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楚慧媛,吳萍民,李丹丹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翻轉課堂結合TBL教學模式在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王 晶,楚慧媛,吳萍民,李丹丹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探討翻轉課堂結合以團隊為基礎學習(Team-Based Leaning,TBL)教學模式在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發現,翻轉課堂結合TBL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
翻轉課堂;TBL教學模式;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
臨床血液學檢驗是一門應用多種實驗方法鑒別診斷造血系統疾病以及監測預后和療效的檢驗醫學專業課。但在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中,面臨著學時不足、理論與臨床實踐脫節等問題[1]。近年來,隨著網絡和通訊設備的普及,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翻轉課堂逐漸引起我國教育界的關注。該教學模式即將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反轉,強調課上學習和課下學習相結合[2]。課前,教師通過網絡發送教學內容,如學習視頻、材料等,便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上,師生共同討論和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3]。在前期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班的理論教學基礎上[4],我們嘗試在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和以團隊為基礎(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學模式,以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1 對象
選取我校2013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生57人,隨機分為對照組(27人)和實驗組(30人)。兩組臨床血液學檢驗理論課與實驗課由相同教師任教,實驗課內容、教學環境和進度相同。
1.2 方法
依照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大綱,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和實驗操作能力,選取與臨床聯系緊密的理論內容,操作難度較大的實驗內容為教學改革項目(見表1)。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即教師課堂講解、實驗演示,學生操作,課后書寫實驗報告,考核以實驗報告冊與實驗操作表現為依據。實驗組采用新教學方法,即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考核,具體介紹如下。

表1 實驗教學改革內容
1.2.1 課前準備 將實驗組學生隨機分成5個學習團隊,每隊6人,指定1名隊長,負責組織本團隊學習活動。課前一周教師發布實驗項目和學習視頻資料,由各隊隊長組織觀看學習視頻,通過圖書館或網絡教學平臺查閱資料,對教師布置的思考題進行討論,最后填寫實驗預習報告冊,包括實驗相關原理、實驗材料、實驗方法等內容。
1.2.2 課堂實施 上課時間為3學時,共120分鐘,分解為以下3部分:(1)團隊PPT匯報,分享各隊實驗預習情況。每組5~6分鐘,共計30分鐘。(2)教師檢查實驗預習報告冊,并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部分問題指定前期準備較好的小隊相互解答,共計20分鐘。(3)實驗操作60分鐘,機動時間10分鐘。課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
1.2.3 考核 學習成績由60%的個人成績(實驗報告冊+個人實驗操作表現)和40%的團隊成績(小隊匯報得分+解答其他團隊問題得分)兩部分構成。
1.3 教學評價
采用成績比較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評價翻轉課堂結合TBL教學模式在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由于兩組學生考核方式存在差異,實驗綜合成績無法用于比較,因此我們僅用個人成績(實驗報告冊+個人實驗操作表現)作比較。對兩組學生進行無記名方式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表57份,回收57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學生個人成績比較
兩組學生個人成績分段情況比較見表2。由表3可知,實驗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實驗組成績最高分和最低分均高于對照組。
2.2 問卷調查結果
93%的實驗組學生認為該教學模式可提高學習興趣,91%的認為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83%的認為可提高同學間的協作能力。在對新教學模式的建議方面,40%的實驗組學生建議增加實驗課時,18%的建議課堂討論氣氛可以再活躍一些,33%的建議還需完善課下學習平臺,9%的提出其他建議。分析顯示,實驗組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認可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對其教學模式的評價(P<0.05),見表4。

表2 兩組個人成績分段情況比較(%)

表3 兩組平均成績比較

表4 問卷調查結果(%)
目前,我校臨床血液學檢驗共100學時,實驗課45學時,每次實驗為3學時。有限的學時僅能讓學生對正常骨髓細胞形態產生初步認識,而血液學疾病的骨髓細胞形態變化復雜。因此,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很難全面講解,導致學生對各種疾病狀態下細胞形態的掌握有限,教學效果不理想。此外,臨床檢驗學科發展較快,一些新技術受場地和儀器限制很難展開,導致學生對一些血液學診斷新技術僅限于理論概念的了解,缺乏實際運用能力。
翻轉課堂結合TBL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課前教師通過網絡和通訊設備提供學習視頻資料,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如QQ、微信)和學生進行交流,總結學生提出的共性問題,在課堂上回答并重點講解。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不再只依賴教師的課堂講授,極大地拓展了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在翻轉課堂結合TBL教學模式中,教師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一些國內外知名院校的教學視頻,并針對代表性疾病、多發疾病、難鑒別診斷疾病,給學生提供一些真實案例的完整診斷流程視頻和記錄資料,使學生對血液學檢驗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增強對本學科發展動向的整體把握。
但也有部分學生覺得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占用了較多學習時間,還增加了一定學習壓力。因此,在今后教學中,可通過建立更加完善的實時學習交流平臺,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另外,針對難以找到適合教學內容的視頻資料,還需教師聯系臨床醫院進行錄制,這也是實施翻轉課堂結合TBL教學模式需要解決的問題。
[1]張曉麗,潘靜,司維柯,等.多渠道網絡教學在《臨床血液學檢驗》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20):2852-2853.
[2]楊春梅.高等教育翻轉課堂研究綜述[J].江蘇高教,2016(1):59-63.
[3]馬恒,余璐,裴建明,等.翻轉課堂結合TBL教學模式在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J].心臟雜志,2016,28(4):496-500.
[4]王晶,陳徹,王勇.在臨床血液學檢驗理論課中引入TBL教學法的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8):31-33.
G424.1
B
1671-1246(2017)03-0082-02
注:本文系甘肅中醫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甘中教研2013–Z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