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文,殷從全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437)
從醫務人員醫學倫理學認知現狀談醫學倫理教育
王雪文,殷從全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437)
目的 了解臨床醫務人員醫學倫理學認知現狀和存在問題,為加強醫學倫理教育提供參考。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醫學倫理認知問卷對臨床醫務人員進行調查、分析。結果 參與調查的549人中,僅39.33%的人表示工作后參加過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大部分醫務人員缺乏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61.50%的人認為醫學倫理學對醫療行為和醫療實踐具有積極作用。結論 盡管近年來醫院醫學倫理建設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但仍存在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知識關注度不高、認知不足等問題。需要統一思想,提高整體意識,建立健全醫學倫理教育體系,靈活多樣、因材施教開展醫學倫理教育。
醫務人員;醫學倫理學;倫理教育
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服務對象期望值的升高,社會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醫療衛生行業如何搭建與臨床醫務及科研人員職業要求相匹配的生命倫理學知識培訓平臺,已成為醫院管理者、倫理委員會或政府管理部門面臨的問題[1]。為此,筆者從醫務人員醫學倫理學認知現狀出發,對醫院如何加強醫學倫理教育進行實證研究。
1.1 對象
對某三甲綜合性醫療機構的臨床醫務及科研人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涉及臨床科室30個,醫技科室7個,臨床研究所4個,藥學研究室1個,臨床研究室13個。研究樣本覆蓋該醫療機構的所有部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醫務人員醫學倫理認知狀況”問卷對臨床醫務及科研人員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所有數據以Excel 2003錄入計算機,并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 基本情況
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549份,有效回收率91.50%。其中男性占31.33%,女性占68.67%;≤30歲占45.00%,31~50歲占48.52%,≥51歲占6.48%;文化程度:碩士及以上占42.25%,本科占38.74%,大專及以下占19.01%;職稱:初級職稱占51.87%,中級職稱占33.58%,副高及以上占14.55%。
2.2 醫務人員接受醫學倫理學培訓現狀
參與調查的549人中,24.12%的人表示在學校及工作期間參加過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51.95%的人表示只在學校期間接受過相關培訓,15.21%的人表示只在工作期間接受過相關培訓,8.72%的人表示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
關于“在過去3年中,您參加的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次數”的調查結果顯示,≥3次占12.64%,<3次占42.31%,45.05%的人沒有參加過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他們認為限制其參加培訓的主要原因是相關培訓與臨床醫、教、研工作沖突,沒時間參加。表明我國三甲綜合性醫療機構的大多數醫務及科研人員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2]。
2.3 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培訓的態度與感受
2.3.1 醫學倫理學對醫療行為和醫療實踐的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61.50%的人認為醫學倫理學對醫療行為和醫療實踐具有指導作用,29.34%的人認為可能有指導作用,認為無指導作用和未思考過的人分別占1.50%和7.66%。說明絕大多數醫務人員認識到了醫學倫理學在維護患者權利、規范醫療行為、提高醫療質量、指導醫學健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3.2 對醫學倫理學培訓方式的效果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培訓效果從高到低依次為:案例分析與討論、外出培訓研討、專題講座、科室組織學習、醫患溝通座談會、倫理查房、知識競賽。表明醫務人員最愿意接受能結合身邊實例,多方位、多角度的培訓方式。
2.4 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的認知情況
2.4.1 對現代醫學倫理原則的掌握情況 在醫學實踐和研究中應遵循的醫學倫理基本原則包括不傷害原則、有利原則、公正原則和自主性原則[3]。調查結果顯示,71.61%的人知道全部內容,但理解不深刻;24.54%的人知道部分內容;還有3.85%的人表示不清楚。
2.4.2 對倫理相關制度規范的認知情況 醫務人員對《赫爾辛基宣言》《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規定》《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等制度規范的認知情況見表1。

表1 醫務人員對倫理相關制度規范的認知情況(%)
2.4.3 對臨床倫理和研究中倫理的認知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47.48%的人不理解患者知情同意權的含義。面對“您認為與患者或家屬交談時,應選擇的方法”,77.61%的人會選擇避免一些難以理解的醫學術語,使患者了解并配合即將采取的醫療方案;10.26%的人認為醫學術語是難以避免的,對醫療方案不宜做詳細的分析解釋,以免患者或家屬產生疑慮;12.13%的人認為應根據患者或家屬的文化程度,可對醫療知識接受程度高的患者或家屬做詳細解釋。面對“哪些范圍的項目應提交倫理審查申請報告”,一些人對哪些項目需提交倫理審查報告,哪些項目不需提交倫理審查報告認知不足。對“在醫學實踐和研究過程中,跟蹤審查包括哪些方面”的回答顯示,有些醫務人員不清楚跟蹤審查范圍,有些醫務人員認為倫理審查有利于患者而不利于醫學科研的開展。具體見表2、3。

表2 醫務人員對需提交倫理審查報告的項目范圍的認知情況(%)

