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海東
摘 要:農民專業合作社能提高同類產品的競爭實力,保證同類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更好地為農民服務。從宣傳力度、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扶持力度等方面,分析目前古城街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1-0023-02
自2007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行以來,在寬松、和諧的大環境下,各地合作社以雨后春筍般涌現,且發展態勢良好。云南省新平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也存在著經營管理不善、經濟實力弱等諸多問題。帶著這些問題,結合新平縣古城街道實際,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做淺顯分析。
一、古城街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云南省新平縣古城街道于2011年3月30日成立,位于新平縣城西南部,轄錦秀、古城、納溪、昌源、他拉五個社區53個居民小組75個自然村,面積145.8平方公里,總戶數7 048戶,總人口19 543人。2015年農民居民可支配收入11 288元,人均占有耕地0.79畝,人均產糧288公斤[1]。古城街道轄區內現有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其按行業劃分,有4個種植業、1個養殖業、2個服務業,主要經營內容為蔬菜種植、畜禽養殖、林果種植和農產品產銷,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1.樹立了發展壯大產業的意識。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成立,特別是古城、他拉一線群眾逐步形成了他拉社區以主產品種洋芋為主、古城社區以主產品種蔬菜為主來發展壯大產業的意識。經過幾年的發展,古城社區樹立了以發展蔬菜、他拉社區樹立了以煙后蔬菜為主的產業發展思路,通過專業合作社多年的帶動,古城蔬菜和他拉洋芋在省內外市場中有一定的影響力。
2.樹立了市場風險意識。轄區內的7個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在合作社的帶動、組織下,市場風險意識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他拉社區的蔬菜和古城社區的生姜在合作社的組織下,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在歷年波動起幅較大的不穩定狀態下,逐步走向了今天的可預見的市場競爭中,從而使合作社成員的利益在市場的變化不定中能得到最大的保護,進一步樹立了合作社的市場風險意識。
3.樹立了發展產業要依托合作社的意識。從合作社成立最初至今,歷經八 年。八年中,合作社成員帶動非成員2 517戶,主要集中于古城、納溪、他拉一線。最典型的古城社區屬城郊結合部社區,從一個以種植蔬菜為主、零星種植生姜的社區發展成為家家種蔬菜、戶戶種生姜的社區,從最初的小打小鬧形成了今天的產業規模,農戶參加科技培訓,引進新品種試驗示范都依托各專業合作社,在發展有規模、有市、有競爭力的產品時都離不開各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在其中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在街道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的提質升檔中,合作社起到了推進器的作用。
4.拓寬了農民增收的路子。通過專業合作社的引導和發動,擴大了種植規模,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以古城社區為例,古城社區屬于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社區,2007年在未大規模種植蔬菜、生姜前,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 206元;2008年6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大種植規模后,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 362元,增長了156元,增幅5%;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 106元,比2007年增加8 900元,增長277%。在2015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中,農戶僅從種植蔬菜一項,人均獲得的收入就是2 829元。
5.拓寬了培養農村人才的渠道。各專業合作社在發展產品的同時,注重培養各類實用人才。2013年,經新平縣農村實用人才認定領導小組認定,古城街道高級農村種植能手4人,養殖能手5人,加工能手1人,專業合作社負責人1人;中級農村種植能手11人,養殖能手14人,加工能手8人;初級農村種植能手25人,養殖能手27人,加工能手10人,專業合作社負責人1人,農村經紀人1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合作社成員或是被合作社帶動起來的農戶。
二、古城街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宣傳發動不全面,認識不到位。目前,群眾對合作社的參與和認可程度有限,廣大農民對合作社不了解,不清楚,在社區層面宣傳發動不全面,干部群眾對合作社缺乏了解,對合作社的作用更是缺乏足夠認識,導致合作社發展速度較緩慢,社員少,行業單一,規模偏小;加之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時間不長,合作社在帶動農民致富方面的作用還不突出,導致社區干部扶持合作社發展的主動性不高,農民參與創辦合作社的積極性不夠。
2.經營管理不規范,帶動能力有待于提高。雖然全部合作社都進行了工商注冊登記,也建立和完善了組織機構,但成員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管理意識淡薄,致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會、監事會流于形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發揮作用,經營管理不規范。合作社業務內容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初級農產品的購銷上,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少,有自主品牌的少,產品附加值低,難以實現帶動農民抵御市場風險、大幅增收的目標。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級農產品,缺乏產品精深加工,無法提升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難以將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導致產品附加值低。除古城生姜、他拉蔬菜外,其他專業合作社未結合產業特色形成品牌效應,產品附加值低。目前,7個合作社中擁有注冊商標的合作社僅1個,其他合作社沒有申辦專利、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7個合作社中,有種植業的、養殖業的、產銷結合的,在日常經營中,各合作社之間無有效合作,各自為陣,各行其是,沒有找到跨產業合作社的合作點,無法形成有效競爭力,合作社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有限。
