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英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山東 單縣 274300)
高職助產專業產科學說課設計
朱坤英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山東 單縣 274300)
說課是教師闡述自己對課程把握和教學設計的一種教研活動,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使教師能認識到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具有科學性及可操作性。產科學是高職助產專業的核心課程,如何教好本課程,是專業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依據本院辦學特色,分別從課程設置、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課程特色、不足之處、教學改革等方面介紹說課設計,與同行教師進行交流。
說課設計;產科學;助產專業
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介紹對課程的教學設計理念及實踐依據,是在授課教師把握教材、了解學生、熟悉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后,闡述自己對課程的教學設想及依據的一種教研活動。在高職院校,說課是一種常見的集體備課形式,通過說課能夠使教師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具有科學性及可操作性,有效促進教師投身教學改革,促進同行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共同提高教師執教能力。產科學作為高職助產專業核心課程,如何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是專業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1.1 課程介紹
產科學是研究女性在妊娠期、分娩期、產褥期的全過程,并對該過程發生的一切生理、病理和心理問題進行診斷和處理,是協助新生命誕生的一門學科。其具有獨立性和自主性,作為獨立的學科,主要涉及女性生殖系統,但與人體其他系統和器官也密切相關,如妊娠時除了生殖系統的子宮明顯增大外,消化、呼吸、心血管、乳房等多個系統及器官也會發生改變;同時產科學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
1.2 課程定位
本專業涉及的真實崗位群包括產房助產士、產房護士、產科門診護士、臨床護士、婦幼保健員等。其中產房助產士屬于核心崗位,針對職業能力要求開發了助產專業課程體系。前導課程分別為:公共基礎課;正常人體結構、護理學導論、生理學和病理學以及藥理學,后續課程分別為: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科護理學、基礎護理學、兒科護理學、臨床見習及實習。其中,產科學是助產專業的主干課程、核心課程、職業技能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起著支撐和促進作用。
1.3 課程目標
助產工作涉及母嬰生命,責任重大;產科工作煩瑣、任務繁重。這些特點決定助產士除應具備過硬的助產技術外,還需更多的愛心、耐心、責任心,更高的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
1.3.1 知識目標 掌握各期妊娠診斷的基本知識;掌握分娩3個產程的處理、護理及接生知識;掌握胎兒監護基本知識及孕期、產褥期保健指導;熟悉產科常見病的臨床表現;了解產科常見病、高危妊娠的病因及處理原則;了解異常分娩,分娩期并發癥發生的原因、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
1.3.2 能力目標 能規范進行孕期檢查、產褥期健康指導及心理護理;能熟練進行平產接生;通過病例分析及臨床實習對產科常見病能做出初步診斷并提出產科處理要點;能幫助產婦進行術前準備,能配合醫生進行產科常用手術。
1.3.3 素質目標 熱愛助產專業、具有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具有愛心、耐心、責任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
2.1 設計理念
總體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就業需求為導向。
2.2 教學內容
以就業為導向,根據醫療單位對助產士的用人標準及助產行業發展為依據選取教學內容;以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為依據選取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職業能力為依據選取教學內容;以助產工作過程為線索,以助產崗位工作過程所需知識為依據選取教學內容。確定了正常孕產婦護理、異常孕產婦護理、新生兒護理及女生生殖系統解剖及生理4個典型工作項目,整合教學內容(見表1),注重教學內容的適用性、科學性、針對性,以“必需、夠用”為度,適當進行“加減”。如在實訓內容方面,新增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游泳、新生兒沐浴3個項目,這3個項目在各級綜合性醫院的婦產科、婦幼保健機構已廣泛開展,在校開展此類新興技能訓練,可使學生適應行業要求,成為“拿來就能用”的技能型人才。并明確教學重點:妊娠生理、妊娠診斷、正常分娩、異常分娩、助產術、分娩期并發癥等。
2.3 教材
教材選擇顏麗青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產科學》。該教材具有實用性、系統性、全面性等特點,并適當引入了國際國內新的助產知識和技術,符合教學要求。

表1 助產專業產科學教學設計
2.4 教學過程
通過學校學習、臨床見習和頂崗實習3個教學環節將典型工作任務融入教學中,教、學、做一體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實施教學,通過“教師講授—提出問題—學生搜集資料、討論分析—教師總結”,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1 學情分析
《產科學》教材適用于高職三年制助產專業學生,他們都對涉及妊娠、分娩的產科學具有濃厚的興趣,教師應注意引導,將興趣轉化為學習動力。此外,高職生理論知識欠缺、自制力差、動手能力強、思路靈活,學生基礎較為薄弱,教師針對高職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以提高學習效率。
3.2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手段,自制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用于教學,例如,在胎兒的逐月發育的教學中,播放教學視頻、動畫,生動、形象地展示各個孕周胎兒的變化,使抽象的內容形象、直觀。