表3 醫務人員對跟蹤審查范圍的認知情況(%)
3.1 統一思想,提高醫院整體意識
醫學倫理學是研究優良醫學道德規范制定和實現的科學,是醫學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是認識并處理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科學發展中人們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倫理道德關系的科學[4]。對于醫務人員來說,醫學倫理學是必修課。調查結果顯示,僅39.33%的人表示在繼續教育中接受過醫學倫理教育,僅4.76%的人表示很了解《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僅5.32%的人表示很了解《赫爾辛基宣言》。說明目前醫務人員缺少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而相關培訓缺乏是導致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認知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醫務人員對倫理相關制度規范和權利義務認知不足,將直接影響其醫療行為和醫療實踐,增加醫患糾紛。醫院管理層要充分認識到我國三甲綜合性醫療機構目前雖已基本建成現代醫學體系,醫療保障能力也已達到一定水平,但醫患矛盾卻有不斷升溫態勢。忽略其他社會因素,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醫院醫學倫理的進步遠遠滯后于醫療技術的進步[5]。醫院管理層應在醫學倫理方面形成整體意識,將醫學倫理工作與醫療質量、醫德醫風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醫學倫理制度,開展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激勵全體職工積極參與,相關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在提高醫院整體意識上下功夫。
3.2 建立健全醫學倫理教育體系
我國醫學倫理教育起步較晚,目前雖已在各醫學院校開展,但多為階段性學習,一般安排在大二或大三理論學習階段,學習期間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知識掌握較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容易逐漸淡忘相關知識,并無法與實際工作相聯系。而醫院也沒有把醫學倫理教育作為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顯示,51.95%的人表示只在學校接受過醫學倫理教育,8.72%的人表示沒有接受過任何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說明醫學倫理教育存在盲點,一些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致使他們經常處于倫理困境中。建議:醫學院校將醫學倫理課程設為必修科目和臨床實習期間的教學重點,實施連貫性教育,使學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接受醫學倫理教育,并內化為自身道德標準。醫院是學校教育的延續,要充分利用崗前培訓、繼續教育、職業準入、職稱晉升等平臺開展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并將培訓參加情況納入績效考核,使醫學倫理學習貫穿醫務人員職業生涯全程,為其形成較高倫理素養打下基礎。3.3靈活多樣、因材施教開展醫學倫理教育
醫學倫理教育包括醫學倫理思想、醫學倫理基本原則和醫學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如何運用有效教學方法,促進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提高醫學倫理學培訓實效的關鍵。如現代醫學倫理學的4項原則是醫學倫理教育的重要內容,對醫務人員的醫療實踐有重要影響。調查發現,醫務人員對4項原則的掌握情況并不理想。事實上,4項原則的表述過于抽象、操作性不強,提示在相關培訓時應配合相應案例展開討論,使醫務人員理解4項原則在臨床實踐中的指導意義,提高運用能力。“對醫學倫理學培訓方式的效果評價”的調查結果顯示,65.98%的醫務人員對案例分析與討論給予好評,認為其反映了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培訓方式的訴求。在今后的醫學倫理學培訓中,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加強案例分析,培養醫務人員倫理思維能力、倫理判斷能力。調查發現,不同形式與內容的醫學倫理學培訓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醫務人員倫理思維。針對臨床醫務人員認為的繁重的醫、教、研任務壓縮和限制了培訓時間的情況,醫院倫理委員會可考慮在不額外增加其負擔的情況下,將醫學倫理學培訓內容分層次地納入新入職員工崗前培訓、繼續教育和中層干部培訓中;可通過制作、發放宣教小冊子,將臨床與科研中的典型倫理案例、研討內容及課件上傳至醫院倫理委員會網頁等方式,解決因客觀因素而影響培訓的難題。
因材施教是幫助臨床醫務人員快速提高認識、處理臨床倫理難題的有效方法。調查發現,一些醫務人員對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倫理問題的認知不足,不了解哪些項目需提交倫理審查報告,有些醫務人員直到研究結束、發表論文、雜志社需要倫理審查批件時,才聯系倫理委員會;一些醫務人員不清楚跟蹤審查范圍,混淆了初始審查、研究進展審查、研究完成審查,有些醫務人員通過初始審查拿到倫理批件后就不再與倫理委員會聯系了,研究過程中發生方案修改、不依從/違背方案、嚴重不良事件等情況時,不主動遞交倫理審查報告,也不主動向倫理委員會遞交年度/定期跟蹤審查報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學研究質量和對研究風險的實時監控。因此,醫院倫理委員會在發揮倫理審查職能的同時,還應履行對醫務人員進行生命倫理教育的職能,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宣傳倫理相關制度規范和國際倫理準則中的具體內容與知識,組織倫理委員會成員、秘書參加相關繼續教育培訓和全國專項學術交流活動,組織醫學倫理查房等,增強醫務人員倫理意識。此外,不能僅靠醫院倫理委員會開展醫學倫理教育,應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式教育網絡。醫院科研處、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應對臨床科研課題研究人員與臨床試驗項目研究人員開展GCP、受試者保護、知情同意和研究利益沖突等方面培訓;教學處應結合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落實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醫務處、護理部應對臨床醫務人員開展患者知情同意權、醫患溝通技巧、醫療保密制度等方面培訓。各部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使醫務人員提高醫學倫理學理論與實踐水平,將醫學倫理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倫理規范操作,進而從容分析、處理可能面臨的各種倫理沖突,彰顯醫學倫理學價值。
[1]Enchang L I,Ping D U,Kezhou J I,et al.Chinese ethics review system and chinese medicine ethical review:past,present,and future[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1,17(11):864-869.
[2]李紅英,眭文潔,郭建新,等.臨床醫務及科研人員生命倫理學相關認知與需求狀況調查[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28(2):143-146.
[3]Beauchamp,Childress.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馮澤永.醫學倫理學[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0.
[5]趙霞,易利華.醫院醫學倫理建設的發展趨勢與策略探討[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5,26(1):64-67.
R-052
B
1671-1246(2017)03-0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