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亞英 王嵐
摘要:面對學校進入深度課改的關鍵期,如何從個性化發展目標出發建構適合師生、適切學校發展的學校課程體系?清英外國語學校三年多的探索歷程是:在學校個性化發展目標體系的建構中起步,在支持個性化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前行,在優化課程開發、實施與管理的研究中發展,在改革課程評價的內容與方式的研究中創新,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學校課程管理理念、原則與策略,并最終推動了師生與學校個性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個性化發展目標;創新;學校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1A-0042-05
任何一所學校的課程,都是學校文化的承載與體現,是學校發展的動能與支點。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于2007年建校,2013年學校進入了深度課改的關鍵時期。我們不斷聚焦這樣的幾個核心問題:辦怎樣的學校?培育怎樣的師生?建構怎樣的課程?基于個性化發展目標創新學校課程體系成為了一種自覺的追求。經過三年多的實踐與探索,我們根據學校發展目標和學生培養目標,對課程進行整體規劃,系統設計,精心規劃,以課程建設為發展重點和工作抓手,促進了師生的個性發展與學校的特色發展。
一、學校個性化發展目標體系的建構
1.明晰學校發展愿景
學校是什么?在我們看來,學校不是一個物質的組合體,而是一個生命的集合體。來自世界各地的師生,共同組成了清英外國語學校這一獨一無二的生命集合體?;谶@樣的思考,我們提出了“學校中的兒童地球村”這一學校發展愿景。學校對于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兒童來說是一個精彩的世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兒童地球村。 學校是屬于兒童的,學校成為兒童的學校;學校是展現世界的,學校就是世界的村落。學校在世界中,世界也在學校里。
2.明確學生培養目標
我們認為:從兒童到成人這一成長過程中,學校是一個學習場,同時也是生活場,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地位。在不可復制、不可重來的學校公共生活中,學校應該引導兒童自然、自由、自覺地成長,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學會創造。因此,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學會共同生活”的培養目標。
基于學生培養目標,立足于學會共同生活的實踐層面推進研究,通過學生調查、教師訪談、家長問卷、專家論證等四個步驟,從“安全素養、關系素養、參與素養、時代特需素養”四大維度形成了清英學生核心素養的四輪驅動模型,不僅有從一級指標到二級指標的制定,更有從頂層的系統設計到底層的系列實施,理論的模型建構與實踐的行動推進互為促進。
3.確定課程建設目標
什么樣的課程是好的課程?好的課程一定要有更多的選擇性、更高的適切性、更強的發展性。我們課程建設的目標是:努力為每一位學生設計課程,讓精彩的課程成為學生選擇清英、信任清英的理由。建構適合不同學生多元發展的路徑,尊重師生的個性選擇,鼓勵師生的個性發展;發現學生的不同潛質,發展每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探索人才成長的規律,尊重個性選擇,鼓勵個性發展。
4.確立教師發展目標
學生要個性化發展,必須以具有個性化課程實施、開發能力的教師為支撐,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有特色的教師是保證。我們認為:每個教師都要發展,但不一定是一樣地發展;每個教師都要提高,但不一定是同步的提高;每個教師都要合格,但不一定是相同的規格。我們提出人人成為課程的研發者,開發和創造自己的課程,并在此過程中收獲四種能力: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獨立建構課程的能力,創生教學策略的能力,完善課程體系的能力。最終人人成為自己、成長自己、成就自己。
二、支持個性化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
1.創生學校課程標識
