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軍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經濟管理思想,對現代經濟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當代世界經濟遇到了嚴峻的挑戰,西方現代經濟管理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表現出乏力的狀況,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濟管理思想卻可以作為補充,用來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管理二者相結合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實現二者的結合必將取得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功。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經濟管理;結合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1-0188-03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經濟管理思想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和基本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千百年來滋養和塑造著中國人的品格與靈魂,建構起中華民族獨特的氣質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綿五千年而不中斷的民族文化。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經歷沖擊、融合、革新、發展,最終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內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和基本思想是以提倡“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為主的儒家思想,在這一核心內涵和基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特征。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濟管理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涵蓋廣泛,涉及到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其中也蘊含著許多經濟管理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從事著社會管理、經濟管理、軍事斗爭、文教思想等各項工作和管理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思想,而這些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
單從經濟管理方面而言,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在千百年來的經濟活動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濟管理經驗,形成了獨特的經濟管理思想,而這些思想又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
從先秦時代開始,中國的先賢圣哲們就對經濟管理思想有過自己的判斷與論述。例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寓于利”,以及君子“謀道不謀食”的言論,反映了儒家重義輕利的觀念,“但不完全排斥‘利,而是要求‘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主張以義求利。”[1]墨家主張義利統一,從而在義利觀上形成了辯證的態度。在經濟思想上,我國很早就形成了“重農務本”的思想,并且這一思想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一直是國家經濟管理思想的基石。在企業經濟管理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出“以人為本,以和為貴”“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以法治國、賢能并舉”等思想,這些思想至今仍是現代經濟管理思想的重要內容。
二、現代經濟管理面臨的困境及出路
時間推進到21世紀,當今時代世界經濟出現了各個經濟體密切聯系而又互設壁壘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態勢。從宏觀上看,長期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在加強,然而,由于近些年經濟發展低迷,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醞釀和發展。“2016年,G20杭州峰會的外部環境異常復雜,美國‘特朗普現象、英國脫歐、難民危機、恐怖事件、社會兩極分化等,使反全球化聲浪時起。”[2]“這一切確實表明,全球化正在退潮,世界變得更國家化,各國對全球化熱情銳減,全球化跌入低谷。”[2]從微觀上看,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其經濟發展的緩慢、停滯甚至倒退。當代主要經濟大國或組織,如美國、歐盟、日本等,近年來經濟發展趨緩,亟須在經濟管理或其他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提振經濟。總而言之,當代世界經濟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經濟發展遲緩,各種不利于經濟發展的思想不斷涌現,從而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困境。
而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雖然從屬于世界經濟的范疇,受到世界經濟總體形勢的影響,然而,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始終能夠相對獨立地保持快速增長,對低迷是世界經濟起到助力和提振作用。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差別迥異,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經濟管理思想而開展的經濟活動實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國企業采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經濟管理思想相融合的經濟管理模式,從而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大大提升。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可供今人借鑒的經濟管理思想,我們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經濟管理思想的營養,結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開創具有新時代特點的經濟管理模式,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例如在面對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各國貿易政策逐漸轉變,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的國際經濟總體環境下,構筑貿易壁壘,保護本國經濟發展的方法并不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與復蘇,它只會片面、暫時地保護本國經濟局部利益不受嚴重損失。從長遠來看,這種以鄰為壑、自顧自存的做法是不利于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要破解當今世界經濟停滯、衰退的困局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正視經濟嚴峻形勢,通過刺激貿易的其他方法,繼續推進貿易全球一體化,千方百計地尋求合作共贏的經濟貿易政策,從而為度過世界經濟發展困局而同舟共濟,勇往直前。而我們提出的這種想法,正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太極圖所體現的陰陽平衡思想。太極圖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的智慧,從相互依存又互補共生的陰陽魚的圖形我們可以得到啟示,陰陽二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二者在動態平衡中得以發展。某一國與世界經濟猶如陰陽二元,相互依存、互補共生。我們做事不能違背這一原則,割裂二者的聯系,這樣就喪失了發展的基礎;我們要在二者的對立中,創造條件,促進轉化,找到實現共贏的途徑,實現二者的動態平衡,最終達到共同發展。
