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杭
[摘 要] 論文以K企業為例,結合衍生金融工具應用風險管理原理,分析K企業在澳元累計期權交易巨虧事件,找出其在企業風險管理方面的缺失,探討完善的企業風險管理對企業的重要性,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衍生金融工具;應用;風險管理;問題與對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52
[中圖分類號] F830.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3- 0097- 03
1 引 言
隨著企業與集團的發展與擴張,企業必定會遇到各種不同層次的決策,而決策則往往伴隨著風險。這時候,企業就需要一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一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需要能夠對企業任何預期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評估和處理。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面臨的風險不斷的增加,各種風險的影響和潛在的后果也不斷的放大,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復雜程度和頻率都在迅速增加,這都對企業的持續經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企業必須要突破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式,從比較綜合和全面的視角來分析和管理企業所面臨的風險。論文以K集團為例,結合企業風險管理基本原理,分析與總結K企業在澳元累計期權交易巨虧事件中的問題,找出該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缺失,探討應如何解決并完善企業遇到的問題和不足,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2 衍生金融工具應用風險概述
2.1 衍生金融工具應用風險內涵
衍生金融工具因為具有規避價格變動的風險、套期保值,和獲得不錯的投機回報等一些優點,所以他的數量和種類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當然,高收益必定伴隨著高風險。衍生金融工具對于經濟具有杠桿效應,也為企業帶來了很大的風險。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基礎金融工具衍生出來的,所以,他的價格就受限與基礎的金融工具。由于他的杠桿性投機機制,當基礎金融工具發生微小的變化時,就有可能對衍生金融工具造成巨大影響,從而造成巨大的虧損。同時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本身它的操作和運作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再當這些金融衍生工具被靈活運用,進行各種組合。這時就要求投資者對產品具有一些了解,如果不了解投資的產品,就不能清楚的看到其背后的風險,導致無法有效及時的規避風險。
2.2 衍生金融工具風險因素分析
要知道如何采取措施規避風險,就要先了解風險。所以本文將先分析影響衍生金融工具的因素。首先是政策影響因素,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任何國內或者國際間的政策因素都會對某些產品的價格造成影響,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政策變化影響尤其嚴重。然后是法律因素,法律因素是因為有一些合約所涉及的法律在先天上就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在合約簽訂之后,合約雙方的某一方無法履行,也會帶來損失。再是市場價格的影響,是指某些金融產品的價格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合約的雙方不能做到在合約的規定時間內用合理的符合公允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而帶來的損失。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合理的預測和判斷,如果預測不當,就會發生高價買入而不得不低價售出的局面。這就是市場波動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影響。信用因素,指合同雙方中的任意一方沒有能夠按照合約履行約定的職責和義務,這必然會對另一方造成損失和影響,這種影響對場內交易的雙方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而對場外交易的雙方造成的影響就較大。第五種是營運影響因素,是指交易人員操作時的故障,或系統的故障給交易雙方造成損失。最后一種是流動性影響的因素,衍生金融工具需要買家和賣家同時存在才可以流動起來。如果當產品的價格發生下滑,某一方交易者想出售產品,而這時降價的產品卻沒有良好的流動性導致無法出售而給交易者帶來損失。
2.3 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預提投資風險準備,只從制度的角度出發,是很難全面的控制住風險的。那么,可以通過兩個方式來控制風險,設定一個資本充足率安全值,這樣可以提醒投資者可以承受的風險的限度,防止投資者盲目投入。或者預提投資風險準備,但是準備金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準備的太多容易浪費資金,太少又起不到控制風險的作用。其次,要對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加強管理,多數企業由于在管理制度上存在問題所以導致投資的失敗。然后是交易事件備案,有關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文件都需要上交董事會審批,由總經理、董事會,監事會三方簽字批準才可通過。還要重視對企業操作人員道德素質的培養,首先是專業素質,操作人員需要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特點,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完善操作人員的道德素質,若具備了專業知識卻經常違規使用,也會給企業造成損失。同時還要對交易活動及時的披露,利于企業的監管部門及時發揮監督作用。最后還要建立企業體制外的監督系統,更有利于敏銳地發現問題。
3 K集團案例分析
3.1 K集團概述