把清英外國語學校這個兒童地球村看作是一個大教室,強調教育的視野、課程的視域,讓“清英”這個大教室時時處處都彰顯其特有的教育功能。我們把這個大教室叫做“第七號教室”,在“第七號教室”誕生的課程就是“七號課程”?!捌摺迸c“清”諧音,意味著這個教室是帶有清英特質的教室;“七”與“七彩”相連,意味著學生在清英這個大教室共度七彩童年生活;“七”與圣經《創世紀》第七日相呼應,意味著我們倡導的是真正屬于主體的課程文化;“七”與“六”相連,更寓意超越六年,影響當下,更影響未來。
2.構建課程結構圖譜
從兒童發展與成長的規律出發,從“我與自身”“我與自然”“我與社會”三大維度進行系列化的思考與系統性的建構。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全面整合為“七號課程”。根據課程內容與目標的不同,劃分為“人格與品德”“閱讀與表達”“思維與探究”“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以及單領域或跨領域的“綜合與實踐”。
3.形成三種課程類型
在“七號課程”圖譜的整體建構下,我們根據課程實施對象的不同,將學校課程分為三大類別,分別是普適性課程、專設性課程和兒童自創課程。三類課程互為補充,為每位學生提供“基礎發展+個性成長”的全方位服務。通過“聯課+基礎課”“自然班+走班”“必修+必選+可選”等多元共融的方式,實踐“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
普適性課程,是普適所有兒童的課程。涵蓋各類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與基本活動經驗,是培育學生基本素養的課程。普適性課程分為基礎學科課程(涵蓋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科學等)、學科聯合課程(包括單學科的聯課和多學科的聯課)、節慶典禮課程(包含成長儀式課程、文化探究課程等)。
專設性課程,是個性定制課程。我們致力于為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以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與個性成長。專設性課程有學校層面的專設課程和教室層面的專設課程。學校專設性課程,分為每周選修課程和每日選修課程。每周選修課程以學期為時間單位,開學初進行電子選課,每周三下午兩節課全校走班選修。每日選修課程包含每日專設課程與每日社團課程。每日專設課程以項目學習為形式,學生自我申請,提前進行原課表課程學習,經過考核后可在班級開設普適性課程的時段參加專設課程學習。教室專設性課程,為班級學生設計能滿足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發展需求的特色課程,同時也促進教室的特色發展,各具特色的教室形成了教室共同體,提高了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近三年來,老師們先后創生了近60門教室課程,如:金薔薇課程、小古文課程、讀寫繪課程、茶藝課程、電影課程、郵局課程、黑小麥課程……他們在課程研發中尋找到了自己的生長點。張中權老師的郵局課程被《中國教師報》評為世界最有創意的28個課程之一,孫愛國老師的石頭課程登上江蘇春晚,《當代教育家》介紹詹麗萍老師的發夾課程故事,《中國教師報》刊登李靜潔老師的電影課程敘事等。
兒童自創課程,是從兒童的經歷和體驗中“長”出來的,真正屬于兒童自己的課程。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位兒童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研究基地、研究項目、研究內容,必然會生發屬于兒童自己的故事。毛毛蟲、小蚯蚓、蝸牛、楓樹、螞蟻……一系列常見普通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兒童課程探索的載體。家庭實驗室、編寫屬于自己的書、小種子課程、輪胎課程……一門門兒童自創課程在校園各個角落生長。
三、優化課程開發、實施與管理的研究
1.探索三種整合方式
(1)基礎學科課程強調學科內部的整合
從單元整體的角度重組:遵循整體原則,多種版本融合,單元主題統整。把各類資源、各種文本、各式作品通過主題進行鏈接,形成關系,建立結構,從而形成群文閱讀、組塊教學的新模式。
從體系遷移的角度重構:將分布在各冊的相關內容進行整體打通,聚焦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以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孕伏為主線,從結構到建構,回歸知識發生發展的原初狀態。
