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菊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進而推動了各行各業根本性的變革。不僅營造了多媒體計算機交互學習環境,也給各學科教學帶來了全新的面貌。中學地理作為基礎的學科之一,其知識跨度之大,空間性、綜合性之強,都對多媒體輔助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旨在通過對多媒體技術在中學地理課堂的運用,探究其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中學地理;教學
不同于以往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把握,新課標下的中學地理更傾向于對系統地理知識和地理環境的理解與學習,其教學內容不僅涉及了自然事物,更囊括了人文現象,除此之外,更有時間、空間等多維的跨度。在此基礎上,中學地理教學也給授課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形象全面地講解地理要點,高效率地展開課堂教學,也成了中學地理教師頗為關注的教學重點。
一、多媒體技術在地理課堂的具體運用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創新教學模式
眾所周知,傳統的地理教學課堂僅僅拘泥于老師、黑板和教材,無論是山脈、河流還是自然景觀都需要教師用語言去描繪,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使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而且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課堂效率。因此,中學地理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識與趣味的結合,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創新教學模式。
比如在講熱帶雨林氣候這一模塊時,可以播放一段關于熱帶雨林動物生存現狀的紀錄片引出該知識點,在學生們觀看結束后,進而提出一些問題,比如熱帶雨林中的猴子為何生出了卷尾,一些動物身上為何生出了蹼,鳥類和昆蟲類數量為何如此繁多,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在學生們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于上述問題進行解答,之后教師再對此進行答疑:猴子的卷尾就像多出來的一只手,可以用來抓住樹枝;動物身上生蹼是為了更好地在樹枝間進行滑行;鳥類和昆蟲類數量繁多是為了在風力不足的情況下將植物種子傳播到遠處。講到這里,關于熱帶雨林的生存環境以及氣候環境便呼之欲出,教師進而總結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及典型的動植物。
學生聽完講解后恍然大悟,與此同時也在相對輕松、趣味十足的教學氛圍里展開了有關熱帶雨林知識點的學習。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萌生出趣味,更對熱帶雨林氣候概況有了大致的了解,紀錄片的播放更是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氣候的印象,如此創新教學模式,可謂是事半功倍。由此看來,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地理課堂的運用,可以使原本枯燥無味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提高了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2.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化抽象為具體
在地理教學中,除了自然環境的成因、人文地理的保護措施等需要硬性記憶的知識點,還有一些抽象的內容需要理解,比如山脈、河流、分界線、景觀遺址等,這些內容如果只憑借老師的講述,就會變得抽象乏味,學生記不住相關知識,在做題時也無從下手。在此情況下,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又一次凸顯。
比如在講中國地理概況這一模塊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以圖像的方式放映中國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以及一二三階梯的分界線,讓學生們對中國地理概況有大致的了解。如此一來,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便會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相關知識點也在學生們的腦海中留下了較為深刻印象。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多種感官記憶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空間感、位置感、時間感、視覺感等感官缺一不可。如果單純靠背誦、靠記憶,根本無法全面掌握地理內容。
在此基礎上,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參與顯得至關重要。一方面,我們可以借助圖像等,將教學中所涉及的景觀、山川河流、地形地勢等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出來,加深學生們的記憶與理解;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借助相關地理類紀錄片或者電影,探究某一地理現象的成因。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地理課堂的積極作用
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課堂教學尤其是地理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只依靠教師講述的教學模式,而且兼顧了地理學習時的趣味性與知識性,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課堂氣氛活躍,知識的吸收轉化更加迅速合理,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不可過度依賴也不可漠視其作用,唯有合理利用,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才能充分做好課堂引導,擴大授課范圍以及知識面,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元鏡,謝幼發.多媒體組合教學實踐[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5.
[2]肖建春.中學地理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