K集團成立于1990年,業務集中在香港及廣大的內地市場,業務重點以基建為主,包括投資物業、基礎設施(如橋、路和隧道)、能源項目、環保項目、航空以及電訊業務。另外,透過其全資附屬機構大昌貿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進行貿易及分銷業務。 集團在港擁有多項物業項目,包括大型住宅及優質商用物業。
3.2 案例回顧
2008年10月,K公司突然曝出與13家外資銀行簽訂了數份杠桿式外匯合約。在這之中,金額最大的是澳元累計期權合約,總共90.5億澳元,匯兌損失155億港元,在之后的幾個月內,該公司的股價暴跌,高層的管理者也受到調查。事后,公司管理層聲稱,與外國的投資銀行簽訂合約是為了套期保值。是為了規避該公司在澳洲投資鐵礦石項目在澳元匯率上的風險。但據公司預算顯示其澳洲項目的資本性支出加上未來營運支出只有20多億澳元,遠低于它在衍生產品中需要接受的94.4億澳元總額。
3.3 事件原因分析
3.3.1 K公司的初衷是套期保值
眾所周知,各國對鐵礦石有著很大的需求,而中國更是最大的需求國。在當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的數量占了全球海運鐵礦石進口的52%,從2000年到2008年之間,鐵礦石的價格從26.6美元/噸漲到131.1美元/噸。鐵礦石的價格在不停的上漲,可是雖然中國的進口量是最大的,但是卻對鐵礦石的價格沒有太大的左右之力。于是K公司計劃開始在澳洲開發采礦業。投資約43億美元,但是所有的支付都需要用澳元,這無疑就增加了K公司對澳元的需求。由于在2000年到2008年期間,澳元對美元的匯率波動變化非常大,K公司希望通過期望損失成本最小化實現企業或者組織價值的最大化,所以,K公司通過金融衍生產品套期保值,希望以此來規避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所以從風險管理目標方面來說,K公司的當時的決策并沒有錯。
3.3.2 目標偏離-套期保值變投機
K公司雖然最初的目標是沒錯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十分嚴重的偏離。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K公司的實體業務造成了很大的影響,2008年與2007年同期相比,K公司的盈利能力呈下滑趨勢,而盈利能力的下降直接影響了公司的利潤水平,也影響著公司的價值。2008年中期股東權益回報率與總資產回報率分別為7.17%、3.52%,與2007年中期相比,股東權益回報率與總資產回報率分別下降2.54、2.26個百分點。可見K企業的投資回報率總體呈下降趨勢,投資價值貶值,K企業在主營實業的投資回報下降。可見,在這次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中,K公司的經營變現欠佳,于是,K公司就開始想在其他領域的業務中尋求發展獲取利潤,想以此試圖彌補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利潤上的虧損,這個時候,原先應該作為套期保值工具的澳元期權合約變成了投機盈利的工具,于是最初的目標就改變了。
3.3.3 管理者的預期消極
隨著金融危機不斷的在全球蔓延,鋼鐵產業的泡沫破滅,市場對鋼鐵的需求也隨之降低,K公司的鋼鐵銷量也大打折扣,一段時間后,K公司管理層預測鋼鐵的銷售量還會繼續下降,于是公司將目標轉向了金融衍生產品,在當時,澳元的利率在幾大工業國里是最高的,并且澳大利亞是資源出口的大國,投資相對比較安全。所以K公司借著規避風險的名義,購買澳元期貨合約以達到投機獲利的目的。
3.3.4 累計外匯期權現貨期貨數量的不匹配
所謂累計外匯期權合約是指投資銀行與企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之中規定的合約杠桿倍數,會使企業的損失放大數倍。K公司在2008年與外國投資銀行簽訂了18份合約,合約中的總金額與實際業務的總金額相差巨大,澳元累計可贖回的最高接收金額甚至達到了未來所需支付的澳元的三倍之多。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色金屬價格普遍下滑,作為鐵礦石出口的大國,澳洲的經濟勢必受到打擊,此時澳元極有可能會貶值,而K公司在此時選擇如此高的形式價格顯然是十分不明智的行為。
3.3.5 基于COSO的風險分析
K公司基于COSO的風險分析,見表1。
從表1可看出,K公司在目標制定,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和監控方面都有著內部控制的制度,但是并沒有很好的實行,這是其最終造成巨虧的重要原因。該公司的高管在沒有經過董事會的批準的情況下,擅自作出決定。說明其在管理公司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該公司的風險意識也很單薄,這在該公司買入如此大數量的期貨合約上就可以看出,購買如此巨額的累計期權合約,風險是十分巨大的,而K公司居然沒有及時意識到這樣的風險,足以說明其在風險意識上的單薄。以及信息流通的不通暢問題,該公司的高層為了謀取私立,故意延遲信息的對外披露,使得財務信息的不及時公開,并且在投資期間,沒有向董事長報告,也沒有在董事會表決,而是擅自做了決定,可見當時K公司的內部信息溝通問題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問題。所以可以看出,在這個案例中K公司最后造成巨虧的原因主要是風險管理方面的不足,尤其在于內部環境,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三個方面。
4 結 語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收益,所以當今衍生金融工具發展迅速,但是隨之而來的高風險也是不少企業遭到了虧損,本文就K公司為例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管理作出了一些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可以提供參考和借鑒。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穩,王東. 企業風險管理理論的演進與展望[J].審計研究,2010(4).
[2]張紅梅,胡瓏瑛.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控制措施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3]劉紅霞.衍生金融工具創新財務風險監管框架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5).
[4]徐精,陳巖.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風險管理[J].品牌,2015(7).
[5]趙長明.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制約因素研究[J].中外企業家, 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