從實踐運用的角度重建:建設語言學習的真實環境,建構語言交際的真實場景,激活語言交流的真實需求,形成語言文化的真實傳播。蘇教版譯林牛津教材與原版牛津教材相互融合,以場景為主線,以主題為串聯,建構形成校本化的英語課程內容體系。
(2)學科聯合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統整
技術為媒,建構探究課程:將數學、信息技術、科學三門學科打通,以項目學習為方式,以團隊合作為基礎,以實驗研究為過程,形成集實驗設計、變量控制、技術應用、測繪分析、成果發布為一體的探究課程。如:“蒜葉的生長”研究項目,以蘇教版數學教材中“蒜葉的生長”為基點,綜合運用科學實驗的變量控制,IPAD攝影與攝像,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繪制與分析,最終通過美篇、小影、初頁等app進行成果發布。
創造為魂,建構童話課程:集中兩個星期約16課時,通過時間的聯合、師資的聯手、基地的聯動,借助讀童話、編童話、寫童話、演童話的全過程,引領學生在品讀、感悟、續寫、創編、導演、表演中領悟人性的美好與生命的美妙。在協同中創造,在合作中超越,在分享中收獲。每一個角色、每一段情節、每一種表達、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背景、每一個道具,都充盈著兒童對于人生的理解、對于夢想的追求。
體驗為核,建構崗位課程:“兒童地球村”是一個與真實世界一樣的全職業體驗館。擁有集超市、郵局、銀行、機場、車站、農場等為一體的兒童地球村體驗中心。兒童基金會、模擬聯合國、少年科學院、夢想星巴克、超市CEO等一系列“兒童地球村”崗位體驗項目課程群組的建立,讓兒童在小小的世界中、在變化的崗位里、在共同的生活中學習、體驗、成長。
(3)節慶典禮課程強調超學科整合
三大成長儀式課程:選取六年成長生涯中最具意義的三個時期,形成獨具特色的清英成長儀式課程。“書包節”寓意小學旅程的開啟,借助書包這個物化載體開展系列課程。通過開發系列化與書包相關的主題研究,融語文、數學、英語、藝術、體育等全學科內容,引領兒童愛上學校、愛上班級、愛上團隊、愛上學習?!皳Q牙節”寓意成長旅程的相伴,借助牙齒這個物化載體研發系列課程。以生動形象的牙齒形象為導引,開展關于健康與成長的系列專題研究。“單車節”寓意未來旅程的開啟,以單車這個物化載體進行全系列課程的設計。貫穿六年級整個學年,包含夢想課程、勇氣課程、團隊課程、青春期課程、宴會課程、感恩課程等等,在單車節畢業典禮課程中達到最高潮。
兩大文化探究課程:在系列化的課程設計與實施中,提升每一位兒童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力以及對于世界文化的理解力。中國文化節,學生們以56個班級,研究56個不同的民族。通過走進民族傳統節日、了解民族服飾文化、感受民族飲食文化、學習民族語言文化等感受中國文化的多元與多姿。外國文化節以科技、政治、飲食、運動、文學等多個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每一屆聚焦一個國家(如:走進美國——自由與夢想,走進德國——自強與堅韌等),引領學生廣全球視野,擁世界胸懷,擔人類責任。
2.創新兩類課時設置
在“七號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系統整合了課程與課時,在不改變課時總量的基礎上調整與優化,設置了40分鐘的基礎課與60分鐘的聯課,從而實現課程設置的個性化與最優化。通過前期的調研、采訪與分析,我們對60分鐘聯課進行了詳細的可行性分析與問題的提前性破解。從學生立場與學科角度出發,建構起不同學科、不同年段的聯課教學組織模型。
3.建構一種易課理念
我們大膽提出了“易課”的教學理念。教師的角色從學科教師走向領域導師。學生的身份從單科的學習者成為整合的探究者,從個體的學習者成為團隊的合作者。學習的過程聚焦協同學習、深度碰撞、差異引領、成果共享。形成“三學三展”的易課模式:課前自主先學,課中合作群學,課后拓展延學;課中自我展示、同伴展示、團隊展示,并留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在學習的過程中,倡導五個不一樣:學習進度可以不一樣(延后學習、提前自學),學習目標可以不一樣(普適目標、個性目標),學習內容可以不一樣(整合學習、跨段學習),學習地點可以不一樣(教室、個性化學習室),學習方式可以不一樣(小組學習、個別學習)。
4.開發一套選課系統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形式和學習內容同樣重要,只有讓學習變得像游戲一樣好玩,孩子們才能被吸引。在信息化技術背景下,我們開發了學校課程管理平臺,設置了選課系統。師生每人一個賬號,一站式登陸,實現電子選課、即時備課、資源共享、數據記錄、評價跟蹤、成果展示等為一體的選修課程管理系統。
