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國
懲戒教育是以懲罰為手段,以警戒為目的,對違紀違規(guī)學生實施的一種教育形式,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然而,正如《菜根譚》所說的“過滿則溢,過剛則折”一樣,對學生實施沒有愛的懲戒,就會“過滿”“過剛”,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在實施懲戒教育時,力爭做到有據(jù)、有方、有度、有情的“四有”懲戒,讓教育懲戒充滿愛的溫度。
一、有據(jù)——做到有法可依
近年來,我國很多法律法規(guī)相繼出臺,但對違紀或惡意違紀的學生卻沒有規(guī)范的處理辦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都提到受教育者應當履行的義務,但都相當簡略,沒有具體可行的操作規(guī)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也只是一個大的框架,缺乏具體的可供操作的細則及違反這部法律后的懲罰條文。《教育法》也沒有規(guī)定學生不履行各項義務應承擔什么責任。
學校層面,雖都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規(guī)定、條例、細則、意見,但大多是“小問題扣分,大問題處分”,缺少教育和溫情。
一線教師是對違紀學生實施懲戒教育的主體,要做到有法可依,就需要在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校紀校規(guī)的前提下,制訂充滿溫度、切實可行的懲戒辦法。辦法制訂的主要原則是民主。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李鎮(zhèn)西老師就采用民主的辦法,由全體學生制定班規(guī),班規(guī)制定的過程和制定出的班規(guī),至今仍在廣為流傳。
也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魏書生老師實行班級自主管理,他的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在班里設置了“公安局”“法院”“檢察院”,三者相互制約,讓懲戒更公開、更透明、更合理。
基于民主原則制定出的班規(guī),有更高的群眾基礎,更切合學生實際,也更有利于落到實處。把懲戒權下放到學生,學生依“法”懲戒,教師只做最后把控,既提高了學生的民主意識,也增強了學生遵守班紀班規(guī)的自覺性。
二、有方——做到靈活多樣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同一個人總是施加同樣的刺激,他會漸漸變得麻木,其教育效果也將大打折扣。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教育懲戒時,一定要廣泛吸收全體學生的意見建議,不斷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讓懲戒的方法靈活多樣。
下面這些方法可供參考。
1. 漸進式懲戒。對于一般性違紀,如果沒有對班級和其他學生造成太大的危害,教師沒必要對學生進行懲戒,可以先口頭警告;如果口頭警告沒有起到教育效果,可以再次與學生交流溝通,使學生認識到所犯錯誤及其危害,并寫出書面保證;如果學生再犯,可以按照班級班規(guī)進行懲戒。
2. 替代式懲戒。如果某種懲戒方式不適合某個違紀學生,可在征得全體學生的支持和違紀學生的同意后,換一種適合這個學生的方式進行懲戒。比如某個學生身體素質(zhì)比較差,對其懲戒的時候就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學生的特殊情況,改用其他恰當?shù)膽徒浞绞健?/p>
3. 檔案式懲戒。將學生的違紀行為記入學生檔案并限期改正。如果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改正了錯誤,可以將懲戒撤銷;如果不能如期改正,則記錄在案,不予撤銷。
4. 選擇式懲戒。對于某種違紀行為,可以設置多種懲戒方式,提供給違紀學生自己做出選擇。
5. 實踐式懲戒。如果違紀學生缺少某種生活常識,可以讓學生參加學習這種常識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這些常識,提高自身能力。
6. 跟蹤式懲戒。對于反復違紀的學生,可以將其違紀的過程進行“微格”處理,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環(huán)節(jié)地進行監(jiān)督幫扶,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違紀便及時懲戒,一個過程下來,學生的行為習慣便會得到大的改變。
7. 連環(huán)式懲戒。對于違紀情節(jié)比較復雜的學生,可以“數(shù)罪并罰”,用一種方式懲戒;也可以將復雜的違紀行為劃分成數(shù)種違紀,對每種違紀行為都進行懲戒,數(shù)種懲戒連接成一條線,更有利于違紀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8. 回訪式懲戒。對因家庭原因造成的違紀,教師要及時家訪,與家長溝通,共同制訂懲戒辦法,共同實施教育懲戒。
三、有度——做到威而不猛
《論語·述而》有云:“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指孔子溫和卻嚴厲,威武卻不兇猛,恭敬又安詳,此可謂懲戒教育的最基本原則了。懲戒教育應該把握好這個度,能不懲戒的便不實施懲戒,使班紀班規(guī)起到威懾的作用,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然人無完人,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正處于懵懂時期,分辨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都比較差,偶爾違反班紀班規(guī)是非常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小題大做,在懲戒的時候也應該把握好尺度,做到“威而不猛”。
具體來說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邊界性原則。懲戒教育是有邊界的,實施懲戒時,不能違反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更不能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既不能突破道德底線,也不能觸碰法律紅線。
2. 關愛性原則。對學生實施懲戒應該以關愛學生為前提,懲罰只是手段,通過懲罰促使學生認識并改正錯誤,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紀律意識才是根本。
3. 最后性原則。不要動不動就懲戒,應該讓懲戒成為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常警醒學生。
4. 選擇性原則。選擇性原則即前邊提到的“選擇式懲戒”。對于某種違紀行為,設置多種懲戒方式,提供給違紀學生自己做出選擇,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
5. 激勵性原則。在對違紀學生進行懲戒時,適當對學生進行激勵,鼓勵學生克服困難,期待學生改正錯誤。
6. 公正性原則。應該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對每個學生的違紀行為都能夠公平、公正、公開。
7. 可接受性原則。這是最難把握的一點,即在對學生進行懲戒之前,教師應盡量確保學生身體和心理可以承受。如果懲戒手段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便有可能將懲戒演變成體罰。
四、有情——做到尊重關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學生實施懲戒教育,亦應以“情”為前提,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和未來發(fā)展,如此,懲戒教育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在實施懲戒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以身行之。“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對待校紀班規(guī),教師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遠遠勝過夸夸其談、指手畫腳。李鎮(zhèn)西老師的“未來班”制定了班規(guī)之后,李老師時時處處模范遵守,有一次不慎違反了班規(guī),他自覺地打掃衛(wèi)生,接受處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做出了表率,學生也一定會“不令而行”。
2. 以情動之。懲戒教育應該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教師必須有真情,其次這種“情”一定要打動學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即所謂“教育需要愛,更需要善愛”。
3. 以理服之。《論語·堯曰》中的“不教而殺謂之虐”,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這是懲戒教育的大忌。教師在對違紀學生實施懲戒之前,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所犯錯誤的危害。一般情況下,有班紀班規(guī)的明文規(guī)定,學生不會抵觸懲戒。如果學生只是對某一條款存有異議,或對自己違紀的某一情節(jié)有不同見解,教師也應該懷有同理心,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身處地地替學生考慮,盡量顧及學生的情緒和想法。
4. 以言撫之。對違紀學生實施懲戒教育之后,教師一定要及時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感悟,關注學生的身心,提出進一步的希望和要求,進行更深入的喚醒和激勵。
總之,如果我們讓懲戒充滿愛的溫度,使懲戒變成愛的傳遞,便一定能達到以懲為戒、以愛度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原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