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強
所謂改寫教學法,是指教師在研讀閱讀文本,抓住了閱讀文本的“關(guān)鍵地方”,明確了閱讀教學的教學目的之后,有意識、有目的地設計“改寫”方案(學生也可參與),然后在閱讀教學中組織、引導學生對原作進行改寫和品味,比較兩種語言表現(xiàn)形式的不同效果,或者不同的藝術(shù)品質(zhì),以促進、加深學生對原作的感受和理解,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力和藝術(shù)鑒賞力。改寫教學法一般都會對原作和改寫進行比較,所以,應該將改寫法和比較法結(jié)合起來運用。
改寫這一方法的目的并不都是為了達到最佳的文學表現(xiàn)效果,而往往是通過不同的寫法的比較,體會另一種寫法所造成的不同效果。所以,可以把原作往好里改,也可以故意往壞里改。不過,在使用的閱讀文本是經(jīng)典作品、優(yōu)秀作品這一前提下,可以說,教師設計的改寫方案,基本都是將原作往壞里改。
一篇作品或一首詩,題目往往很重要。對題目的改寫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思考。中學語文教學研究者和實踐者余映潮就針對“擬標題”說:“在使用這種手法時,教師并不正面切入課文,并不是用講析、欣賞、品評、質(zhì)疑等等方式直接展開課文的學習,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設計的活動好像與課文分析沒有什么關(guān)系,而實際上是為了‘歪打正著,實際上是為了評讀課文。”
我們將一首童詩作一下改寫題目的教學設計。
總得有人去
(美國)希爾弗斯坦
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它們看起來灰蒙蒙。
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
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
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
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
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我們知道,一篇作品常常以其寫到的內(nèi)容為題目,那么寫“擦擦星星”這件事的這首詩歌,可不可以將題目改為“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呢?筆者認為提出這一改寫方案,引導學生將其與原詩的題目“總得有人去”做意義上的對比,可以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這首詩的內(nèi)涵。
有過寫詩經(jīng)驗的人都會明白,創(chuàng)作《總得有人去》這首詩,是非常容易一順手就把題目寫成“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的。筆者猜測,希爾弗斯坦沒做這樣的順手寫作,也許是有他的某種寫作意圖。這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詩往往具有普遍性,而不是真的只限于寫到的具體事物。這首詩的題目“總得有人去”就是開放性的,可以是“擦擦星星”,也可以是“擦擦月亮”,當然也可以是去做別的事情。這樣想來,把題目改為“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很可能會對讀者造成思考的局限。如果通過上述題目的改寫,使學生了解到這些信息,無疑會使學生對哲理詩產(chǎn)生一定的認識。
順便說一句,筆者在論述兒童文學分級閱讀的五條規(guī)律時,曾列出小學階段詩歌學習的先后順序:兒歌—兒童敘事詩—兒童抒情詩—哲理詩。筆者認為,將哲理詩放在五、六年級來學習,效果會更好。如果是在五、六年級講《總得有人去》這首詩,就可以將原題目與改寫的“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比較,讓學生初步掌握哲理詩的相關(guān)知識。
改寫童詩中的語句是改寫教學法可以經(jīng)常采用的另一種方式。
對《總得有人去》這首詩,筆者會設計這樣的問題:“把詩中的‘八哥、海鷗和老鷹改為‘小狗、小貓和鴨子可不可以?如果這樣改了,和原作有什么不同?”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比較八哥、海鷗和老鷹與小狗、小貓和鴨子有什么不同。學生一定會回答出,八哥、海鷗和老鷹是天上的飛禽,小狗、小貓和鴨子是地上的家畜與家禽。再將這兩組動物放到詩中,學生應該能夠發(fā)現(xiàn),“八哥、海鷗和老鷹”原來是更能擦到星星的,但是,它們卻都只會“抱怨”(“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原來這首詩可能是在告訴人們,抱怨是沒有用的,抱怨不如行動,也可能是想說,有的時候,愿望、決心和行動力,比能力更為重要。
巴喳巴喳
(英國)里弗茨
穿上大皮靴在林子里走,
巴喳巴喳!
“篤篤”聽見這聲音,
就一下躲到了樹枝間。
“吱吱”一下躥上了松樹,
“蹦蹦”一下鉆進了密林。
“嘰嘰”嘟一下飛進綠葉中,
“沙沙”哧一下溜進了樹洞。
全都悄沒聲兒蹲在看不見的地方,
直盯盯地看著“巴喳巴喳”越走越遠。
關(guān)于《巴喳巴喳》這首詩的改寫教學,筆者這里介紹周益民老師的課堂教學實踐。周益民老師在主題為《詩中的聲音》的詩歌教學中,重點講授了《巴喳巴喳》這首詩。這首有趣的詩歌吸引學生的最大看點應該是“篤篤”“吱吱”“蹦蹦”“嘰嘰”“沙沙”,這些擬聲詞、擬態(tài)詞都是代指哪種動物。周益民老師首先引導學生,抓住擬聲詞、擬態(tài)詞與后面的地點結(jié)合起來進行猜測,結(jié)果學生們認為,“篤篤”是啄木鳥,“吱吱”是松鼠,“蹦蹦”是兔子,“嘰嘰”是諸如百靈、麻雀之類的小鳥,“沙沙”是一條蛇。接下來,周老師運用了改寫教學法和比較教學法——
師:詩人如果直接寫出動物名,哪種寫法好?選擇一節(jié)讀一讀,比較比較。
生:不能換,感覺沒有意思了。
生:我認為作者原創(chuàng)的寫法好,這樣更生動些,比較有趣味性。
生:原創(chuàng)的好,詩人用聲音寫出各種動物形象,比較好玩。
師:我也同意你們的觀點。這首詩描繪的情景就是部驚險短片。讀讀詩,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周益民老師提出“直接寫出動物名”這一改寫方案,然后讓學生進行比較,這就將學生的感受和思考引向了詩歌的寫法,進入了“形式分析”的層面,體現(xiàn)出了人們所說的“語文味”。學生們回答問題時的良好的語感表現(xiàn),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在閱讀教學中,只要閱讀文本(包括課文)選得好,教師的問題提得好,學生語文學習的潛能就會被大大地激發(fā)出來。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