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立杰,姜 楊,孫 權,張曉東,廉 潔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以解剖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為平臺,發揮科普教育基地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姚立杰,姜 楊,孫 權,張曉東,廉 潔*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為改變醫學院校不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現狀,我們以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形態學展館作為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弘揚大愛精神的實踐場所,以解剖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網絡平臺為信息傳播媒介,從而探索符合國情、校情的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路徑。
解剖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科普教育基地;人文素質教育
在我國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現象嚴重。要改變醫學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漠視現象,必須克服現代醫學對人性的冷漠,不斷促進醫學與人文的結合,培養具有人文素質的醫學生。為培養適應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具備扎實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高尚職業精神、初步執業能力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應用型醫學人才,我院于2011年正式提出構建并實施以學生未來發展為目標的“三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按能力構建模塊化教學體系,包括人文素質模塊、專業能力模塊和身心健康模塊。實施以職業精神為導向的人文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具有高尚人文情懷的醫生[1]。將醫學基礎課程解剖學和人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則是建設醫學院校生命文化的重要途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普教育工作者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把抽象的科學知識轉變為生活常識,有賴于各種途徑的科普宣傳活動,如通過網絡、廣播、電視、報刊、培訓、講座、演講等,起到提高人們思想覺悟、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啟迪智慧、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作用。隨著我院教學、科研、學術交流工作的不斷發展,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形態學展館展品數目和種類不斷增加,成為學校展示內涵、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提升在校師生及社會大眾科學文化水平,提高人文素質;通過強化科普教育基地職能,加強內涵建設,使形態學展館成為廣大師生及公眾學習交流的平臺;通過組織參觀交流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人體結構與功能、正常與異常、變異與畸形,更注重疾病預防,防患于未然,提高城市文明與健康水平,推動醫學科普教育事業的發展[2]。
按照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實施辦法和要求,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醫學院校師生提供優質網絡課程教學資源。課程建設重在資源開發和普及共享,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思想。實施以“學生未來發展”為目標的“三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符合國情、校情的教育方式。將職業情感和執業能力融入課程建設,不斷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解剖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網絡平臺,使學生在學習中陶冶情操。發揮形態學展館的文化滲透職能,使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成為醫學生和社會公眾學習、交流的重要平臺,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優質資源,延展教學時間和空間,增強師生互動,提高教育質量,滿足學習型社會的需求[3]。
在國外,醫學倫理、醫德醫風教育貫穿醫學教育始終,敬業精神、職業道德被視作實現醫學模式轉變極為重要的一環,醫學生也深知醫德醫風是關系自己能否成為合格醫生的重要因素。與之相比,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醫德醫風內容很少,授課教師也較少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進行相關醫德醫風教育,考核評價標準中也較少涉及醫德醫風及敬業精神內容。為彌補醫學生人文素質的不足,我們把職業精神貫穿于相關課程教學,旨在將學生培養成富有同情心、愛心、耐心,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的醫生[4]。
解剖學是醫學生最先接觸的一門醫學基礎課程,解剖學實驗教學所需的人體標本匱乏,遺體捐獻是其唯一的來源。作為黑龍江省西部唯一一家接受遺體捐獻的單位,我院多年來接受了多次社會愛心人士的遺體捐獻。邁入醫學院校大門后,每一位學生都要經歷進入解剖學實驗室向“特殊老師”(遺體捐獻者)學習的過程。解剖學第一次實驗課,任課教師會帶領全班學生鞠躬默哀,以表達對遺體捐獻者的尊重和感謝,以此引導學生樹立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理念[5]。
4.1 借助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發揮科普教育基地優勢
解剖學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將解剖實驗用剩的材料制成一件件精美的展品,陳列在形態學展館。展館內藏有近兩千件標本,包括具有觀賞價值的透雕技術標本,展示相應部位的血管、神經及內臟等結構,灌注標本、灌裝標本、干性標本、濕性標本涵蓋了人體解剖學的九大系統,人體斷層標本通過矢狀面、冠狀面與水平面展示了人體在三維斷面下的各個器官形態結構位置,涵蓋一百五十多個病種的病理學標本,其中罕見標本二十余件。這些標本大部分來源于遺體捐獻者,展館中央的心形展臺與兩側手指形排列的展柜共同詮釋“雙手托起一顆愛心”,以感謝遺體捐獻者對醫學教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為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弘揚大愛精神,參觀形態學展館成為我院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學生當中招募志愿者參與科普教育基地的接待、講解、展品維護和制作等日常工作,使學生感同身受,激發其“愛科普、講科普、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為使更多醫學生接受人文素質教育,我們將形態學展館網站地址鏈接到解剖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每學期平均點擊率見表1。充分發揮形態學展館承載我校以職業情感為導向的人文素質教育優勢,并以此豐富和完善科普教育內容、形式,實現科普教育宣傳工作的網絡化,為社會大眾普及科學知識提供優質網絡平臺,迎合國家提倡的高校普及受眾人群重點建設工作,突出課程建設的社會實踐性[6]。

表1 解剖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使用情況
4.2 讓“生命在奉獻中延續”,使學生在實踐中受益
為緬懷對醫學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遺體捐獻者,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工作人員組織學生志愿者,每年參加齊齊哈爾市紅十字會舉辦的清明節公祭儀式。學生志愿者把象征愛與奉獻的紅絲帶系在愛心墻上,肅穆在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前,聆聽遺體捐獻志愿者代表和捐獻者家屬現場講述他們對遺體捐獻的支持、對奉獻社會和奉獻愛心的認識以及對一個人價值的理解,這樣的實踐活動在培養醫學人才人文素質過程中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現場的學生志愿者紛紛表示公祭活動讓他們終生難忘,始終銘記奉獻愛心和實現個人價值的真正意義,用充滿大愛的理念、精湛的醫術技能、良好的身心素養回報社會、服務人民。為讓更多學生感受到醫學教育的艱辛與醫生職業的崇高,我們將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的網址鏈接到解剖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讓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中增加感性認識,增強責任感,激發學習動力。
總之,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以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形態學展館作為實踐場所,以解剖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為信息傳播媒介,從而探索符合國情、校情的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路徑[7]。讓學生從學習人體解剖學課程開始,提高專業技能,成為具備基本崗位勝任力的醫生;讓學生積極成為科普工作志愿者,從尊重遺體捐獻者開始,懂得尊重生命、關愛病人,成為具有高尚職業精神的合格醫學人才。
[1]王國軍,郭冬梅,馬英,等.特色應用型醫學院校文獻保障系統建設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22(20):41-42.
[2]劉曉柳,熊彥娥.發揮標本陳列廳在人文解剖培養中的重要作用[J].解剖學研究,2013,35(6):468-470.
[3]潘惠英,方志美,李佳,等.圍手術護理技術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探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4):67-68.
[4]鐘震亞,扈清云,趙勇,等.國內外社會解剖文化現象初探[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3):56-57.
[5]任銀祥,宋焱峰,王德貴,等.解剖學教學中如何解決尸源匱乏的問題[J].當代醫學,2014,20(1):17-18.
[6]劉榮志,程田志.新形勢下收集人體解剖教學標本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3):209-210.
[7]張知非,李利生,黃海霞,等.將生命文化教育融入生理學教學的探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29(3):314-316.
(*通訊作者:廉潔)
G420
A
1671-1246(2017)03-0006-03
注:本文系2016年黑龍江省規劃辦重點項目(GJB1316110);2014年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JG20140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