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華
【摘要】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新課標不僅要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還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將合作學習模式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去,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使學生盡快掌握數學知識點。文章對如何增強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合作學習 有效性
一、引言
數學課程最大的特征在于理論性強,知識抽象,解題過程較為煩瑣乏味。如何運用有效教學手段,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充滿趣味,成為新課改后首要解決的問題。過去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習慣于被動學習,閉門造車,不注重與同學之間的合作。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改革,就要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改革。要改變學生過去封閉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開展合作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二、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分析
(一)對學習小組進行合理劃分
在數學課堂中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對于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成績來劃分小組,要保證各個小組的實力均衡;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學習方式、性格等因素來劃分,以使合作學習發揮最大作用Ⅲ。比如將思維較為靈活的學生和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搭配在一起。這樣可以形成小組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各小組的共同進步。
(二)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及學生的興趣點出發,為學生提供觀察和實際動手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感覺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從而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數學的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建立學生比較熟悉的數學情境,營造一種理想的數學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創建一種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分東西”情境。教師在課堂上打開課前準備好的花生分給各小組,然后讓小組成員對花生進行合理的分配,還要強調在分配過程中的公平。各組分配好之后就請每個小組派一位代表對本組的分配方案和分配結果進行匯報。通過課堂上的實際動手操作,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他們會明白每個人所分到的花生其實是花生總數中的一部分,而每個成員得到了相同數量的花生,這就是對花生總數進行平均分配而得來的“平均數”。
(三)集思廣益,讓學生學會多角度看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學會多角度看問題。這樣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授“平均數的應用”時,教師可以舉一個與學生實際生活有關的例子,要讓學生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只有一種,有時候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會得到不一樣的解法。
比如教師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李老師在體育課上和小磊比賽投籃,他們都是站在同一位置進行投籃比賽的,投進一個球記3分。最后的結果是李老師的得分是30分,小磊的得分是54分。”然后請學生回答:“是李老師投籃技術好還是小磊的投籃技術好?”絕大多數學生都回答說:“小磊投籃的技術更高。”聽到這樣的結果后教師追問:“確定嗎?”這時就有學生開始交頭接耳地討論開了。過了一會兒,教師說:“李老師共投了15次,小磊同學共投了30次,那么再仔細想想,到底誰投得更準?為什么?你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引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得出結論,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
(四)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
教學并不只是在課堂上才能開展,也可以適當地將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堂之外。比如,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以后,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給小組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外作業,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促進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趁熱打鐵,讓各小組對所學知識點進行陳述和匯總,強化學生的記憶。
在數學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數學教師一定要靈活地對合作小組進行分配,讓全體學生都能靈活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以使合作學習發揮最大作用,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