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元
摘 要:為了滿足我國現階段農村環境管理工作的要求,必須要健全農村環境管理機制,改變傳統的農村環境管理觀念,提升農村居民的環境管理參與意識。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環境管理體系逐步健全,但是目前來說,與之配套的環境保護法律尚未健全,農村居民尚且缺乏科學的公眾參與意識,農村居民環境管理參與渠道尚不暢通。為了解決實際環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須提升農村群眾的參與意識,健全農村環境管理機制。
關鍵詞:農村環境管理;群眾參與意識;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1 群眾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的途徑及主要存在問題
1.1 群眾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的途徑
政治性參與渠道是農村群眾參與環境管理的重要途徑,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是農村居民的常見參與渠道,群眾可以通過基層委員會反映相關的環境管理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城鎮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重要表現形式。
社會性參與渠道是群眾參與環境管理的另一重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公眾可以參與各類的環境保護團體,進行農村環境的監督及管理,這類團體具備強大的群眾基礎,是社會輿論的典型代表,通過對公正輿論媒體,達到間接性環境管理的效果。隨著社會人文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政府的行政管理日益透明化,政府經常通過網站發布近階段的環境管理現狀,公布一系列的環境政策法規,這些環境信息日益透明化,極大保障了民眾的知情權。農村居民也可以通過提供新聞線索,反映關于農村環境管理的問題。
1.2 群眾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的常見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系日益健全,但是目前來說,我國的農村環境管理制度并不健全,在某些細節方面,我國的農村環境保護法規并未涉及到。受到城市中心主義的影響,我國的環境管理法規更加側重于城市及工業環境污染的處理,專業針對農村生活的環境管理法律尚不健全。整體來說,我國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村基層環保機構體系尚不健全,農村居民缺乏積極性的環境管理參與意識。
國家缺乏針對農村環境管理的法律法規,我國法律主要規定了民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義務,這間接影響到民眾參與環境管理的積極性,我國的環境保護法規尚不健全,居民缺乏環境知情權,國家對于民眾參與環境管理的方法、途徑、程序等尚未給出明確性規定。
我國農村居民普遍缺乏環境管理的參與意識,有些農村依舊堅持片面發展經濟的觀念,環境保護意識非常淡薄,農村環境產權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界限尚無清晰。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村居民是農村地區環境的主要受害者,也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在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天平上,農村民眾以優先發展經濟為主,環境管理參與意識淡薄。
受到農村經濟的影響,農村環境基礎配套體系并不健全,這導致農村民眾環境信息接收渠道單一,這也與農村環境保護宣傳工作密切相關,環境宣傳教育缺乏軟文化、硬設施的結合,導致農村環境管理的復雜性。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不斷轉移,這也間接影響了農村民眾參與環境管理的能力。
我國民眾的環境參與渠道并不發達,隨著社會經濟體系的不斷健全,我國環境保護機構的建設不斷發展,但是民眾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的途徑依舊比較單一,農村環境管理系統缺乏配套的政治體制,缺乏基層性的環境保護環保機構,村委會承擔了過多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村民自治機制尚不發達。目前來說,我國社會團體的批準標準較高,這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國農村環境團體的發展,不利于擴大農村環境公益組織規模。
2 完善群眾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策略
為了滿足現階段農村環境管理工作的要求,必須健全民眾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的法律法規,農村環境管理法規必須具備針對性、可操作性、具體性,要保證實體法與過程法的結合。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實體法律,要針對農村環境管理的特點,進行農村環境管理法律的出臺,保障民眾的環境信息知情權,保證民眾的環境決策參與權,形成農村環境管理的專門性法律,明確農村環境管理的責任主體,實現農村環境信息的公開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系列的配套法律。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必須要強化民眾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的法律建設,明確民眾參與環境管理的程序、方法、途徑,確保農村環境管理的有法可依。
通過對公眾農村環境管理意識的增強,可以有效推進農村環境管理工作的開展,這需要做好環境管理的宣傳教育工作,讓參與者意識到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危害性,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大局觀,提升民眾參與農村管理的積極性,提升民眾的參與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環境公開是一種重要的環境管制工具。
在環境管理的過程中,一方要積極實行環境政務的公開化,讓公眾主動、積極、及時地公布環境管理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包括民眾的環境保護參與途徑、方法、程序,涉及到環境管理的相關決策、意見反饋等,保證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實現教育資源與環境管理資源的協調性,建立一系列的專業教師隊伍,進行教材內容的及時更新,實現農村環境教育系統的健全,積極建設一系列的農村環境宣傳機構,做好環境宣傳的動態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社會宣傳教育體系。
通過對民眾參與農村環境管理途徑的拓展,可以滿足現階段農村環境治理的需要,這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責任,這首先需要進行農村環境管理機構體系的健全,落實好地方政府農村環境管理的責任,統籌農村環境管理的大局觀,優化村民自治組織機構,廣泛聽取公眾的環境管理意見,村民自治組織要及時反饋政府所發布的環境管理政策,承擔起環境民主決策的重要角色地位。
為了促進農村環境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積極開展環保人走進農村活動,貼近農民的日常生活,廣泛聽取農村民眾的環境意見,做好農村環境管理的長遠規劃,及時做好環境管理工作的監督,努力發揮人民法院的環境訴訟作用,切實保護農村民眾的環境權益。在這個過程中,相關國家機構需要放寬農村環境社會團體的門檻限制,提升政府管理的效率,確保農村環境管理社會監督工作的有效開展,有效發揮農村社會團體的積極作用,積極推動農村環境保護社會團體的發展,積極宣傳民眾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的相關知識,做好農村環境管理及保護的教育工作。
隨著社會經濟體系的不斷健全,我國民眾的環境保護參與機制不斷得到更新,一系列的農村環境管理法律不斷出臺,環境管理的政治性參與途徑不斷得到拓寬,以村委會、人民法院、政黨組織為代表的政治性參與途徑不斷得到開拓,以社會輿論媒體、社會團體組織等為主的社會性參與渠道日益發展。
雖然我國民眾環境管理參與機制日益健全,但是總的來看,前途依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國的民眾環境管理機制尚且缺乏具體的、針對性的、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整體來說,我國農村居民的環境參與意識普遍低下,農村居民的環境參與渠道依舊比較單一,為了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的環境管理及參與機制,提升農民居民的環境管理參與意識,拓寬民眾的環境管理參與渠道,完善相關的農村環境管理及保護法規,確保農村環境管理的民主化,從而實現農村環境的改善,滿足現代化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
3 結束語
通過對農村環境管理群眾參與問題的解決,可以有效提升農村環境管理的整體效益,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穩步發展,滿足我國現代化社會經濟建設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許紅超.簡析農村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展望,2016(7).
[2]汪有和.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8).
[3]于相毅,毛巖,孫錦業.我國化學品環境管理的宏觀需求與戰略框架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