發病率要高于女性[6]。另有學者研究指出,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發生與患者的職業存在密切的關系。長時間保持不正確的坐姿、頻繁地進行扭頭、低頭等活動的人其發生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幾率比普通人高16倍[7]。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認定,進行頸椎間盤X線造影檢查是目前臨床上診斷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首選方法。北美脊柱協會的研究發現,進行椎間盤X線造影檢查的結果是指導臨床醫生為頸椎間盤源性疼痛患者制定治療方案的主要依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根據上述規定和研究結果,制定了診斷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標準:患者的頸部、肩部存在持續性的鈍痛,對其進行頸椎間盤X線造影檢查可見其頸椎間盤存在明顯的退行性病變[8]。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可引起頸、肩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因此,臨床上應對進行頸椎間盤源性疼痛檢查結果為假陰性(患者存在頸椎間盤病變,但暫時未出現頸、肩部疼痛的癥狀)和假陽性(患者存在頸、肩部疼痛的癥狀,但該癥狀與其存在的頸椎間盤病變無關)的患者進行鑒別診斷。
3.2.1 保守療法 目前,對于癥狀較輕、病情經1次X線檢查難以被確診或初次被確診的頸椎間盤源性疼痛患者,臨床上多主張對其進行保守治療。臨床上可用于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保守療法主要包括頸椎牽引療法和按摩療法等。用保守療法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目的是減輕頸椎間盤的負荷,盡可能地保持頸椎的穩定性[9]。王曉英、陳紅帆等[10]的研究指出,聯合使用多點射頻術和臭氧注射術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效果很好,可有效地修復受損的頸椎纖維環,減輕患者頸神經根受壓的情況,而且安全性較高。
3.2.2 手術療法 頸椎間盤源性疼痛患者在進行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佳時,其若符合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就應對其進行手術治療。有研究發現,用手術療法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效果明顯優于用保守療法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效果。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開始使用射頻消融術、激光椎間盤減壓術等手術方法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用這些術式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原理為:1)這些術式可使頸椎間盤纖維環內的膠原纖維收縮,促進纖維環受損部位快速愈合。2)這些術式可減少椎間盤外纖維環和后縱韌帶中炎性因子的數量。與傳統的開放式手術相比,用射頻消融術、激光椎間盤減壓術等方法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具有效果好和安全性高的優點[11]。陳黔、錢黎等[12]的研究結果證實,用經皮低溫等離子射頻靶點熱凝術和椎間盤內射頻消融術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可有效地減輕患者疼痛的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趙秋鶴、劉亞林等[13]研究發現,使用經皮激光椎間盤汽化減壓術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可有效地緩解其頸部、肩部和上臂疼痛的癥狀,而且幾乎不會引起并發癥。張國強、張京新等[14]的研究發現,對于使用射頻消融術、激光椎間盤減壓術、經皮低溫等離子射頻靶點熱凝術等手術進行治療效果不好的頸椎間盤源性疼痛患者,可使用椎間盤減壓植骨融合術對其進行治療。該手術可經頸前路徹底切除頸椎間盤內的病變組織,去除椎間盤中的炎性因子,一次性地解決病變椎間盤后繼出現的脊髓功能障礙等問題[15]。有研究證實,用椎間盤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總有效率高達93%[16]。蔣西嘉、馬勇等[17]等研究發現,用頸椎人工間盤置換術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可有效地促進患者頸椎功能的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
總之,頸椎間盤源性疼痛是臨床上常見的骨關節疾病。診斷此病的最佳方法為頸椎間盤X線造影檢查法。對于經保守治療無效的此病患者,應對其進行手術治療。
[1]劉淵,萬小明,余兆仲,等.頸椎病現代中醫藥研究及治療概述[J].江西中醫藥,2015,16(4):75-78.
[2]宋佳,宋滇文,賈連順,等.頸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研究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5):468-471.
[3]鄭建平,陳楓文,廉凱,等.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治療頸椎病的近期療效[J].臨床骨科雜志,2014,19(6):739-740.
[4]王偉,李安軍,李錦華,等.人工頸椎間盤置換的近期臨床療效和影像學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5,21(2):148-151.
[5]肖林,王嫻默,黃亮,等.射頻結合中藥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6):83-84.
[6]王曉英,魏輝,陳紅帆,等.多點射頻聯合臭氧注射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5,21(1):72-73.
[7]徐澄,肖林,張忠貴,等.髓核內減壓加靶點射頻消融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4,20(4):282-284,286.
[8]張弘來.術中頸椎間盤造影穿刺對頸椎間盤退變的影響[D].寧夏醫科大學,2013. 21(5):206-207.
[9]劉娜,吳大勝.手動脈沖射頻聯合發散式沖擊波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分析[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22(11):871-873.
[10]王曉英,魏輝,陳紅帆,等.多點射頻聯合臭氧注射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5,21(1):72-73.
[11]于密生,劉志奇,馮春芝,等.鎮痛液聯合臭氧頸椎旁注射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藥,2014,15(6):899-900.
[12]陳黔,錢黎,張亮,等.兩種介入方法治療椎間盤源性頸痛的療效比較[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22(9):700-702.
[13]常成,趙秋鶴,劉亞林,等.經皮激光椎間盤汽化減壓術聯合臭氧注射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22(7):553-555.
[14]張國強,張京新,魯世保,等.頸椎間盤置換和ACDF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比較[J].海南醫學,2016,27(4):574-576.
[15]廖維峰,肖晟,黃象望,等.人工椎間盤置換加頸前路椎體次全切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多節段頸椎病[J].醫學臨床研究,2014,13(1):75-77.
[16]李程,王冰,王一宇,等.兩種前路手術治療鄰近雙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5,25(5):433-437.
[17]蔣西嘉,馬勇,徐南偉,等.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與椎間融合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3):93-95.
R681.5
]A
]2095-7629-(2017)21-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