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澤,楊 歌
(1.河西學院醫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2.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學生標準化病人在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實訓教學中的應用
宋 澤1,楊 歌2
(1.河西學院醫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2.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目的 探索學生標準化病人(SSP)在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實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在我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2013、2014級各隨機選擇兩個班,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習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時實驗組采用SSP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學期結束時分別對兩組進行技能考核,對實習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對實驗組教學模式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實驗組技能考核成績及臨床實習表現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在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實訓教學中應用SSP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是對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實訓教學模式的創新。
學生標準化病人;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實訓教學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集病人、評估者和教師角色為一體。作為病人,SP能模擬臨床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臨床工作氛圍;作為評估者,SP能直接感受學生溝通、問診能力及服務態度等,可直接參與對受試者的成績評定[1];作為教師,SP能在實訓中及考核后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并進行標準體位示教。SP在我國主要用于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臨床學科的教學評估和技能考核。然而許多高校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職業化SP招募難、培訓難、不穩定,且教學投入大。鑒于以上原因我校于2014年嘗試招募低年級學生充當SP,建立動態學生標準化病人(Students Standardized Patients,SSP)志愿者群,并用于對2013、2014級部分學生進行技能實訓及考核,取得了良好效果。對學生考核成績及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為SSP在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實訓教學中的應用與推廣提供理論依據[2]。
1.1 對象
在我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2013、2014級學生學習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時,每個年級隨機選擇兩個班,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2013級實驗組58人,對照組55人;2014級實驗組53人,對照組55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SSP招募 在自愿報名基礎上,挑選具有責任心、良好溝通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的大一醫學專業新生擔任志愿者。根據技能考核需要實驗組在2014、2015級各招募20名學生為SSP。
1.2.2 SSP培訓 首先選擇臨床典型攝影體位編寫SSP劇本,建立考核試題庫,制定評分標準,然后對SSP進行分組訓練,使其熟悉4種以上SSP劇本,理解劇本內涵,扮演好角色,并反復演練。在教師指導下,結合臨床實際工作流程,對SSP進行系統培訓,最后對SSP進行模擬考核,篩選出成績優秀的10名SSP,以滿足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技能考核需要。
1.2.3 SSP教學實踐 根據實訓設備及實訓場所情況將實驗組學生分為兩大組(一組正課時間上課,一組課余時間上課),每個大組再分為3個小組,每小組8~9名學生,各小組由3名SSP輪換演繹不同病例劇本。SSP作為模擬病人對受訓者溝通技巧、攝影操作、體位優化設計及急診和床旁特殊攝影的靈活應用進行評估與指導。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采用角色扮演法,受訓者互相模擬病人和技師進行操作練習。兩組由同一位教師示教講解,之后分組練習,每人均實際操作典型攝影體位一遍,課后開放實訓室供學生自行練習[3]。

表1 實驗組對SSP教學效果的評價[n(%)]
1.2.4 教學效果(1)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學期末,就實驗組學生對SSP教學效果的評價進行調查,結果見表1。
(2)教學效果評價。兩組學生經過一學期的系統學習,已熟練掌握設備操作和體位擺放。為保證考核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充分利用學校附屬醫院病人資源,在取得病人同意的情況下,兩組學生依次對病人攝片。任課教師和醫院放射科醫生分別對兩組學生設備操作、體位設計、人文素質及綜合表現進行打分,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期末技能考核成績[M(P25,P75)]
(3)醫院實習反饋。在兩組學生醫院影像科室頂崗實習3個月后,利用出差機會及檢查實習時機,向實習醫院帶教教師發放調查問卷對兩組學生實習情況進行調查,并征詢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實訓教學改進建議,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頂崗實習反饋結果[n(%)]
(4)統計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性檢驗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以(±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結果以M(P25,P75)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共發放111份問卷對實驗組學生SSP教學效果進行調查,回收問卷111份,調查發現,實驗組學生對SSP教學模式滿意度高,并且認可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統計兩組學生各項考核成績發現,實驗組各項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學習效果有顯著性差異。統計學生進入醫院實習半年后,實習醫院帶教教師對學生實習效果的評價發現,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條件的改善,病人自我保護意識及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對學生見習缺乏必要的配合,使學生動手實踐機會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社會對學生操作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靠臨床見習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已不能滿足現實需要。SSP教學模式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應用而生,為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實訓教學提供了新模式。
3.1 SSP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實訓教學(即教師示教演示,學生分組練習)中,許多學生感覺枯燥乏味,缺乏操作練習興趣與積極性,加上同班同學之間無法通過互相操作練習開展情景式學習和角色扮演,導致實訓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SSP教學采用情景式教學法,整個教學過程寓教于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3]。采用SSP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SSP“模擬病人—評估者—指導者”作用,學生能更好地和SSP交流溝通,系統掌握影像檢查技術攝影操作流程。由表1可知,實驗組學生對SSP教學模式滿意度較高。
3.2 SSP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綜合能力
采用SSP教學模式能顯著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職業素養和應變能力,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逐步實現醫生角色的轉換。由表2可知,實驗組學生在設備操作、體位設計、人文素質及綜合表現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SSP能很好地勝任模擬病人和指導者角色,幫助學生提高操作技能。通過與SSP交流,能有效鍛煉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為將來工作打下基礎。由表3可知,實驗組學生在醫院頂崗實習時在操作技能及綜合表現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實驗組學生進入醫院后有更強的適應能力,SSP教學模式能模擬真實的臨床工作情景,使學生進入醫院后在與真實病人溝通、設備操作、體位設計方面能快速適應,短暫熟悉科室工作流程后就能頂崗實習。
3.3 SSP教學模式適應當前醫學影像技術教學
在有限的授課學時下,如何高效、熟練掌握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念尤為重要。在SSP教學模式中,SSP能模擬臨床病人,并且能及時反饋和指導學生,而學生帶著興趣和壓力進行操作練習,教師課上、課后總結實訓,提高了學生臨床思維能力[4]。采用SSP進行期末考核,可全面反映學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職業素養情況。
綜上所述,SSP教學模式是適應當前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教學的新方法,值得推廣。當然也存在以下制約SSP教學模式應用的因素:一是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代替真正的病人,模擬具有主觀性;二是SSP招募及培訓涉及人力、財力等因素;三是對SSP教學模式認識還不足。我們將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改進,以提高SSP應用的可行性。
[1]王偉,羅曉麗,楊小莉,等.新形勢下實施“標準化病人”教學法的緊要性與推進策略[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1):137-139.
[2]韓軍,劉影,吳金庭,等.學生標準化病人在OSCE考核中的應用與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1):55-56.
[3]汪愛琴.學生標準化病人在《護理技術》綜合實訓的教學應用研究[J].新課程,2014(12):10-11.
[4]裴風華,劉冰熔,李劍峰.標準化病人——現代高等醫學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9(8):87-88.
G421
B
1671-1246(2017)03-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