3.合作社人才匱乏,勇闖市場的勇氣和膽識不足。目前,合作社發展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愛奉獻的優秀帶頭人很少,農產品經紀人缺乏,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前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因素,在面對產品和市供求對矛盾時,主動去分析、把握、適應市場的積極性不高,開拓市場的勇氣和膽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4.經濟實力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部分對合作社的項目支持、資金支持、金融支持(政策性)、稅收優惠等政策難以落實到位,合作社成立后發展困難,尤其貸款難,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戶因無資金支持無法進行擴大生產,有的專業合作社在建社初期,由于資金缺乏,工商登記后,就基本沒有開展過業務活動,專業合作社名存實亡,背離了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初衷,從而導致對社員的凝聚力、號召力不強。各專業合作社成立后,現在各級部門對其沒有制定后續發展的強有力的扶持措施,全縣還沒有出臺規范的扶持政策,當各合作社遇到自我無能力消解的資金困難和市場風險時,往往求助無門,合作社進一步發展沒有保障。
三、加快古城街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強宣傳力度。要充分利用合作社法宣傳日、平時宣傳等大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有關政策法規,擴大覆蓋面,增強針對性,加強與成功的合作社進行溝通交流,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農民合作社的服務管理水平,不斷吸引和鼓勵更多的農戶加入到合作社中來。
2.加大市場知識的培訓。縣級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當地政府指導力度,舉辦好培訓班,每年有組織地對合作社負責人、鄉村能人、經紀人進行創辦、運營、財務管理等相關知識培訓,培育一批具有現代農業理念的肯吃苦、埋頭干、會經營的合作社帶頭人。對能明顯發揮農村經紀人、種養大戶和農村能人作用,有一定銷售渠道、有一定生產加工技術、一定市場拓展能力的經紀人牽頭聯合農民創辦合作社的要從縣級層面給予獎勵[2]。不斷鼓勵合作社申報市級、省級、國家級專業合作示范,通過培育典型增強示范帶動作用。
3.進一步規范發展。建議成立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幫助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和完善內部運行機制,使其真正成為“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農民自己的組織[3]。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大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爭創農產品品牌,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依托云南泰潤食品有限公司、華興食品有限公司、何禮醬菜廠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在省、市、縣外,從縣級層面加大推介、招商的力度,讓更多外面的企業與縣內的各專業合作社合作,拓寬縣內專業合作社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4.加大政策、資金的扶持力度。建議縣級抓緊出臺鼓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加大與農業、工商、稅務、金融、供銷等部門的溝通合作,爭取各項惠農政策,切實解決農民想辦合作社但又辦不好合作社的阻礙,切實解決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設立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對那些群眾認可、市場前景好、產業發展潛力大,但發展中遇到資金困難的合作社給予資金上的扶持。
自2007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行以來,在寬松、和諧的大環境下,各地合作社以雨后春筍般涌現,且發展態勢良好。云南省新平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也存在著經營管理不善、經濟實力弱等諸多問題。帶著這些問題,結合新平縣古城街道實際,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做淺顯分析。
一、古城街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云南省新平縣古城街道于2011年3月30日成立,位于新平縣城西南部,轄錦秀、古城、納溪、昌源、他拉五個社區53個居民小組75個自然村,面積145.8平方公里,總戶數7 048戶,總人口19 543人。2015年農民居民可支配收入11 288元,人均占有耕地0.79畝,人均產糧288公斤[1]。古城街道轄區內現有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其按行業劃分,有4個種植業、1個養殖業、2個服務業,主要經營內容為蔬菜種植、畜禽養殖、林果種植和農產品產銷,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1.樹立了發展壯大產業的意識。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成立,特別是古城、他拉一線群眾逐步形成了他拉社區以主產品種洋芋為主、古城社區以主產品種蔬菜為主來發展壯大產業的意識。經過幾年的發展,古城社區樹立了以發展蔬菜、他拉社區樹立了以煙后蔬菜為主的產業發展思路,通過專業合作社多年的帶動,古城蔬菜和他拉洋芋在省內外市場中有一定的影響力。
2.樹立了市場風險意識。轄區內的7個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在合作社的帶動、組織下,市場風險意識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他拉社區的蔬菜和古城社區的生姜在合作社的組織下,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在歷年波動起幅較大的不穩定狀態下,逐步走向了今天的可預見的市場競爭中,從而使合作社成員的利益在市場的變化不定中能得到最大的保護,進一步樹立了合作社的市場風險意識。
3.樹立了發展產業要依托合作社的意識。從合作社成立最初至今,歷經八 年。八年中,合作社成員帶動非成員2 517戶,主要集中于古城、納溪、他拉一線。最典型的古城社區屬城郊結合部社區,從一個以種植蔬菜為主、零星種植生姜的社區發展成為家家種蔬菜、戶戶種生姜的社區,從最初的小打小鬧形成了今天的產業規模,農戶參加科技培訓,引進新品種試驗示范都依托各專業合作社,在發展有規模、有市、有競爭力的產品時都離不開各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在其中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在街道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的提質升檔中,合作社起到了推進器的作用。
4.拓寬了農民增收的路子。通過專業合作社的引導和發動,擴大了種植規模,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以古城社區為例,古城社區屬于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社區,2007年在未大規模種植蔬菜、生姜前,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 206元;2008年6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大種植規模后,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 362元,增長了156元,增幅5%;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 106元,比2007年增加8 900元,增長277%。在2015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中,農戶僅從種植蔬菜一項,人均獲得的收入就是2 829元。
