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關鍵詞]黨報社會新聞;作用;方法
什么是社會新聞,新聞學界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而言,那些反映社會生活、體現社會倫理道德,報道有關社會風氣,社會問題,風俗民情,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奇聞逸事,能夠激起讀者某種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聞均被認為是社會新聞。
社會新聞擔當著對人與社會的教化整合功能,因而,在選擇和報道社會新聞時,黨報把出發點和立足點放在弘揚先進的社會道德,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和促進社會進步上,堅持社會新聞的高品位和高格調,才能推出一批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不但陶冶了人們的情操,給人以啟迪和振奮,激發了對善良人性、美好人生的追求,而且充分反映了生活主流和社會本質,體現了時代精神。
一、倡導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社會風尚
“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傳播學理論也告訴我們,作為社會精神環境、道德環境、輿論環境的重要塑造者和守護者,黨報必須高瞻遠矚、高雅脫俗、廣為傳播積極向上的高品位新聞,并在健康昂揚的整體氛圍中引導受眾,力求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社會風尚。
社會新聞因與人的道德品質、精神面貌、社會風氣等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對社會的整合、教化功能表現得尤為明顯。一位資深報人就曾說:“我們十分注意發掘普通市民的精神閃光點,市民中常有些精神火花,閃現在日常生活中,說起來似乎很小,但點點滴滴積攢起來,我們去顯示、去放大,就顯示出一種精神的導向,這對主人公是一種激勵,對他人是一種感染和鼓勵,對全社會而言是一種倡導。”
在典型報道上,黨報要客觀地看待歷史與現實,認真總結經驗與教訓,克服認識典型上的主觀主義,宣傳典型上的模式化、運用典型上的實用主義,實事求是地發現、認識典型,挖掘潛力、集中精力,精心安排、調配人員,組織、報道好典型,還要立足實際,報道典型,典型必須真實、可靠,必須真正為群眾所接受。否則,典型報道的一切功能都無從談起。這就要求黨報工作者要深入實際去發現、調查、核實典型。
二、社會新聞應當體現理性思考
社會新聞是眾多新聞類別中的一種,是與政治新聞、經濟新聞等相對而言的,但它們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有時會形成交叉,不能完全割裂開來。正因如此社會現象背后往往暗含著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誘因,體現了時代精神、社會理想、生活價值的轉變,預示著時代發展的趨勢性方向。黨報的社會新聞報道,應該與它的權威大報形象相符合,不應局限在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熱點的簡單描述,而應該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把握事件的來龍去脈及相關背景,從新聞事件的演變過程對其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報道,挖掘社會現象背后的深層意義。
平民化訴求是指黨報從普通群眾的立場出發,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報道新聞,滿足普通群眾的利益和要求,其核心是對普通群眾的生存狀況和尊嚴、價值的肯定。三貼近的原則為黨報用平民化視角報道新聞做出了原則性的指導和具體要求。曾有一位黨報總編指出,落實三貼近一要通過加大信急量、服務性、解惑釋疑力度和輿論監督來改進內容;二要通過改變傳統的報道方式來改進形式,用群眾的語言反映群眾的心聲來改進作風。也有資深記者表示,為了做好三貼近,新聞工作者要進一步增強受眾觀念、服務觀念,進一步改進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深入群眾、敬業勤業,還要改進文風,形成樸實、生動、清新的新聞風采。
三、挖掘典型報道的潛力
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型報道則是對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突出的人物或事件的報道。這些報道主要是正面典型報道,同時也有少量的反面典型報道。正面典型報道具有激勵讀者向典型看齊的效用,反面典型報道則起著相應的警示作用。由于典型報道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因此,在新聞輿論引導中發揮著領路和示范作用。
典型報道是黨報的長期保留“項目”,黨報在這個長項上對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也積累了豐富的報道經驗:包括典型的發現、總結、推廣,報道上采用評論、消息、通訊配套成文,以強化宣傳效果。就像20世紀50年代宣傳了王崇倫、郝建秀、時傳祥、黃繼光、邱少云等模范英雄人物;60年代宣傳報道了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先進人物和大慶、南京路上好八連等先進單位的事跡,在當時的社會上產生了轟動效應,典型報道也進入了第一個輝煌時期;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集中宣傳了朱伯儒、張海迪及中國女排等典型事跡,同時又報道了馬勝利、步鑫生、關廣梅等改革人物和典型單位的先進事跡和經驗,以及90年代以來的對孔繁森、徐虎、李素麗等典型人物的報道。在當今中國社會的輿論引導中仍然具有強烈的指導和示范作用,因此,黨報作為輿論引導的主力軍,就應充分重視發揮典型報道的作用,挖掘典型報道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