3.3 教學方法
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以學生為中心;采用教師引導、講授與學生參與、互動相結合的方式,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演示練習法等。
3.3.1 案例教學法 展示典型臨床案例,提出問題,激發興趣,加深理解。例如“前置胎盤”講解前,通過案例導入:晚上9點準媽媽幸福地躺在床上準備入睡,并且很快進入了夢鄉,半夜一點她突然驚醒,發現自己躺在血泊之中,于是緊急撥打120呼救。請問這位準媽媽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接下來該怎么辦?這就是咱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前置胎盤。急診入院后查體:胎心130次/分,血壓62/40 mmHg。提出問題:請總結這位準媽媽的臨床表現有哪些?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表現?什么原因導致的?如何治療及護理?啟發學生思維,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對案例問題的探究上來,加深對疾病的印象及理解。
3.3.2 角色扮演法 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驗準媽媽角色,自制孕婦肚子模具綁于腹部扮演孕婦,演示孕婦生活中的某些片段,如剪指甲、起床、撿地上的東西等,使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會母親孕育子女的艱辛。
3.3.3 小組討論法 提出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病情假設:針對一停經40天的婦女,應考慮是什么原因導致?是月經失調還是妊娠?如果是妊娠,是宮內孕、宮外孕還是葡萄胎?如何確診?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加深理解。
3.3.4 演示練習法 如正常分娩、新生兒沐浴、四步觸診、胎心聽診等的教學,教師邊講解操作過程,邊演示,讓學生在仿真模型上反復訓練,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3.4 教學資源
3.4.1 師資隊伍建設 本教研室有專職教師5名,兼職教師2名,均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雙師型”教師5名,高級職稱教師3名,2名教師參與和承擔教育研究或教學改革項目。教師年齡、知識結構合理,能夠滿足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需求。
3.4.2 實踐教學條件(1)校內實訓基地。現有助產技術實訓室、婦科實訓室、新生兒撫育室、多媒體示教室以及各種仿真模型,能滿足實踐課開設的需求,滿足技能訓練的需求。(2)校外實訓基地。擁有二十余所二級以上的綜合性教學醫院,能保證學生的頂崗實習,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3.4.3 參考教材及網絡資源 主要參考《產科精要》,本科教材《婦產科學》《現代產科學》。為開闊學生視野,在教學中提供一些權威醫學網站,如中國助產士網、護士資格證考試網等,供學生參考學習。
課程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是否得當,要通過教學評價來實現。
4.1 學生成績構成
期末考試總分為100分,期末考試成績占產科總成績的70%;綜合實訓成績占20%;平時成績占10%,包括考勤、上課提問及書面作業。
4.2 教學效果評價
4.2.1 學生反饋 通過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實訓操作、學生評教、單元測驗等形式進行。
4.2.2 自我評價 每堂課后,教師通過填寫教學日志、工作手冊等,評價自己的教學活動是否得當、教學目標是否實現。
4.2.3 教學督導組反饋 經校內專家多次聽課后評價認為,產科學課程任課教師熟悉教學內容,授課條理性強,概念準確、重點突出;語言表達流暢、生動;板書、圖解、多媒體等運用恰當,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組織生動活潑,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尤為突出;采用以病例為基礎的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與學生互動,深受學生歡迎。同時能夠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改進教學。
4.2.4 社會評價 用人單位一致認為我校畢業生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畢業生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不少學生實習期間就與實習醫院簽訂了就業協議。
建立面向“學校、醫院、社會”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采用“專業基礎課—實訓—專業課—實習”教學運行方式;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能適應社會變化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6.1 精品課程建設方面
在課程組全體教師努力下,助產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均不斷提高,但在精品課程、校本教材開發等方面與兄弟院校方面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我們會加強精品課程資源庫建設,將教學資源上傳,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6.2 教學團隊執教能力方面
師資團隊中有剛從教不久的臨床一線婦產科醫生,教學中能夠把真實的臨床案例呈現給學生,吸引學生注意力,這是優勢,但課堂教學不夠生動靈活,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術有待提高;有些青年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缺乏臨床歷練。采取青年教師跟隨老教師聽課、上課,參加講課、說課等汲取教學經驗。組織青年教師定期上臨床實踐,學習最新的助產技術,提高教學團隊的執教能力。
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理論性教學內容向實用性教學內容轉變;掌握學習策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G420
B
1671-1246(2017)04-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