四、改革課程評價的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1.嘗試推進全程性評價
形成課程開發的全程評價體系。重視課程開設的需求評估、課程綱要的撰寫評價、課程實施的過程評價、課程成果的展示評價。
2.嘗試推進立體性評價
從課程開發與實施者、課程參與受益者、課程觀察與管理者三個維度對課程內容、實施方式與實施效果進行立體性評價。
3.嘗試推進特色性評價
(1)從單一課程評價走向整合領域評價。如:從文化意識、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與情感態度五個維度形成“閱讀與表達”課程領域的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
(2)從量化定級評價走向質性升級評價。校本化制定普通話評價標準、英語考級標準、中英文寫作升級方案及閱讀銀行評價方案,引領學生自定目標、自我挑戰、自我提升。
(3)從技能達標評價走向素養發展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能力進行跟蹤記錄與實時評價。如:結合學?!凹倨谥蓖ㄜ嚒弊鳂I改革,進行“閱讀與表達”假期作業內容、形式的設計研究,重視個性閱讀,提倡綜合實踐。
五、學校課程管理的原則與策略的研究
1.目標體系建構的三大原則
(1)基于學生生命成長的原則。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校中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基于個性化發展目標的課程建構需要我們看到不同、尊重不同、發展不同。
(2)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原則。每一個教師都是一個富有獨特思想、獨立人格的生命體。課題的研究、課程的建構、課堂的實施過程,不僅僅是促進兒童的生命成長的過程,更是師生同生共長的旅程。讓每個教師感受專業的價值、體悟教育的幸福,是學校的應有之義。
(3)基于學校特色建構的原則。學校最大的特色不在環境而在課程。每一所學校都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課程。學校課程之根正是學校的文化之魂。每一所學校都應該用課程為學校立魂。
2.學校課程建設的一項理念
學校成其為自己的學校,課程成其為自己的課程,課堂成其為自己的課堂,每一位師生都可以、也應該“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其目標是為了自己的發展。自己是課程的資源,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己要參與課程的決策、設計與實施,每個人都是課程的領導者與創造者。自己的課程,從群體上講是學校的課程;從個體上講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自己的課程。這里的教,既指教師的教,也指學生的教。這里的學,既指學生的學,也指教師的學。[1]
3.學校課程管理的三種策略
(1)理念、機構、機制一體改革。確立學校教育哲學,指導學校發展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層次。變革學校組織機構,從行政管理走向專業引領。改變學校管理機制,從被動參與走向主動創造。
(2)課程、課題、課堂一體探究。以改變思維方式為第一要務,課題導航課程變革,課改推進課題深入,改課實現研究增效,實現課題高位引領與課堂底層實施的雙驅動,建構“課改—改課”一體化進程,讓課程、課題、課堂共生長。
(3)研發、實施、評價一體管理。形成課題研究與課程改革的學、研、創共同體。從課程研發、課程實施到課程評價的全程進行指導、推進、督促、評估、反饋、調整與優化。
基于個性化培養目標,全員聚焦課程的結構方式、組織方式、實施方式的改革,形成了人人開發、人人研究、人人發展的良好科研生態。教師的課程意識得以提升,研究能力得以提高,特色發展速度得以加快。而課程內容的多樣與可選,課程實施的立體與特色,又促成了兒童個性化發展目標的達成。創新學校課程體系,推動的不僅是師生的個性化生長,還有學校的特色化發展。改變是研究的常態,創新是行走的姿態。課程改革,我們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奚亞英.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創新課程體系報告[J]. 江蘇教育研究,2014(3A).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