5.拓寬了培養農村人才的渠道。各專業合作社在發展產品的同時,注重培養各類實用人才。2013年,經新平縣農村實用人才認定領導小組認定,古城街道高級農村種植能手4人,養殖能手5人,加工能手1人,專業合作社負責人1人;中級農村種植能手11人,養殖能手14人,加工能手8人;初級農村種植能手25人,養殖能手27人,加工能手10人,專業合作社負責人1人,農村經紀人1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合作社成員或是被合作社帶動起來的農戶。
二、古城街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宣傳發動不全面,認識不到位。目前,群眾對合作社的參與和認可程度有限,廣大農民對合作社不了解,不清楚,在社區層面宣傳發動不全面,干部群眾對合作社缺乏了解,對合作社的作用更是缺乏足夠認識,導致合作社發展速度較緩慢,社員少,行業單一,規模偏小;加之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時間不長,合作社在帶動農民致富方面的作用還不突出,導致社區干部扶持合作社發展的主動性不高,農民參與創辦合作社的積極性不夠。
2.經營管理不規范,帶動能力有待于提高。雖然全部合作社都進行了工商注冊登記,也建立和完善了組織機構,但成員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管理意識淡薄,致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會、監事會流于形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發揮作用,經營管理不規范。合作社業務內容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初級農產品的購銷上,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少,有自主品牌的少,產品附加值低,難以實現帶動農民抵御市場風險、大幅增收的目標。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級農產品,缺乏產品精深加工,無法提升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難以將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導致產品附加值低。除古城生姜、他拉蔬菜外,其他專業合作社未結合產業特色形成品牌效應,產品附加值低。目前,7個合作社中擁有注冊商標的合作社僅1個,其他合作社沒有申辦專利、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7個合作社中,有種植業的、養殖業的、產銷結合的,在日常經營中,各合作社之間無有效合作,各自為陣,各行其是,沒有找到跨產業合作社的合作點,無法形成有效競爭力,合作社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有限。
3.合作社人才匱乏,勇闖市場的勇氣和膽識不足。目前,合作社發展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愛奉獻的優秀帶頭人很少,農產品經紀人缺乏,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前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因素,在面對產品和市供求對矛盾時,主動去分析、把握、適應市場的積極性不高,開拓市場的勇氣和膽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4.經濟實力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部分對合作社的項目支持、資金支持、金融支持(政策性)、稅收優惠等政策難以落實到位,合作社成立后發展困難,尤其貸款難,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戶因無資金支持無法進行擴大生產,有的專業合作社在建社初期,由于資金缺乏,工商登記后,就基本沒有開展過業務活動,專業合作社名存實亡,背離了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初衷,從而導致對社員的凝聚力、號召力不強。各專業合作社成立后,現在各級部門對其沒有制定后續發展的強有力的扶持措施,全縣還沒有出臺規范的扶持政策,當各合作社遇到自我無能力消解的資金困難和市場風險時,往往求助無門,合作社進一步發展沒有保障。
三、加快古城街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強宣傳力度。要充分利用合作社法宣傳日、平時宣傳等大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有關政策法規,擴大覆蓋面,增強針對性,加強與成功的合作社進行溝通交流,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農民合作社的服務管理水平,不斷吸引和鼓勵更多的農戶加入到合作社中來。
2.加大市場知識的培訓。縣級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當地政府指導力度,舉辦好培訓班,每年有組織地對合作社負責人、鄉村能人、經紀人進行創辦、運營、財務管理等相關知識培訓,培育一批具有現代農業理念的肯吃苦、埋頭干、會經營的合作社帶頭人。對能明顯發揮農村經紀人、種養大戶和農村能人作用,有一定銷售渠道、有一定生產加工技術、一定市場拓展能力的經紀人牽頭聯合農民創辦合作社的要從縣級層面給予獎勵[2]。不斷鼓勵合作社申報市級、省級、國家級專業合作示范,通過培育典型增強示范帶動作用。
3.進一步規范發展。建議成立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幫助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和完善內部運行機制,使其真正成為“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農民自己的組織[3]。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大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爭創農產品品牌,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依托云南泰潤食品有限公司、華興食品有限公司、何禮醬菜廠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在省、市、縣外,從縣級層面加大推介、招商的力度,讓更多外面的企業與縣內的各專業合作社合作,拓寬縣內專業合作社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4.加大政策、資金的扶持力度。建議縣級抓緊出臺鼓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加大與農業、工商、稅務、金融、供銷等部門的溝通合作,爭取各項惠農政策,切實解決農民想辦合作社但又辦不好合作社的阻礙,切實解決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設立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對那些群眾認可、市場前景好、產業發展潛力大,但發展中遇到資金困難的合作社給予資金上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