當前世界性的經濟發展不景氣狀況,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各個企業的發展。然而,能夠正確掌握現代企業經濟管理方法、找到適合企業發展的經濟模式的企業,將會在國際經濟蕭條的大背景下脫穎而出,贏得巨大發展;而那些不能適應變化,經濟管理落后的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境地。問題的關鍵在于運用合適的經濟管理方法,經濟效益提升和企業發展的各種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從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狀況而言,要采取合適的經濟管理方法,必先具備成熟的經濟管理思想。各國企業的經濟活動實踐一再證明,單純依靠西方的經濟管理思想或是中國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都不能很好地解決當前經濟發展的諸多問題。只有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濟管理思想與西方近現代經濟管理思想相融合,汲取二者所長,融會貫通,才能很好地解決當前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例如,戰后世界經濟尤其是東亞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這與西方經濟管理思想有很大關系,同時也離不開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所闡述的管理思想。近年來,一股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熱潮已悄然興起,許多人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汲取有益內涵,創新經濟管理方法從而取得巨大成功。例如,人們把儒家的“以和為貴”“誠實守信”思想運用到經濟管理中去,使企業得到巨大發展;人們將道家的“柔性管理”(“所謂‘柔性管理,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法則來進行管理,不把人的主觀意志強加給事物及其過程,即‘無為而無不為;強調‘柔弱勝剛強,認為只有柔弱的東西才是有生命力的東西,剛性的事物很快就要走向反面。” [3])運用于經濟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管理的結合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管理相結合的可能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優秀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貢獻的寶貴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傳承和借鑒意義,它能夠為現代人們提供啟迪和幫助,從而促進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領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濟管理方面的重要思想可以為現代經濟管理提供借鑒和啟迪。因此,我們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使之與現代經濟管理相結合,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習近平強調,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為中華民族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養。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近年來,伴隨著‘國學熱的出現,一些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把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到企業管理之中。特別是2005年以來,從長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再到環渤海地區出現了一大批用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公司治理的企業。這其中既有民營企業,也有合資企業,還有一些是外商獨資企業。”[4]這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管理是可以融合的,二者相結合,能夠促進經濟更加蓬勃地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管理相結合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模式各異而且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之間充滿了激烈的競爭。“曾幾何時,言及企業管理,可口可樂、花旗銀行、通用汽車的故事始終扮演著值得剖析與效仿的經典的角色。然而,2008年爆發的那場金融危機,把這些以往被我們奉為傳奇的企業及其背后的西方企業管理理論一并推下了神壇。”[4]
從國內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企業的規模和數量不斷增多,整體競爭力顯著提升。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企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管理方式落后,尤其是管理理念落后問題。一些企業的管理理念‘全盤西化,對外來的管理經驗和模式盲目地照搬照抄,結果卻不甚理想,無法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些企業,管理理念極為粗放,尤其一些小微企業甚至采取的是家族化管理方式,管理理念極為落后,效率也極差,對企業發展產生了諸多不利的影響。”[5]
所以,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從長遠來說,要想促進經濟繁榮發展,就應該千方百計地提高現代經濟管理效率,而要提高現代經濟管理效率就應該具有現代經濟管理思想。而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管理相結合,可以為經濟管理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管理相結合的優勢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管理各有特點,并且二者可以相互補充。將二者結合起來,可以發揮各自所長,促進經濟更加高速發展。從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管理的關系來說,首先,傳統文化能夠促進現代經濟管理的有效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對幾千年歷史經驗的總結和繼承,必然對現代經濟管理有借鑒和指導作用。我們只有通過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其中蘊含的經濟管理思想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結合客觀實際進行運用,才能實現對現代經濟管理的高效管理。其次,堅持現代經濟管理,還需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的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國范圍內、跨越幾千年的歷史維度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畢竟與世界范圍、與現代社會經濟環境有著巨大的差異,因而我們不能生拉硬套地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來進行現代經濟管理。我們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深入理解分析傳統文化的精髓及運用的思想原則,把握好現代經濟管理的實際情況,借鑒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原則,將之運用到現代經濟管理中去,促進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管理相結合,能夠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經濟管理中注重整體性、處事靈活性、促進和諧共贏等特點,同時又能夠發揮西方近現代經濟管理的科學性、高效性的特點。二者緊密結合,是解決當前經濟領域各種問題,破解經濟發展滯緩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趙玉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探析[J].東岳論叢,2003,(9).
[2] 陳鳳英.G20杭州峰會:全球經濟治理轉型新起點[J].當代世界,2016,(8).
[3] 蔡丹蕓.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鹽業,2016,(11).
[4] 劉迪.回到傳統文化中尋找企業管理之“道”[N].文匯報,2016-07-29.
[5] 張娟.傳統文化在我國企業管理中的運用途經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6,(10).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